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9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81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485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257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7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8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81.
蚯蚓(地龙)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类中药资源,在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为大量获取野生蚯蚓,高效获取蚯蚓的方式“电击”法应运而生,但过度攫取可能会威胁蚯蚓的野外生存。为了解“电击”蚯蚓存在的潜在威胁和影响,本文利用1998年2月至2022年7月的地龙市场价格数据及2004-2021年的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数据,分析了地龙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及其与供应、需求间的关系,并通过贝叶斯结构时间序列模型探究了“电击”蚯蚓对供应量和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1998年以来,地龙价格整体呈上升态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规律,截至2022年产新季地龙干重价格涨至175元/kg;(2)地龙市场价值逐年增加,目前价格偏离价值,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3)2013年“电击”法推广后,与未进行“电击法”推广的预测结果相比较,在控制需求的情况下,地龙供应量显著增加,市场价格显著下降。相较于未进行“电击法”推广的预测结果,供应量的平均值相对增加40%,价格相对下降44%。为加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强烈建议加快建立野生药用动物资源的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强化野生药用动物资源市场秩序整顿...  相似文献   
82.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成果集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广西植物研究所黄玉清介绍,广西药用植物有3734种,已收购经营的有568种,大多数种类是民间应用,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地道药材有田七、罗汉果、郁金、天花粉、葛根、金银花、灵香草、莪术、山奈、八角、桂皮、苦草、水半夏、山药等.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李佳政介绍:新疆中草药原植物2014种,药物1934味.其中菌类13科35属90种,地衣类4科6属8种,苔藓类14科14属16种,蕨类植物15科22属32种;裸子植物5科10属23种,被子植物116科561属1755种.新疆药用植物雪莲、阿魏、肉苁蓉、红灵芝等为当地特有,值得深入研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3.
刘金 《生命世界》1993,20(2):14-15
1.根据江苏省农科院食品所蔺定运等介绍,大约有80多科500多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或果实里含有花色苷,例如,葡萄的果皮,茶藨子科穗状醋栗的浆果,锦葵科玫瑰茄的萼片、蜀葵花瓣、十字花科红罗卜、杜鹃花科越桔、笃斯越桔的浆果中,都含有理想的食品色素.近年,人们从忍冬科荚莲属(Viburnum)植物中,筛选出颜色鲜艳、稳定性好、加工简便的色素食品.全世界荚莲属200余种,我国产74种,南北都有分布,值得开发和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84.
本文作者周光敏同志,从事魔芋种植和开发工作十余年,原文"魔芋的生态习性及经济开发研究"约1万字,版面所限,这里扼要摘登——编者.  相似文献   
85.
陈鹏  宋佳  郭璞  冀瑞卿 《菌物学报》2023,42(1):297-311
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由于蜜环菌的生长发育过程较复杂,还未完全实现商业化栽培,野生资源的供应受到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采自东北地区蜜环菌属的3个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物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标记确定菌株JG19016为奥氏蜜环菌A. ostoyae,菌株JG19017为高卢蜜环菌A. gallica,菌株JG19018为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奥氏蜜环菌JG19016最适生长温度为25 ℃,高卢蜜环菌JG1901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2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 JG19018则在22-25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3个菌株最适pH为5-6。奥氏蜜环菌JG19016对葡萄糖和蔗糖利用率较好,高卢蜜环菌JG19017对葡萄糖利用率较好,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 JG19018对葡萄糖和淀粉利用率较好;蛋白胨对3个菌株促进作用最强,为最适氮源。培养基中加入VB1,对3个菌株的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奥氏蜜环菌JG19016菌丝生长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 g,蛋白胨3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1.5 g,VB1 10 mg,琼脂20 g,水1 L。在木屑基质中培养,其配方的最优碳氮比为38:1,最佳木屑粗细比为3:1以上。出菇条件探索结果显示,菌丝及菌索长满菌袋(17 mm×33 mm×5 mm丝聚乙烯袋)需要50-60 d,之后在18 ℃、60%湿度和12 h散射光的环境中,10 d左右可观察到原基产生。增加菇房湿度到90%-95%,2-3 d可观察到1-3 cm的幼子实体,7 d左右菌柄和菌盖完全分化,10 d左右观察到菌盖展开。  相似文献   
86.
历经几代真菌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真菌志》目前已出版65卷,其中子囊菌类有35卷、担子菌类26卷、接合菌类1卷、卵菌1卷、黏菌2卷;上述卷册记录923属9 228种及种下分类群。编研涉及大型和小型的类群、腐生菌、食药用菌、菌根真菌、作物和林木病原菌、捕食性真菌、虫生菌、菌生真菌以及毒菌等。编研过程中发现并发表了大量新分类群,丰富了对菌物物种多样性的认知。归纳已有成果,已立项卷册应加快编研和出版进度;资源调查与分类学研究需进一步加强,按分类群(专科、专属)继续开展编研工作,注重拟参编类群的前期研究积累;以下分类群值得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关注:水霉目等部分卵菌、壶菌类、座囊菌纲部分类群、盘菌纲和锤舌菌纲中尚未参编的主要类群、伞菌纲中具有小型子实体的类群等。由于分类系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已出版卷册中使用的部分名称和分类地位的处理需依据被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分类系统给予适时的订正。期待建设一支继往开来的菌物分类学研究队伍,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编研成果,为我国菌物资源利用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88.
89.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