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质量的数值化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9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深松耕(ST)、旋耕(RT)、秸秆还(SR)、免耕(NTS)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及传统耕作(TT)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质量,改善了土壤物理环境条件;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除秸秆覆盖免耕处理的玉米和小麦产量低于传统耕作外,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其中小麦增产13%~28%,玉米增产3%~12%.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土壤质量指数提高了19.8%~44.0%.综合考虑经济效应和生态效益,隔年深松、秸秆粉碎联合旋耕作业以及秸秆覆盖联合深松作业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土壤质量,可在研究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介绍利用显微摄影系统与镜台测微尺相结合,测定细菌大小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43.
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损伤微测技术(NMT)是一种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可以在不损伤活体样品的情况下获得进出样品的各种离子或分子浓度、流速及其三维运动方向的信息。该技术具有非损伤性、长时间、多电极、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角度测量等优点,可获得其他技术难以测到的生理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从而在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产生实质性的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NMT在植物营养调控、抗病性、抗盐碱、抗旱、抗冷、抗重金属毒害等方面的应用及其进展,并展望了NMT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4.
对原产地越南以及我国多个引种地的灰木莲的树高和胸径生长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灰木莲生长对土壤养分和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地灰木莲的树高和胸径年均生长量差异显著.灰木莲胸径和树高的年均生长量与土壤全N、全P、速效N、速效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全K、速效K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土壤N、P含量是影响灰木莲生长的主要养分因子.不同海拔灰木莲树高年均生长量差异显著,而胸径无显著差异.海拔为150~550 m,树高年均生长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在海拔550 m处达到最大,随后降低,表明海拔550 m为灰木莲引种的最适海拔.灰木莲树高和胸径的年均生长量与年均温、≥10 ℃积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年均温、≥10 ℃积温和降雨量是影响灰木莲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45.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了NaHCO3胁迫(300 mmol·L-1)对大洋洲滨藜、四翅滨藜和宁夏枸杞3种灌木离子吸收及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NaHCO3浓度升高,两种滨藜和宁夏枸杞叶片中Na+含量升高,300 mmol·L-1NaHCO3胁迫下,宁夏枸杞叶肉细胞Na+的外排增加,两种滨藜净Na+外排降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大洋洲滨藜和宁夏枸杞叶片的K+含量下降,Na+/K+升高,四翅滨藜叶片K+含量升高,Na+/K+降低;随着浓度的升高,宁夏枸杞叶片积累Ca2+减少,Na+/Ca2+高于对照,叶肉细胞Ca2+外排;两种滨藜叶Ca2+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叶肉细胞Ca2+表现为内流.在NaHCO3胁迫下,3种灌木通过不同的策略来消除Na+毒害.宁夏枸杞叶片Na+的积累抑制了对Ca2+的吸收;两种滨藜Ca2+的内流促使细胞质中游离Ca2+增加,增加的细胞质\[Ca2+\]cyt防治质膜H+ ATPase去极化,限制K+的外排,从而维持细胞内Na+/K+的平衡,其中四翅滨藜调控Na+/K+平衡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6.
基于混合效应的兴安落叶松树高与胸径关系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大青川林场和永翠林场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41块样地调查数据和Richards模型,构建了含有林分变量的树高与胸径关系模型。利用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拟合常规Richards模型yij=(β1+bi1)(1-e-(β2+bi2)xij)(β3+bi3)+εij和含有林分变量的模型yij=(β1+bi1)(Dq)(β2+bi2)(1-e-(β3+bi3)(N(β4+bi4))xij)+εij。结果表明:当对Richards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时,引入随机参数b1、b2时模型拟合最好;当对含有林分变量的Richards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时,引入随机参数b2、b4时模型拟合最好。模型检验表明:当随机抽取独立样本时,混合模型误差小于固定效应模型。如果随机抽取4个样本校正时,混合模型的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降低71.8%和42.1%。  相似文献   
47.
刘敏  毛子军  厉悦  夏志宇 《生态学杂志》2018,29(11):3530-3540
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研究原始阔叶红松林分布区内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40.9° N)、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2.4° N)、凉水自然保护区(47.2° N)和胜山自然保护区(49.4° N)4个纬度样地的2个径级红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不同径级红松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异同,以及影响不同纬度红松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探讨气候变化显著的40多年中红松径向生长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 2个径级红松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小径级(胸径为10~20 cm)红松对当年生长季的平均最低气温以及上一年的气候因子更敏感,而大径级(胸径>40 cm)红松对当年生长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更敏感.影响4个纬度样地红松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存在一定差异:在最南端的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是当年生长季的季均气温和季均最高气温;最北端的胜山自然保护区是低温因子,包括所有季节的平均最低气温、冬季的平均最高气温,以及除上一年生长季末期和当年生长季以外所有季节的平均气温;中间纬度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当年生长季和生长季末期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和当年生长季的降水量;凉水自然保护区是当年生长季的平均气温.在气温不断上升的40多年,最南端的2个径级红松径向生长均显著下降,最北端均显著上升,中间2个纬度样地变化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8.
枸杞耐盐变异体的筛选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枸杞(Lycium barbarum L.)无菌苗下胚轴于MS+2,4-D 0.25mg/L+LH 50 0mg/L的诱导培养基上产生胚性愈伤组织。经0.34%的EMS(半致死剂量)处理并恢复增殖2周后, 将存活组织转接到含有1.5%NaCl的诱导培养基上培养4周,再将少数存活的组织转移到含1.0%NaCl的同样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经不断选择,选出了耐1.0%NaCl的愈伤组织变异体。经耐盐性、耐盐稳定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分析,以及对山梨醇、聚乙二醇的反应证明,该愈伤组织是耐盐变异体。变异体在含有1.0%NaCl的分化培养基(MS+6-BA0.5mg/L)上可分化出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49.
光散射法测凝血酶、水蛭素及蚓激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纤维蛋白原作底物,加入一定量的凝血酶,监测在480nm处光散射强度变化,其变化过程是具有弛豫过程的S型曲线。取其最大斜率在一定时间(1min)内的截距计算该酶的活力。在一定浓度的纤维蛋白原溶液中,光散射强度的变化速度与加入的凝血酶量成正比。在一定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的浓度下,加入水蛭素或蚓激酶,会减低光散射强度的增加速度,且加入量与光散射强度的变化速度成反比。因此,可用测光散射强度的变化速度来测定凝血酶,水蛭素和蚓激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50.
本文讨论了心内测压用的心导管液耦式测压系统的合理配置和系统动态响应的优化准则。通过工程检测和临床试验,总结了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和提高心内测压精度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