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9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在已有比较形态学研究基础上,本文选择了15个特征方面(外生殖器为主)的74个新征,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缘蝽科族(或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棒缘蝽亚科、希缘蝽族、沟缘蝽族较为原始,与其余类群差异较大,缘蝽科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除Chariesterini外的缘蝽亚科是高等的缘蝽类群;Chariesterini似应从缘蝽亚科中独立出来;狭义巨缘蝽族以及萧的鼻缘蝽族、梭缘蝽族、昧缘蝽族、曼缘蝽族成立;拟黛缘蝽属、副黛缘蝽属、华黛缘蝽属、异黛缘蝽属应从”黛缘蝽族”中分别独立出来成立新族,即拟黛缘蝽族、副黛缘蝽族、华黛缘蝽族和异黛缘蝽族,以使原有的黛缘蝽族成为自然类群。  相似文献   
22.
本文报道采自我国东北地区的长栉姬蜂属1新种,全黑长栉姬蜂Rhynchobanchus niger sp.nov.,2新纪录种,黄斑长栉姬蜂Rh.flavopictus Heinrich,米长栉姬蜂Rh.minomensis(Uchida),并附中国已知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3.
虎耳草科落新妇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落新妇族Trib.Astilbeae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依据进化论、被子植物性状演化总趋势和外类群比较,确认了该族及其外类群Penthorum的重要性状(染色体基数,花粉纹饰,胎座式,心皮、雄蕊、花瓣和萼片数目,萼片脉型,叶型)的极性。采用徐克学(1989)最大同步法做了分支分析,推导出了该族的系统树图。系统树图表明:Rodgersia和Astilboides是一单系类群,而Astilbe为其姊妹群; Rodgersia较Astilbe进化,Astilboides则居二者之间;Penthorum是落新妇族的姊妹群,且与之有共同祖先。迄今为止,已知落新妇族共有24种和13变种(原变种除外)。分布于Takhtajan(1986)的东亚区、大西洋-北美区、伊朗-土兰区和马来西亚区。在东亚区,日本、朝鲜和中国(吉林-辽宁东部)有3属、17种和变种,占该族种与变种总数的45.9%,其中,含有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和该族原始种有Astilbe platyphylla,A.simplicifolia和Rodgersia podophylla,此地区是该族的起源中心、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 横断山地区有2属、11种和变种,占29.7%,是另一现代分布中心。本族较进化的种Astilbe biternata、A. indica、A.khasiana和Rodgersia nepalensis等,均出现于远离起源中心地区。据此推断,本族植物的散布路线可能是从日本、朝鲜和中国(吉林-辽宁东部)向北通过东西伯利亚和白令陆桥,继而向东南进入北美东南部;向南经中国南部至菲律宾和爪哇,向西南越秦岭-大巴山山地、横断山,入喜马拉雅。落新妇属 Astilbe和鬼灯檠属Rodgersia均分布于亚洲大陆和日本岛屿,而日本于晚第三纪以来,即与亚洲大陆分离,故落新妇属和鬼灯檠属的形成,当在日本与亚洲大陆分离之前。据此推知,落新妇族的起源时间可能在早第三纪,或可追溯至晚白垩纪。  相似文献   
24.
中国菊科菜蓟族植物研究(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铸 《植物分类学报》1984,22(5):386-396
本文是对国产菜蓟族两个属研究的一个小结。一个是蓟属(Cirsium Mill. Ecmend.Scop.),将全部国产蓟属49种植物分隶排列在8个组中,其中3个组为新成立的组,1个组为新的组合。记载了9个新种,1个新组合种,4个种为中国分布新记录。将过去学者们发表的组、种 及变种等各级上的65个名称处理为新异名,检查出错误鉴定8处,对变异较大的种给予了说明和讨论。另一个是刺膜菊属(Alfredia Cass.),记载了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25.
产青霉素酰化酶的大肠杆菌AS1.76的固定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在有机溶剂中成型的琼脂凝胶包埋,结合戊二醛处理的方法,制备产青霉素酰化酶的大肠杆菌AS1.76固定化细胞,其细胞含量可达50%以上。固定化细胞水解青霉素 G 钾盐的最适 pH 为8.0,比原细胞约高0.3pH 单位;最适温度与原细胞一样,均为45℃。固定化后,Hg2+对酶抑制作用降低,但酶对Fe3+、Cu2+等金属离子敏感性增加。在无底物情况下,与原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对 pH 和热的稳定性增加;4℃保存14个月无活力损失。固定化细胞装柱,在pH7.7,37℃下连续裂解青霉素 G,转化率达95%以上。155天无明显酶活力损失。  相似文献   
26.
栉姬蜂属Banchus Fabricius 1798隶于栉姬蜂亚科Banchinae栉姬蜂族Banchini。主要特征是小盾片顶端具中刺或尖突;腹部第2和第3背板折缘宽约为该节长的0.7倍,有褶稍分开;下颚须5节,第4节端部稍扩大而扁平;唇基端缘中央具一缺刻;无胸腹侧脊;腹端部多少侧扁;产卵管很短。以寄生于裸露性的鳞翅目幼虫为主,包括斑蛾科、尺蛾科、天蛾科、舟蛾科、毒蛾科、波纹蛾科、夜蛾科、蛱蝶科,特别是在土中化蛹的夜蛾科幼虫;  相似文献   
27.
本文两作者在研究苏联科学院动物所及中国科学院动物所939个标本的基础上记述中国小彩带蜂族Nomioidini 7个种,其中海南艳小彩带蜂Ceylalictus(Alronomiaides)hainanicus为新种。  相似文献   
28.
倭竹族花序演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成华  汤敬杉   《广西植物》1991,11(2):141-145
倭竹族隶于禾本科之竹亚科。本族计有10属约150余种。分布于东南亚季风带的印度、越南、中国及日本等国,我国产8属约120种,占该族全部属种的80%。其中唐竹属、短穗竹属、筇竹属、八月竹属等均为我国所特产,唐竹属1种早期引入日本栽培,倭竹属、大节竹属、方竹属、刚竹属等也主要分布于我国,只有少数种分布于其它国家,业平竹属和阴阳竹属为日本特产。 刚竹属计有70种之多,我国产50种以上,是本族中种类最多的属,其中有许多种类分布广、适应能力强,用途多、产量大。是重要的植物资源.尤其是毛竹,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栽培竹种。 倭竹族花序演化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和鉴别竹类植物.了解竹类植物的演化关系。使竹类植物的系统安排更加合理都是有益的。倭竹族的花序属于假花序.与真花序相比较属于原始类型。本族中花序轴反复分枝.具有极多小穗的短穗竹属,业平竹属等是比较原始的,大节竹属、唐竹属的花序简化、花序轴不分枝或仅有少数分枝,含小穗数很少是进化类型。  相似文献   
29.
本文记述中国寄蝇科卷蛾寄蝇族1新属2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象虫利索寄蝇Lixophaga dyscerae sp.nov.(图1) :复眼裸。额宽为复眼宽度的1/2。头部黑色,覆灰白色粉被。间额黑色,两侧缘向前方加宽,最窄处为侧额宽度的0.7倍。额鬃向头部中央交叉排列,一行5—6根,有3根额鬃下降至侧颜,最前方的一根达触角芒着生水平的略下方。内侧额鬃2根,前顶鬃1根,细小,外顶鬃毛状,与眼后鬃无区别。单眼鬃粗长,与后方的内侧额  相似文献   
30.
张俊峰 《古生物学报》1991,30(4):502-504
本文描述了我国山东莱阳莱阳组中的长室姬蜂属(Tanychora)1个新种。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姬蜂化石,在研究这个类群的起源和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这个属在演化上的原始程度,推断含有此类昆虫化石的苏联、蒙古和我国的有关地层的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