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23篇
  免费   2108篇
  国内免费   9195篇
  2024年   191篇
  2023年   723篇
  2022年   823篇
  2021年   837篇
  2020年   892篇
  2019年   843篇
  2018年   684篇
  2017年   755篇
  2016年   786篇
  2015年   889篇
  2014年   1314篇
  2013年   1054篇
  2012年   1230篇
  2011年   1495篇
  2010年   1359篇
  2009年   1429篇
  2008年   1746篇
  2007年   1412篇
  2006年   1197篇
  2005年   1176篇
  2004年   1195篇
  2003年   1183篇
  2002年   1073篇
  2001年   1081篇
  2000年   895篇
  1999年   829篇
  1998年   754篇
  1997年   707篇
  1996年   643篇
  1995年   623篇
  1994年   563篇
  1993年   469篇
  1992年   502篇
  1991年   507篇
  1990年   457篇
  1989年   422篇
  1988年   186篇
  1987年   123篇
  1986年   95篇
  1985年   136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5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5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5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3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41.
对利用酵母菌转化肉桂酸生成L-苯丙氨酸的方法进行了菌株筛选、菌体细胞培养、转化反应条件以及产物提取等方面的探索。从13个属的71株酵母菌中选到转化生成L-苯丙氨酸较高的粘红酵母(Rhodosorula glusinis)As 2.102菌株。经实验得出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在含有1.5%酵母膏、1%葡萄糖、1.5%蛋白胨、0.05%L-苯丙氨酸、0.05% KH2PO4、0.5%NaCl、pH5.0的培养基中,30℃振荡培养20小时;最佳转化条件  相似文献   
42.
43.
用桔红诺卡氏菌发酵生产胆固醇氧化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蛋白胨改良培养基及底物诱导方法,以桔红诺卡氏菌(Nocardia rhodochroms)发酵生产胆固醇氧化酶。酶活力最高可达487.5 u/l(国际单位)。研究了发酵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产酶的影响,酶的分离和提取方法。粗酶液经DE-52柱层析后,酶纯度可提高10倍。  相似文献   
44.
本工作主要研究茼蒿叶外殖体的器官发生。当叶外殖体培养在附加1—3mg/l 细胞分裂素(ZT 或 KT)和0.1—1.0mg/l 的生长素(IAA 或 NAA)的 MS 培养基中,培养后21天就形成芽。在一定的细胞分裂素(ZT 或 KT)浓度范围内,无论是在低浓度 IAA(0.1 mg/l)还是高浓度 IAA(1mg/l)情况下,芽分化频率都随着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附加3mg/l ZT 和1mg/l IAA 培养基上,芽分化频率可达62%。虽然 BA 比 ZT 或 KT 更有效地促进芽分化,但形成的芽的生长通常不正常。当将芽切下转移到 MS 培养基上后迅速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45.
46.
刘建国  杨秀琴  吴径才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5):298-299,281
采用青霉素梯度琼脂平皿筛选法,利用对青霉素G高抗性表型,专一筛选大肠杆菌青毒素酰化酶高产突变株。一次涂皿可淘汰绝大部分未突变株。我们从青霉素G梯度琼脂平皿上获得528株,从中得到32株产酰化酶活性高于出发菌株的正突变株,正突变率为6.06%,最高突变幅度为96.6%。  相似文献   
47.
48.
紫云英根瘤菌109菌株吸氢特性及碳底物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49.
激素作用原理基本上分为两大类:激素通过细胞内受体起作用和激素通过细胞膜受体起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有关膜受体及其结合特性、膜受体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和G蛋白与信息传递等方面研究的进展。还指出,细胞内的信息传递是多途径的,不同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所通过的信息传递机制不尽相同,而同一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可能通过不只一种细胞内的信息传递机制。这些复杂的关系是激素作用千变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0.
电针大鼠的血清中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室以前的工作表明:电针(2H_z,3V,30min/d)刺激 SD 大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5d后,大鼠血清中产生出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本工作对此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电针大鼠的血清不仅显著抑制 Con A 刺激的小鼠淋巴结 T 淋巴细胞转化,还可显著抑制 Con A 刺激的小鼠胸腺细胞和脾脏 T 淋巴细胞转化;同时也发现电针大鼠的血清能显著抑制脂多糖(LPS)刺激的小鼠淋巴结 B 淋巴细胞转化。提示此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对不同淋巴器官及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无选择性作用。(2)将电针大鼠的血清同小鼠淋巴结细胞培养1h,电针大鼠的血清就可显著抑制 Con A 刺激的 T 淋巴细胞转化;将小鼠淋巴结细胞同 Con A 预培养30min,电针大鼠的血清的抑制作用便消失,提示电针大鼠血清中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作用于 Con A 刺激 T 淋巴细胞活化的早期阶段,同时也排除了此抑制因子的细胞毒作用。(3)电针大鼠的血清显著抑制蛋白激酶 C(PKC)激活剂 PMA和 PMA 加 ca~(2+)通道 A23187刺激的小鼠淋巴结细胞转化,提示淋巴细胞转化抑制因子通过抑制 PKC 的活性或抑制 PKC 介导的细胞活化通路,抑制有丝分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