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0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26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去骨瓣减压术后行ICP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结果分为:低压组62例(2.70kPa≤ICP5.30kPa),高压组38例(ICP≥5.30 kPa)。记录患者ICP监测数值,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预后情况,对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内随访,了解患者平常活动能力进行判断预后的状况。观察ICP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室速、室性早搏、糖尿病、高血压病、脑卒中、高脂血症、风心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既往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的ICP监测值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P0.05),高压组中预后良好的ICP监测值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P0.05)。ICP预测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ROC曲线面积0.704,采用最大约等指数计算得出ICP预测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最大AUC面积相应参数截止值为4.89,其中敏感度为0.435,特异性为0.896。结论:持续ICP监测结果显示ICP值越小,患者的预后就越好,ICP值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ICP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对判断和改善预后能起到有效帮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持续镇痛分娩对产妇分娩结局和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本院)采取硬膜外分娩镇痛的101例产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当产生确切的镇痛效果,进入第二产程后,观察组的51例产妇采用0.4μg/m L舒芬太尼以及0.08%罗哌卡因进行持续镇痛分娩;对照组的50例产妇则在宫口开全后,使用生理盐水替代泵内的局麻药物,直到分娩结束。比较两组产妇催产素的使用率,宫口扩张度和第一、第二产程按压硬膜外自控镇痛泵的次数,分娩方式,新生儿的体质量,脐动脉血pH值,出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产妇修复会阴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产妇对于第二产程镇痛的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产妇催产素的使用率、宫口扩张度和第一、第二产程按压硬膜外自控镇痛泵的次数、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自然分娩率)、第一产程镇痛时间、第一以及第二产程时间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的体质量,脐动脉血pH值,出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小于8分的新生儿所占的比例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修复会阴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妇对于第二产程镇痛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镇痛分娩对产妇分娩结局和新生儿评分无明显的影响,但可显著提高产妇对第二产程镇痛和修复会阴部时镇痛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3.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情况及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进而指导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一般情况,内容包括骨折块情况、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软组织情况与体质。术后随访12个月,评价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跖屈度、踝关节背伸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记录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结果:40例研究对象中,使用克氏针张力带11例,Herbert螺钉10例,解剖锁定钢板7例,解剖复合钢板6例,1/3管型钢板6例。骨折块较小、外踝撕脱性骨折的患者主要应用克氏针张力带;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主要应用解剖锁定钢板;软组织条件不佳或受损的患者主要应用Herbert螺钉或1/3管型钢板;超重或肥胖患者主要应用解剖复合钢板;瘦弱患者主要应用1/3管型钢板。末次随访时,5种内固定方式患者的踝关节背伸度、踝关节跖屈度、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5种内固定方式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踝关节骨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内固定方式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虽存在差异,但最终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选择在本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都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浓度0.5 %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采用低浓度0.375 %罗哌卡因麻醉,记录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持续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和感觉运动时间都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10 min、30 min、60 min的Bromage评分都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低血压、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 %(P<0.05)。两组所有患者在术后2 h、术后4 h、术后24 h的呼吸、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组间与组内对比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运动功能,提高麻醉效果,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且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
66.
为探讨人体进行最大等速离心运动(ECC)诱发血液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与肌肉损伤(EIMD)的关系,本研究筛选出150名"缺乏运动"的健康大学生为受试者,进行血样采集,进行前测包括血清肌酸激酶(CK)、最大等长肌力(MVC)、肘关节活动角度(ROM)、上臂围(CIR)、肌肉感受(VAS)。受试者进行5组×12次最大等速离心运动,运动后恢复期,将全部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值进行排序:血清肌酸激酶值最高和最低20%样本,高肌酸激酶水平组(HCK组)和低肌酸激酶水平组(low LCK组),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以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全部受试者、高肌酸激酶水平组、低肌酸激酶水平组在最大等速离心运动后各评估指标均显著高于比前测结果,p<0.05。全部受试者、高肌酸激酶水平组受试者在最大等速离心运动后各指标变化皆明显大于低肌酸激酶水平组受试者,p<0.05。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峰值与最大等长肌力、肘关节活动角度、上臂围、肌肉感受最大变化值有相关,p<0.05。本研究认为肌肉损伤程度与肌酸激酶水平具有显著相关,尤其高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者肌酸激酶水平较大程度反映肌肉损伤程度趋势。本研究表明,肘关节活动角度、上臂围具有预测肌酸激酶峰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67.
Nrf2可调节多种抗氧化酶的表达,Nrf2的缺失可能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而低氧可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改善运动能力。为了考察低氧运动对Nrf2基因敲除大鼠运动能力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常氧和低氧环境(12%氧浓度)中对野生型大鼠和Nrf2敲除大鼠进行4周的跑台运动。研究显示,低氧运动可提高野生型大鼠的跑台运动力竭时间,Nrf2敲除可缩短大鼠的力竭时间;低氧运动可上调大鼠的Nrf2 m RNA表达量;Nrf2敲除明显抑制HIF-1α蛋白表达,而低氧运动可上调野生型和Nrf2敲除大鼠的HIF-1α蛋白表达;Nrf2敲除大鼠的骨骼肌ROS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低氧均可降低野生型和Nrf2敲除大鼠骨骼肌ROS水平。低氧运动可上调Nrf2敲除大鼠的CAT和GSH-PX蛋白表达。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显示,Nrf2敲除大鼠在力竭跑台运动完成后出现更严重的骨骼肌病理改变,而低氧运动可减轻骨骼肌损伤。本研究认为,Nrf2敲除导致了大鼠骨骼肌中抗氧化酶的抑制及ROS的过量累积,从而造成了骨骼肌损伤并降低了运动能力。此外,低氧可通过上调Nrf2的表达,进而激活HIF-1α及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并防止骨骼肌损伤。  相似文献   
68.
为了考察餐后运动时间对Ⅱ型糖尿病能量和脂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和尾静脉注射60 mg/kg的链脲佐菌素来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大鼠分别在餐后0.5 h和餐后1 h进行30 min (15 m/min)的跑台运动,共运动4周。运动完成后,分别检测了各组大鼠能量代谢指标(Glu, Lac, BUN和NEFA)、血脂代谢指标(TG, TC, LDL-C和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和瘦素(Lep)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胰腺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 (IRS-1)的蛋白表达。研究显示,与餐后0.5 h运动组相比,餐后1 h运动组的Glu和BUN水平显著降低。与餐后0.5 h运动组相比,餐后1 h运动组的HbA1c、INS和Lep水平显著降低。与餐后0.5 h运动组相比,餐后1 h运动组的TG、TC和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而HDL-C水平显著升高。与餐后0.5 h运动组相比,餐后1 h运动组的GLUT-4和IRS-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总之,餐后运动可有效改善Ⅱ型糖尿病的能量代谢和脂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弱胰岛组织损伤。餐后1 h运动是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运动方案。  相似文献   
69.
大量研究证实补充蛋白质或抗氧化剂均可有效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然而,蛋白质和抗氧化剂联用的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安静组(CG)、运动组(EG)、蛋白组(PG)和蛋白+抗氧化剂组(PAG),每组15只。PG组大鼠按照0.5 g/kg的剂量灌胃乳清蛋白溶液,PAG组大鼠按照0.5 g/kg的剂量灌胃乳清蛋白和抗氧化剂(富含花青素的浆果提取物)溶液。CG和EG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共灌胃1周。然后,EG、PG和PAG组大鼠进行90 min的离心运动。采用机械缩足阈值来反映各组大鼠离心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程度,研究显示,离心运动48 h后,PG组和PAG组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明显高于EG组,并且PG组和PAG组高于PG组。多项研究均显示,IL-6、IL-1β、MG53和MyoD参与肌肉的损伤及修复过程。本研究检测了上述因子的变化情况,发现大鼠在离心运动48 h后,后胫骨前肌组织中IL-6、IL-1β、MG53和MyoD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蛋白+抗氧化剂可显著抑制上述指标的升高。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离心运动48 h后,运动组大鼠的肌纤维受损程度达39.43%,显著高于蛋白组(23.54%)和蛋白+抗氧化剂组(8.42%)。此外,蛋白和抗氧化剂可显著抑制离心运动诱导的血清肌酸激酶的升高,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本研究证实蛋白联合抗氧化剂可有效减少离心运动引起的肌肉损伤、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并降低肌肉酸痛程度。  相似文献   
70.
本研究考察了秋葵籽油对高强度运动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显示,对昆明小鼠灌胃不同剂量(10 mg/kg,20 mg/kg和50 mg/kg)的秋葵籽油4周后,秋葵籽油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提高了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p<0.05)。秋葵籽油降低了小鼠血清乳酸和尿素氮水平,并升高了血清游离脂肪酸和肝糖原水平(p<0.05)。秋葵籽油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提高了小鼠肝脏组织中SOD、CAT和GSH-Px活性,并抑制了MDA的合成(p<0.05)。秋葵籽油抑制了力竭游泳诱导的小鼠血清CK、AST和ALT水平及肝脏组织NO水平的升高(p<0.05)。此外,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证实了秋葵籽油减轻了力竭游泳诱导的肝脏病理改变。因此,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秋葵籽油可通过抑制乳酸和尿素氮的积累、增加脂肪动员、降低糖原消耗、减弱氧化应激损伤等多种途径来对肝脏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