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杉木采伐迹地造林树种转变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二代杉木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19年生米老排与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冷水、热水和2 mol·L-1 KCl溶液提取0~5、5~10和10~20 cm层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有机氮(DON),研究造林树种转变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造林树种转变对林地土壤DOC和DON库有显著影响.米老排人工林土壤中用冷水、热水和KCl溶液浸提的DOC含量均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0~5和5~10 cm层土壤中用冷水和热水浸提的DON含量显著高于杉木林.不同方法浸提的DOC和DON含量大小顺序均为KCl>热水>冷水.在0~5 cm土层,米老排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比杉木林高76.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热水浸提的DOC和DON与土壤MBC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树种人工林间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差异主要与凋落物输入的数量和质量有关.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米老排,能够明显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2.
丁壮 《植物研究》2013,(3):379-384
依据相关历史资料和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红松原始林历史上的破坏和恢复现状。那时的原始林森林茂密,树木参天,公顷蓄积量约300 m3左右。这片原始林虽经历代政权的建立和更迭,但因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开发利用有限等原因,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自然保护了森林的存在与发展。但在1896~1945年间,遭到了沙皇俄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大势掠夺采伐破坏,原始林一扫而光,夷为荒山秃岭和残破林,每公顷蓄积仅为54.9 m3。为改变现状,迅速恢复森林资源,帽儿山林场于1958年以恢复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引种红松种群,调整结构,形成针阔混交林,至今经过50年的恢复和改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调查不同医院的手术安全核查管理情况,以期建立手术安全核查标准作业流程。方法 以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协作网北京组成员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工作流程。结果 填写问卷的10家医院手术安全核查的工作流程不同,70%的医院核查督导结果未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对于日常监管困难等管理不足表示认同。结论 手术安全核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统一的标准操作流程, 日常监管困难等,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索24h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后作业效率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通过观察8名健康男性在24h睡眠剥夺前后的作业效率、主观脑力负荷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寻找与脑力疲劳相关的敏感指标.结果:在24h睡眠剥夺后,NASA-TLX评分呈显著性增加(p<0.05),75°立位时HF呈显著性减少(p<0.05),TINN、LF/HF呈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NAsA-TLX量表从主观感受上很好的反映了脑力疲劳后工作绩效下降的变化,HRV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24h SD后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交感神经相对加强.  相似文献   
65.
森林采伐对森林景观的长期影响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了小兴安岭友好林业局在有无采伐方案下400年内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统计软件APACK计算代表性树种的分布面积、年龄级和反映物种分布格局的聚集度指数.结果表明:与无采伐相反,采伐下的火干扰模式为高频率小面积低强度火烧;采伐对各种群的分布面积影响不大,但显著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主要表现为降低了过熟林的分布面积,而增加了其他年龄级森林的分布面积;采伐降低了各树种的聚集度,导致森林景观一定程度上的破碎化.  相似文献   
66.
不同采伐更新模式对米槠群落植物物种β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β多样性测度公式,以福建武平建立的永久样地12年的数据,探讨不同采伐模式(择伐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对米槠群落(Castanopsis carlesii community)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更新和天然更新不同更新期的顶极种米槠均为优势种、高竞争种;择伐更新的Jaccard指数(CJ)、Sorenson指数(CS)、Bray—Curtis指数(CN)和Morisita—Hom指数(CMN)都在80%以上,属于轻度干扰;天然更新在64%~88%之间,属于中度干扰;而人工更新除皆伐前优势种为米槠外,人工种植的杉木为优势种,不同更新阶段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CJ、CS、CN、CMN)在15%-49%之间,属于强度干扰,目前不能恢复到米槠群落。择伐更新和天然更新在更新过程中均恢复到米槠群落,不同更新期间β多样性的相似性指数在50%以上,物种多样性能保持或呈上升趋势,表明这二种经营模式对群落的干扰较合理。  相似文献   
67.
磁的新应用     
磁性拖网拖网捕鱼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渔捞作业方式,不久前,国外学者试验成功一种磁性拖网,用它来捕鱼,比常规的拖网捕鱼量提高了80%。磁性拖网结构非常简单,就是在普通的拖网的边沿,系上一些小型的永久磁铁,用它来代替沉子。磁铁在网中周围产生的磁场,吸引了鱼群,鱼儿便会自动往拖网网口涌动,结果被前进的拖网捕获。这一方法,利用的是鱼类在海洋中自身的趋磁特性。目前,一些国家正在研制磁性发生器,用它来诱集鱼群,以达高捕鱼量。超高频磁场除草其实除了磁网捕鱼之外,前苏联军里雅宾斯克机械化和电气化研究所还提出一种除草…  相似文献   
68.
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会改变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的养分组成与含量。氮作为重要的土壤养分之一,其有机氮组分对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仍不明确。本研究在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对50多年生的杉木成熟林皆伐后的采伐剩余物分别进行清除、保留、火烧处理,并种植杉木5年时,采用H2SO4水解法对不同土层(0~10、10~20 cm)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保留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氮及活性组分的含量。0~10 cm土层中,保留处理土壤有机氮含量(3.36 g·kg-1)分别是清除处理、火烧处理的1.5和1.3倍,活性氮Ⅰ、Ⅱ含量也以保留处理最高;10~20 cm土层中,保留处理土壤有机氮和活性氮Ⅱ含量(2.20、0.73 g·kg-1)也显著高于清除和火烧处理,而且保留处理的活性氮指数Ⅱ(33.9%)显著高于火烧处理(26.1%)。两个土层均以保留处理的总碳、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与清除处理相比,保留处理显著提高0~10 cm土层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含量;10~20 cm土层中,保留处理的真菌含量最高,放线菌含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氮及活性组分与土壤总碳、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真菌呈显著正相关,与放线菌呈显著负相关。保留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氮及活性氮组分含量,改善土壤生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积极的影响,是维持土壤肥力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有效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9.
李月辉  吴文  吴志丰  常禹  陈宏伟 《生态学报》2015,35(12):3896-3907
历史变域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概念之一,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和目标。总结了历史变域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火烧的历史变域研究从定量化火烧特征开始,进而探讨火烧特征的影响因素,并且从火烧特征的单一影响因素向多影响因素、从单一尺度向多时空尺度研究发展;森林景观历史变域研究由描述景观的单一结构特征深入到揭示综合结构特征及功能特征。方法的新进展包括:评估历史数据的误差、探索采样和数据分析方法、重视火疤木数据的多时空特征、以及发掘整合多种来源的历史数据。模拟自然干扰的森林管理是历史变域概念的重要应用之一,最近的研究集中在为森林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模拟自然干扰的干扰参数,并且强调这些参数的空间异质性;同时,该管理模式也面临挑战和质疑:气候变化条件下历史变域的概念是否仍旧适用?森林管理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自然干扰的效果?分析了我国的研究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0.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强度择伐后关键树种的竞争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林择伐改变了林分的树种组成和结构,导致林木竞争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和种群的动态.关键树种在维持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弄清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典型林型关键树种竞争关系的特点,本研究以红松、紫椴和水曲柳为研究对象,运用Hegyi竞争指数分析了受不同程度采伐干扰后形成的原始林(未受干扰)、轻度择伐林、中度择伐林和重度择伐林的林分结构和竞争关系.结果表明: 与原始林相比,轻度择伐林中关键树种的种群结构没有显著变化;中度择伐林和重度择伐林中3个关键树种大树(胸径DBH≥20 cm)的密度和平均胸径均显著减少,但幼树(2 cm≤DBH<10 cm)的数量增加.所有样地中关键树种的竞争指数均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小,且二者服从幂函数分布,而林木胸径生长到20 cm后,竞争指数进入稳定状态.在原始林、轻度和中度择伐林中,3个树种的幼树的竞争指数受到非冠层树种的影响最大,而红松小树(10 cm≤DBH<20 cm)和大树主要受红松种内和非冠层树种的影响;水曲柳主要受红松和非冠层树种的影响,紫椴主要受种内和红松的影响.重度择伐林中,白桦是3个树种的主要竞争来源,贡献率均超过50%.根据以上关键树种竞争关系的特点,抚育非冠层树种有利于3个关键种幼树的更新和生长;对于小树来说,还需要根据树种类型来采取相应措施,而大树不需要采用抚育措施.本研究对关键树种培育和天然林择伐后快速恢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