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5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88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和CD1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在95例大肠癌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全部标本进行CD105染色,记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分析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结果95例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49例(51.57%),MVD平均值为(72.1±20.6);阴性表达46例(48.42%),MVD平均值为(41.3±12.4),乙酰肝素酶阳性组MVD表达与阴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浆膜浸润和伴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42%、63.49%,高于无浆膜浸润(24.00%)和无淋巴结转移组(28.12%),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乙酰肝素酶可促进大肠癌的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可作为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92.
乳酸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是一种革兰阳性菌,其发酵产物主要是乳酸。根据乳酸菌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生化指标可以分为:低GC含量的一群,例如,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酸球菌属(Lact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足球菌属(Pedio  相似文献   
993.
应用于乳酸菌的非抗生素抗性选择标记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酸菌是一类重要的安全型微生物,在免疫载体疫苗开发及食品菌株改良等医疗、食品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非抗生素抗性选择标记是乳酸菌基因工程菌株构建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乳酸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根据筛选时质粒和受体菌之间的表型关系及特征,主要分为显性选择标记、互补型选择标记、显性/互补型选择标记、双质粒选择标记4大类.其中显性选择标记中的细菌素抗性/免疫性选择标记及互补型选择标记中的糖类选择标记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及应用空间;双质粒选择标记系统构建的筛选过程新颖独特,为整个选择标记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及思路.  相似文献   
994.
探索pcD—awte候选疟疾DNA疫苗发酵条件,为该疫苗制备工艺的建立做准备。通过摇瓶和5L发酵罐水平,考察不同培养基组成及来源、补料变化和温度转换对工程菌生长及质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B培养基组分中添加Mg^2+、微量元素复合物、核苷等成分,补料培养基由葡萄糖代替甘油,对数中期温度由37%升至42℃等条件,能提高工程菌株pcD—awte质粒的产量。在优化的培养条件下pcD—awte质粒产量可达125—130mg/L培养液。  相似文献   
995.
氮作为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是植物生长的必要营养物质。陆地生态系统普遍存在土壤氮缺乏的现象, 混交种植模式中固氮植物可以将生物固定的氮转移给非固氮植物, 是满足非固氮植物氮需求的途径之一。明确固氮和非固氮植物间氮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构建稳定群落, 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为了量化环境及生物等因素对氮转移的影响, 该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 对118组氮转移比例(氮转移量占非固氮植物氮含量的比值, Ptransfer)文献和实验数据(包括21种固氮植物和23种非固氮植物)进行了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Ptransfer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解释量为44.04%), 其次为年平均温度(解释量为9.14%)以及固氮与非固氮植物生物量比值(解释量为2.95%), 而作为随机因素的固氮和非固氮植物物种差异的解释量为16.52%。此外, 碱性土壤中Ptransferr显著高于酸性土壤。在酸性土壤中, 年平均温度(解释量为12.49%)和土壤总氮含量(解释量为11.72%)是影响Ptransfer差异的主要因素, Ptransfer随着年平均温度和土壤总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在碱性土壤中, Ptransfer差异主要受到固氮与非固氮植物生物量比值(解释量为13.29%)、年降水量(解释量为10.73%)和土壤总氮含量(解释量为9.33%)的调控。相对于酸性土壤, 碱性土壤能够显著增加固氮与非固氮植物生物量比值进而增加Ptransfer。同时, 在碱性土壤中Ptransfer与年降水量和土壤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对提高固氮和非固氮植物间的氮转移, 有效缓解土壤氮对非固氮植物生长的限制以及构建稳定群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4(lysyl oxidase like 4, LOXL4)是一种属于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 LOX)蛋白质家族的分泌型铜依赖性胺氧化酶,参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组装和维持。LOXL4蛋白在人类肝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头颈鳞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中表达上调,而在人类膀胱癌和肺癌中表达下调并抑制肿瘤的生长,表明LOXL4蛋白在不同类型的人类恶性肿瘤中具有促癌或抑癌的双向作用。肿瘤细胞外泌体中的LOXL4蛋白通过催化作用产生过氧化氢,后者直接激活FAK/Src信号通路,并促进细胞基质粘附和细胞迁移。外泌体介导的LOXL4还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免疫逃逸。肿瘤细胞中的 LOXL4可以经外泌体转运至巨噬细胞,进一步通过STAT1和STAT3介导的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和激活程序性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 PD-L1)表达,触发巨噬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此外,LOXL4蛋白还能通过激活p53蛋白和抑制Ras/ERK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抑癌功能。本文主要总结了LOXL4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人类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LOXL4蛋白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为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筛选预后标志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7.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碎片,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血小板还参与并促进了肿瘤转移。当肿瘤细胞从原位肿瘤组织脱落进入血管后,血小板是其第一个接触到的宿主细胞。作为肿瘤转移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员,血小板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一方面,肿瘤细胞能通过诱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来调节血小板功能;另一方面,血小板能够通过直接接触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促进肿瘤转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促进肿瘤转移:1)降低血液流体剪切力对肿瘤细胞造成的机械损伤;2)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3)促进肿瘤细胞在血管内的迁移和停滞;4)促进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5)促进肿瘤细胞外渗;6)构建适合肿瘤细胞生存的转移生态位。因此,靶向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成为潜在的肿瘤治疗策略。本文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基础,综述血小板在肿瘤转移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8.
尹辉  田聪  马倩倩  吕光辉  曾凡江 《生态学报》2022,42(18):7349-736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物种分布的最重要因素。骆驼刺是我国荒漠区的重要建群种,建群种的丧失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损伤。因此预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骆驼刺适宜生境的变化特点对保护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61个骆驼分布点数据,和21个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骆驼刺当前在有、无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适宜生境分布,对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评估。并预测未来(2021-2040,2041-2060,2061-2080,2081-2100)四条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情景下,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骆驼刺适生区面积达132.29万km2,覆盖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大部分面积。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年均温、温度季节性、降水的季节性和高程被确定为影响骆驼刺潜在分布区的最重要因素。而在加入人类活动强度因素之后,骆驼刺适生区面积显著下降至71.31万km2,且呈现出破碎化状态。此时,年降水量、人类活动强度和高程是影响骆驼刺分布的最重要原因。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区将产生一定的扩张。尤其在中高强迫(SSP370)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骆驼刺的适生面积将随时间推移产生显著的增加,且这种扩张主要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发展。骆驼刺能保留大部分原有生境,仅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生少量收缩。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骆驼刺能够在西北干旱区生存并扩张,故可将其作为防沙治沙的优良物种进行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999.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n indicator model for stem cell patent evalu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stem cell patent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in real scenarios besides the indicators.Methods:Based on the Patent Value Analysis Indicator System edited by 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a patent evaluation system suitable for stem cells patents was constructed. The weight was determined by AHP, and the operability of the indicator model was verified by case analysis.Results:Based on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em cell technologies and operability,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stem cell patents was constructed, which included three first-level indicators including technical value, market value and legal value, and nine second-level indicators such a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echnological maturity, technological cost, et al.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echnological maturity, policy adaptability and market demand were the four most influential indicators for the valuation of stem cell patents. In the analysis of other factors, the core advantage of the stem cell technologies was the key to aff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em cell patents. In addition, technical feasibility, quality control and long-term benefits also had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uccessful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stem cell technologies.Conclusion:The patent value evaluation model and factor analysis established can be used in stem cell patent evalua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patent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ito-fusion 1)在肝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15对肝癌转移灶组织与原发灶组织中MFN1的表达,以明确肝癌转移时是否伴有MFN1表达的改变。2).采用si RNA (small interference RNA)下调肝癌细胞中MFN1的表达后,提高Transwell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其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MMP2、MMP7及MMP9的m 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肝癌转移灶组织中MFN1表达显著低于原发灶组织(P0.05)。2).下调MFN1表达后,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升高,MMP7的表达显著增加,而MMP1、MMP2与MMP9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在肝癌转移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可能通过激活MMP7表达,促进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