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筛选磷富集植物是磷矿废弃地土壤与植被修复的关键。该文以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南瓜(Cucurbita moschata)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5个磷浓度(0、100、300、500和700 mg·kg–1),分别在3个不同生长时段(4周、7周、10周)内采样,对这3种植物的磷吸收和富集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在相同生长时间内,向日葵、苏丹草、南瓜的地上部磷含量均随磷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最大值分别为9.67 g·kg–1、4.86 g·kg–1、6.32 g·kg–1;相同浓度下,向日葵地上部磷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苏丹草则呈下降趋势,南瓜无显著变化;(2)3种植物的地上部磷累积量均在磷处理浓度为700 mg·kg–1时,生长10周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17.83 mg·plant–1、93.92 mg·plant–1、135.82 mg·plant–1;(3)各浓度处理下,向日葵、苏丹草的地上部磷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均大于1.00,南瓜的地上部磷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波动较大;向日葵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最大值分别达11.39和4.09。综合比较可知,3种植物磷吸收和富集能力的大小顺序为:向日葵>南瓜>苏丹草。向日葵各项富磷特征基本符合磷富集植物的筛选标准,可作为磷矿废弃地土壤与植被修复的备选物种。  相似文献   
22.
采用种子萌发法和地表植被调查法, 研究了西沟煤矿煤火废弃地及留存原有植被的对照山体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表植被分属22 科58 属77 种, 优势科主要为蔷薇科、禾本科、菊科和豆科。地表植被的物种生活型, 以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的多年生草本为主。地表植被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以草本层为最高。研究区土壤种子库中共有40 种物种, 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地表植被具有一致性, 相比地表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化不明显。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共有物种为38种, 二者Sorensen 相似性系数为0.65。表明研究区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间相似性较高, 这与长期煤矿开采和放牧等人为活动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3.
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有效提高矿业废弃地有机质和氮的积累,促进植被的恢复.本研究基于固氮微生物的nifH基因多样性,以铜陵铜尾矿废弃地3种类型的生物土壤结皮(藻结皮、藓结皮和藻-藓混合结皮)为对象,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生物土壤结皮中固氮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废弃地植物群落发育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尾矿库裸地表面的藻结皮的固氮微生物多样性最高,其次为维管植物群落下的藻-藓混合结皮,苔藓结皮的固氮蓝藻多样性最低;随着维管植物群落高度和盖度的增加,固氮微生物多样性降低,铜尾矿废弃地的pH、水分、有机质、养分含量(氮和磷)以及有效态和总重金属浓度对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均不显著.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废弃地结皮中固氮微生物以蓝藻为主,主要为不具有异形胞的丝状蓝藻.
  相似文献   
24.
铜陵市狮子山铜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规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铜陵市狮子山铜尾矿废弃地植被的实地调查,探讨了该废弃地的植被状况及其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一般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目前废弃地入侵、定居植物共49种,隶属于15科38属,主要包括菊科(12种)、禾本科(11种)、豆科(8种)等。极端贫瘠和过高的重金属含量(特别是Cu、Cd,平均超出对照土样的20~30倍)是限制植物在废弃地定居的主要因素。全部植物中,一、二年生草本植物26种,多年生草本植物20种。风播种子和果实是废弃地植物繁殖体的主要来源。尾矿废弃地植物群落形成具有先锋植物的入侵、定居、群聚和竞争等过程,共形成了14种相对稳定的小群落,包括单优势种群落、次优势种群落和共优势种群落三种类型。伴随着尾矿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而群落内植物种综合优势比间的差值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25.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军洪  郝培尧  董丽  李雄 《生态科学》2017,36(2):193-2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已成为各国共同研究的热点。从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理论、修复技术、修复生态效益及修复质量评价这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 并对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1)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过程中, 更应关注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最佳结合;(2)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尚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生态修复技术需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协作实现进一步创新;(3)需要建立较为一致且完善的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质量评价体系; (4)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过程中, 利用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行景观营造, 实现矿山废弃地重建和景观化。  相似文献   
26.
铜官山铜尾矿库植被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对铜官山铜尾矿库的植被状况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宫山铜尾矿库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有34种,隶属于16个科33个属,多为1—2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隶属于菊科、禾本科和豆科,蔗类植物节节草在尾矿库中也具有较大优势.尾矿库植被形成了节节草+白茅群落、狗牙根+白茅群落及芦苇群落等小群落,但仍以单种植物组成的斑块零散分布为主.对尾矿库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表明,3种土壤酶活性和尾矿库的植被状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3种酶活性与其相关性表现为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建议用脲酶活性作为废弃地复垦的一个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27.
矿区废弃地土壤微生物及其生化活性   总被引:59,自引:5,他引:54  
龙健  黄昌勇  滕应  姚槐应 《生态学报》2003,23(3):496-503
通过对浙江哩浦铜矿废弃地土壤的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生化作用强度研究表明:矿区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各主要生理类群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减弱,土壤生化作用强度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是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和重要生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8.
德兴铜矿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84,自引:6,他引:78  
杨修  高林 《生态学报》2001,21(11):1932-1940
对德兴铜矿1号尾矿库库面纯尾砂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纯尾砂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是土壤因子,即土壤组成、结构、水分、养分和毒性。矿区自然植被的次生演替序列为:次生裸地→草丛→灌丛→针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6个阶段。纯尾砂立地13种试验先锋草种的优劣热比较结果依次顺序为:水蜡烛1.06>假俭草1.05>苇状羊茅1.01>芒草1.00=弯叶画眉草1.00>狗牙根0.98=百喜草0.98=香根草0.98>象草0.87>荩草0.85>矮象草0.74>节节草0.73>苏丹草0.55。水蜡烛、假俭草、苇状羊茅、芒草、弯叶画眉草、狗牙根、百喜草、香根草、象草、荩草、矮象草、节节草被认为是纯尾砂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良先锋草种。纯尾砂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演替、土壤生物改良和客土复垦3种模式。  相似文献   
29.
樟村坪磷矿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陈芳清  卢斌  王祥荣 《生态学报》2001,21(8):1347-1353
通过分析湖北省宜昌县樟村坪磷矿废弃地植被的组成、空间结构、各成分综合优势比其群集度的变化以及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等问题,探讨了该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废弃地6种演替植物群落的形成是先锋植物种类入侵、定居、群聚和竞争的结果,在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中,各种类成分的种群数量及综合优势比呈动态变化,废弃地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按演替序列可分为3个阶段。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还与环境因子有关,废弃地高浓度的土壤效磷是影响植物生长与分布的胁迫因子。伴随着群落的形成与演替,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0.
美国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成梁 《生态学报》2011,31(1):276-285
在对美国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项目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其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管理体系、资金来源及使用\\技术路线及保障措施。结合实例介绍了美国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并重点介绍了"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的新理念及其指导下的生态修复设计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是基于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气候等条件,模拟自然的生态修复过程。"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将会对我国的生态修复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