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等级层次分析法的金沙江下游地区生态功能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沙江下游地区是我国西南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也是我国未来水电建设的重要区域,在西南民族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该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是该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为了保护这些脆弱生态环境的地区,尽管国家和大多数省级层次的生态功能分区已经制定并颁布和实施,但是如何探索和制定区域、流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研究却为数不多。而大尺度的生态功能分区研究并不一定非常适合这一具体流域实际情况,所以小尺度典型流域的生态功能分区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基于金沙江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和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等级层次分析法,对金沙江下游地区进行了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地区可划分为2个生态区、6个生态亚区和29个生态功能区;以流域尺度上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了重要生态功能分区,确定了金沙江下游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1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该重点区域的划分对金沙江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可用于指导金沙江下游地区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和产业布局的合理配置,为金沙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维护金沙江下游地区的水电生态安全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32.
33.
对金沙江中游地区4个山茶组居群进行长期形态特征观察,并对其中32株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扫描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居群及同一居群内不同植株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形态特征,但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连续的变异性和性状的交叉性;花粉粒多为大型,形状为长球形,偶有超长球形、近长球形和不规则形状,极面观为三裂圆形、三裂近圆形和三裂钝三角形;花粉粒的外壁纹饰具有较明显差异,具皱疣状、皱网状、皱穴状、脑纹状、条状和网穴状等多种纹饰类型,但属于种内多型现象.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山茶虽在某些表征上差异明显,但幼枝和叶背无毛,叶片先端长渐尖或尾尖,花丝无毛,花柱合生,花、果及叶均较大等共同特征,均应属于山茶组的西南山茶. 相似文献
34.
35.
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调查的方法对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种子扩散规律、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种子库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滇榄仁种子扩散受到较强的风力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扩散距离是其树高的1.6倍以上。不同群落类型中,滇榄仁的土壤种子库存在较大差异,但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雨季(6月、8月和10月)数量相对较少,12月到翌年4月,数量逐渐增加。滇榄仁植冠种子库从当年10月开始缓慢脱落,到翌年3月达到脱落高峰(15%以上种子此时脱落),然后再次进入缓慢脱落期,翌年6、7月的种子脱落速率最低,但直到翌年10月仍有部分种子(约15%左右)存在于植株冠层。总体来说,不同类型群落中,滇榄仁幼苗更新不良的原因不应是缺乏种源,可能与种子质量以及群落环境等影响群落天然更新的其它因子存在较大关联。同时,滇榄仁土壤种子库数量与植冠种子库的脱落过程存在紧密联系,而植冠种子脱落可能与该区域气候因子存在着较大依存关系,其中,与风力可能存在着正相关,与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存在着负相关,这可能是滇榄仁长期以来对干热河谷环境的一种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36.
37.
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Giemsa C-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金沙江中游地区红山茶组植物的GiemsaC-带。该地区的红山茶植物以四倍体为主,个别居群为二倍体或六倍体。居群间的C-带差异明显,C-带多出现在染色体端部。在四倍体和六倍体的C-带带型中,只能找到2条显相同C-带的同源染色体,通过与其它地区的红山茶植物进行比较,发现红山茶组植物的倍性从华东,华南经贵州,四川向云南逐渐增高,显C-带的染色体与染色体总数之比随信性增加而减少。文中指出华东或华南可能是红山茶组植物的起源地,而金沙江中游地区是其现代分化中心,这一地区红山茶的多倍体类群可能是异源起源的。 相似文献
38.
39.
借助已有的酸水解/醇提取的方法,分析了来自四川攀枝花、成都、海南西部、南非中部4个不同生境地域的共10个蕃麻鲜叶片样品,以及来自云南楚雄元谋、保山施甸、丽江永胜、四川攀枝花4个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域的15个蕃麻麻膏(干料,含水量15%~20%)样品,得到了其甾体总甙元组分、含量等基础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对蕃麻皂素的提取、分离、精制工作,建立了合适的工艺技术路线,乙酰蕃麻皂素产率4.7%。结果表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域很适合蕃麻生长,而且生源积累优势组分蕃麻皂甙元,利于后加工,很有希望成为我国甾体药业新的原料基地。蕃麻作为一种种植业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0.
岩羊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目前,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其栖息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岩羊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呈明显下降趋势。为了及时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必须了解它们的种群遗传结构。本文以粪便为研究材料,对来自金沙江河谷地区林线以上岩羊和林线以下矮个子岩羊共4个地理种群的169份有效样品进行线粒体CR全序列分析,共检测出21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68,核苷酸多样性为0.0242,显示种群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基于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金沙江河谷地区的4个地理种群被划分到四川种群的2个亚分支中,但云南曲宗贡的部分岩羊和四川竹巴笼的矮个子岩羊单倍型存在共享现象。根据分子钟计算,林线上下岩羊分化时间在39~32万年前,在中更新世早中期(105~36万年前)气候影响下,导致岩羊在金沙江河谷高低海拔之间相互迁移。对于岩羊在历史上所表现出的潜在迁徙能力,我们建议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到竹巴笼自然保护区之间的金沙江河谷地区作为岩羊和矮个子岩羊的栖息地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