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2篇 |
免费 | 297篇 |
国内免费 | 1301篇 |
专业分类
39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144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55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117篇 |
2014年 | 200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177篇 |
2011年 | 180篇 |
2010年 | 165篇 |
2009年 | 178篇 |
2008年 | 261篇 |
2007年 | 153篇 |
2006年 | 149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one of the fifteen International Biosphere-Geosphere Programme (IGBP) terrestrial transects,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10 years by Prof. Zhang Xin-Shi, through a core project of the IGBP - the 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GCTE). This transect is located in the mid-latitude semi-arid region, ranging 42-46°N latitude and 110-132癊 longitud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global change is precipitation and the secondary one is land use intensity. Research progresses have been performed during the past decad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ecological database development, climate and its variability,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plants to environments, vegetation and landscape changes, biodiversity patterns and their changes, plant functional types and traits with relation to climatic gradient,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dynamics, pollen-vegetation relationship, trace gas emissions,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as well as biogeographical and biogeochemical modell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igher level of integrated research, the NECT needs the consistent basic data sets within the same framework, further field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integrated simulations of vegetation structure, process and function from patch, landscape to biome scales, intercomparisons of results and simulations within the transect and to other IGBP transect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ordinates, and full scientific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62.
环孢素A对人早孕期滋养细胞MMP-9与MMP-2表达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环孢素A对人早孕期滋养细胞侵袭能力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and 2,简称MMP-9与MMP-2)表达的调节作用,为治疗反复自然流产等妊娠疾患提供新的线索。侵袭试验观察CsA对人早孕期滋养细胞侵袭能力的调节作用;RT-PCR与明胶酶谱分析CsA对滋养细胞MMP-9与MMP-2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In-cell West- ern检测CsA作用后滋养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结果发现,1.0μmol/L CsA明显增强滋养细胞侵袭能力,MEK激酶抑制剂U0126可抑制CsA对滋养细胞的促侵袭作用;1.0μmol/L CsA可诱导MMP- 9与MMP-2基因的转录与蛋白分泌;该诱导效应同样可被U0126所阻滞;1.0μmol/L CsA以时间依赖方式促进ERK1/2的磷酸化。结果表明,CsA可激活ERK1/2,通过MAPK/ERK1/2途径促进滋养细胞MMP-9与MMP-2基因的转录与蛋白分泌,从而增强滋养细胞的侵袭能力,对滋养细胞生物学功能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3.
Stat3是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家族(STATs)的成员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被细胞外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多肽类配体激活,作用于细胞核内特异的DNA片段,调控靶基因的转录,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形成、侵袭转移及免疫逃逸。诸多肿瘤细胞系及人的癌变组织中存在Stat3持续激活,因而Stat3有可能成为肿瘤分子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4.
65.
IGHMBP2(Immunoglobulin mu binding protein 2)基因编码一种解旋酶,参与DNA的复制和修复,并且作为转录调节因子在基因转录中发挥重要作用。IGHMBP2基因定位于11q13.2,该染色体区段在食管鳞癌中扩增频率较高。为了探讨IGHMBP2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扩增情况及其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文章对本实验室前期报道的59例食管鳞癌原发肿瘤array-CGH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IGHMBP2基因扩增频率为28.9%(17/59)。进一步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Western blot技术,发现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30、KYSE180、KYSE510和KYSE150中存在IGHMBP2基因扩增/增益以及蛋白高表达。敲降IGHMBP2后,KYSE30和KYSE150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01),侵袭迁移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升高;敲降后转染IGHMBP2质粒,回复其蛋白表达后,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又得以恢复(P<0.01)。上述结果表明,IGHMBP2过表达可能通过降低E-cadherin的表达从而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66.
对HIV-1细胞嗜性的研究是理解HIV-1传播和发病机制的关键.通过对HIV-1B和C亚型的R5和X4型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适应性进化分析,发现R5和X4病毒经历了不同的进化方式,并且不同的HIV-1基因受到不同的正选择压力,意味着复杂的自然选择压力驱动HIV-1的进化.分析HIV-1Gp120超变区上的正选择位点,发现相对于其他超变区,更多的正选择位点发生在B亚型X4病毒的V3区,B亚型R5病毒的V2区以及C亚型X4病毒的V1和V4区域.因为这些区域通常影响和决定HIV-1的细胞嗜性,更多的正选择发生在这些特定的超变区意味着作用于Gp120上的选择压力与Gp120的受体识别和结合功能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B和C亚型还是R5和X4型病毒,显著更多的正选择位点发生在Gp120的C3区域(33.3%~55.6%,P〈0.05),意味着C3区对HIV-1的生存和适应比先前认识的更为重要.另外,在R5和X4病毒的env基因中,约有一半的正选择位点是相同的,尤其是Gp41上的第96,113和281位正选择位点均出现在所分析的4种病毒类型中.这些共同的正选择位点不仅意味着对病毒生存和适应的重要性,也意味着R5和X4存在交叉免疫源性位点的可能性,这对于AIDS疫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C3和C4植物寄主对华北地区棉铃虫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华北越冬代棉铃虫虫源及其对第一代棉铃虫种群的影响是制定棉铃虫防治策略的基础。以越冬代棉铃虫蛾翅的稳定同位素δ13C为天然标记直接判定这些成虫的幼虫期寄主类型,并将雌虫接到春小麦植株上,调查其产卵、孵化、幼虫发育至化蛹、羽化等特征。结果表明,越冬代来自C3植物(主要为棉花)的成虫个体数量占全部越冬羽化种群的53.1%,所产生的下一代老熟幼虫也较C4来源的多(55.1%);雌蛾受精率都比较高;卵孵化率较高(52.9%>41.6%);幼虫发育在低龄阶段较比后者快,存活率低,但在高龄幼虫阶段相对后者慢,存活率高;与C4植物(主要玉米)的来源个体后代的幼虫发育总历期接近,总存活率也相近。显示寄主植物小麦提供的营养条件在第一代棉铃虫的幼虫发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即小麦只在特定阶段才适合幼虫的发育;而且不论是C3还是C4寄主来源的越冬代棉铃虫已经适应了这一限制。有效地评价了玉米和棉花等寄主植物对华北地区越冬代和次年第一代棉铃虫的影响,对于分析越冬代棉铃虫的虫源性质和第一代棉铃虫的防治及Bt抗性的治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8.
69.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测定了6个中国家鹅品种和2个欧洲鹅品种25个个体线粒体tRNApro(69 bp)和tRNAthr(68 bp)基因的完整序列,通过对家鹅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首次报道了家鹅线粒体tRNApro和tRNAthr基因的结构,对鸿雁、灰雁、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序列号为AF363031)雁属种间tRNApro和tRNAthr基因的二级结构及序列的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序列号为NC001323)与鸿雁家鹅间tRNApro和tRNAthr基因二级结构的比较,初步进行了鸡形目与雁形目两个目间tRNApro和tRNAthr基因二级结构及序列变异的分析.结果表明:家鹅tRNApro和tRNAthr基因均可折叠成标准的三叶草形二级结构; 2个tRNA基因三叶草结构的氨基酸臂、反密码子环在鸿雁、灰雁和白额雁种间以及鸡形目与雁形目两个目间没有变异,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研究的结果将为进一步探讨家鹅线粒体DNA tRNApro和tRNAthr基因序列与结构、功能的关系奠定基础.所测的序列已登录GenBank数据库,序列号为AY427800~AY427805和AY427812~AY427814. 相似文献
70.
用含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果胶酶制剂提取和澄清黑醋栗汁。在果汁自然pH(2.6)条件下,酶可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起作用。100g水果破碎物,加103u酶制剂,50℃处理120分钟,出汁75g。出汁率提高33%。过滤速度提高14倍。经酶澄清处理的果汁不含果胶,澄清度68%。稳定性试验中未出现雾样混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