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2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59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5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研究了Bt库斯塔克亚种(kurstaki)毒素(65 kDa)在高岭土、针铁矿和氧化硅表面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磷酸盐缓冲体系(pH 8)中,3种矿物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方程(R2>0.9661),它们对Bt毒素的吸附顺序为:针铁矿﹥高岭土﹥二氧化硅.矿物对Bt毒素的吸附1 h就基本达到了吸附平衡.在pH 6~8范围内,针铁矿、高岭土和二氧化硅对Bt毒素的吸附量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10 ℃~50 ℃范围内,针铁矿和氧化硅对Bt毒素吸附量随温度升高有所下降(8.39%和47.06%),高岭土对Bt毒素吸附则略有升高(5.91%).红外光谱分析显示,Bt毒素被矿物吸附后结构仅有微小变化.被矿物吸附的Bt毒素不易被去离子水解吸,水洗3次总解吸率为28.48%~42.04%.  相似文献   
92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想通过增强或抑制免疫应答能力来调整免疫系统,使之维持正常,以保证机体的健康和完整性。随着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等免疫系统激活因子的神秘作用的揭示,人们相信免疫疗法的途径最终将是可行的。 新的免疫疗法的理论依据是Burnet提出的克隆选择理论,即抗原特异性地激活相应细胞的理论。  相似文献   
923.
越冬代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飞翔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用飞行磨吊飞技术测定了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越冬代自然种群的飞翔能力。个体间飞翔特性差异极大。36.5%的七星瓢虫和23.7%的异色瓢虫每次飞翔都不到30分钟, 而这两种瓢虫中都有累计飞翔20小时以上的个体。最长持续飞翔时间达8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9.4%和1.2%, 在异色瓢虫中分别为21.1%和13.2%。大于30分钟的飞翔累计时间为6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20.0%和7.1%, 异色瓢虫则达47.4%和28.9%。雌性个体在卵发育期间表现出很强的飞翔能力。吊飞124小时, 飞翔能力的最高纪录是, 七星瓢虫累计飞翔22小时27分, 飞翔距离94.464km;异色瓢虫为24小时, 92.550km;飞翔速度都达到2m/秒。  相似文献   
924.
通过低温处理、更换培养基凝固剂以及液固交替培养的方式,成功地保持了疣粒野生稻愈伤组织的胚性,提高了绿苗分化率。结果表明:低温处理12天的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最高;用琼脂糖代替琼脂作为培养基凝固剂,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通过液固交替培养的方式保持了悬浮系的分化潜能,在悬浮培养18个月后,绿苗分化率仍达到41.6%,而持续悬浮培养12个月的愈伤组织全部丧失分化能力。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部分酶带的丢失与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丧失有关。  相似文献   
925.
luxAB基因标记是一种新型基因标记技术,在很多研究领域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通过三亲本杂交将luxAB基因成功地向慢生型花生根瘤菌进行了转移,并获得了一株带LuxAB基因标记的菌株Cspr7-1。对Cspr7-1进行性状、标记基因的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LuxAB基因不仅能有效表达,而且性状稳定。在无氮水培条件下进行标记菌株与土著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试验。结果证实,Cspr7-1在植物根系上的占瘤率平均达到61.3%,比土著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能力强,而且Cspr7-1在主根上的侵染能力远较侧根上的强,平均高出22.3%-39.6%。  相似文献   
926.
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共生菌感染差异和耐寒能力差异。采用16S或23S rDNA等定性检测方法,鉴定草地贪夜蛾共生菌种类并测定其感染率,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共生菌系统发育分析。从我国8个地区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中鉴定出2种内共生细菌,分别为Arsenophonus和Cardinium。两种共生菌在不同地理种群中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rsenophonus感染率总体较低,云南保山种群感染率最高,为20.0%,其次是广西南宁种群(15.5%),贵州贵阳和江苏盐城的种群感染率均为1.7%,而广东广州、江苏无锡以及湖北宜昌和孝感种群中均未发现Arsenophonus的感染;Cardinium感染以江苏无锡种群最高,达96.7%,云南保山和广东广州种群感染率分别为93.3%和86.7%,贵州贵阳种群为53.3%,湖北孝感和宜昌感染率则分别为30.0%和18.3%,江苏盐城种群感染率也为18.3%,而广西南宁种群中未发现该共生菌。对8个地区草地贪夜蛾的耐寒能力比较表明,江苏盐城和湖北孝感种群耐寒能力最弱,-6℃下死亡率分别为76%和69%,显著高于其它6个种群,后6个种群间无显著差异,死亡率在35%~49%之间。我国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在共生菌感染和耐寒能力上均存在差异,但未发现共生菌感染与耐寒能力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27.
本试验通过对峙培养法筛选出28株具有强拮抗能力和15株中等拮抗能力的木霉菌。使用玻璃纸培养法进一步复筛出6株木霉菌(104、393、424、402、451和123T),其非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对盘长孢状刺盘孢的抑制率高达92%以上。通过平板对扣培养法发现木霉菌424(Trichoderma atroviride)以及123T (T. paratroviride)的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对盘长孢状刺盘孢也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7.12%和60.43%。试验还对9个辣椒品种进行了盘长孢状刺盘孢的果实致病性评价,发现红尖椒属于高度易感病品种。在对该品种进行针尖刺伤法处理后,喷施木霉菌424和123T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后可以提高其对病菌的抗性。此外,试验还发现上述2株木霉菌的孢子悬浮液对辣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其将辣椒种子的发芽率由38.9%提高至70.0%。同时,辣椒幼苗经木霉菌分生孢子处理后,株高、根长、茎粗、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52.5%、96.0%、104.0%、372.0%和224.0%。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的木霉菌424和123T能够充分发挥其生防能力,为进一步开发辣椒炭...  相似文献   
928.
为研究秸秆还田及外源添加磷细菌对土壤微生态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和具有解磷能力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设施大棚中栽培豆角,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和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土壤有效磷含量、解磷能力以及豆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玉米秸秆(处理1)、玉米秸秆+磷细菌(处理2)、磷细菌(处理3)三个处理的土壤中解磷类细菌数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处理2数量最高,比对照区高31.89%,差异显著(P<0.05);三个处理均能明显增加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处理2最高,比对照高86.30%,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三个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其中处理2最高,比对照高9.8%;三个处理土壤解磷能力差异较大,处理1和处理2可明显提高土壤解磷能力,分别比对照高50.2%和65.2%,差异极显著(P<0.01);三个处理对豆角均有增产效果,但差异较大,处理2比处理1、处理3产量增加明显,分别增产6.8%、10.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l...  相似文献   
929.
目的:探究强光及高温诱发白化的中国绿水螅共生细菌多样性的特征。方法:以光照强度2000 Lux和温度25℃条件为对照,分别在强光胁迫(6000 Lux,25℃)、高温胁迫(2000 Lux,33℃)以及强光和高温联合胁迫(6000 Lux,33℃)等3种条件下进行诱导中国绿水螅白化的实验。白化实验进行到21天后,采用对单个水螅细胞中的共生藻进行计数的方法检测绿水螅白化的程度,同时通过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绿水螅共生细菌多样性及丰度变化。结果:在强光胁迫、高温胁迫及强光和高温联合胁迫下绿水螅体内共生藻数量均显著减少(P<0.05)。强光胁迫下绿水螅共生细菌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丰度上升,而在强光和高温联合胁迫下绿水螅共生细菌中不但蓝细菌门的丰度上升,绿硫菌门(Chlorobi)的丰度也明显提高。此外,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发生白化的绿水螅共生细菌与亚油酸、类胡萝卜素及甜菜红色素等抗氧化剂的合成和代谢相关。结论:蓝细菌和绿硫菌的光合作用产物有可能被水螅宿主所利用、以弥补水螅宿主由于共生藻的减少带来的营养缺乏;强光和高温胁迫下绿水螅出现白化现象后共...  相似文献   
930.
本文分析了脉冲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的研究进展,制作了不同波长的脉冲LED光源面板;测量了灯面板下方25 cm处光合光子通量密度(PPFD)随光源波长、频率和占空比的变化;在固定光源工作周期条件下,研究了光合速率随频率的变化,发现在不同波长下,植物光合速率具有最佳频率;在固定光源频率条件下,研究了光合速率随占空比的变化,发现在不同的占空比下,植物的光合速率有其最佳的占空周期;由于在固定频率或固定占空比条件下,其PPFD不能随着占空比和频率的变化而保持恒定,因此提出了光碳能力的概念(光碳能力=光合速率·PPFD-1=Pn·PPFD-1,其中Pn为光合速率,其生物学意义是一个光子能量转换多少二氧化碳分子进行光合作用);在固定光源占空比条件下,研究了光碳能力随频率的变化。每种光源,均有对应优化的频率,对应得到此种光源下最大的光合速率;每种光源,均有对应优化的频率,对应得到此种光源下最大的PPFD;每种光源,均有对应优化的频率,对应得到此种光源下最大的光碳能力。本文通过提出光碳能力来衡量植物光照参数与碳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