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29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用免疫金颗粒标记鉴定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翠  马可 《昆虫学报》1991,34(1):7-12
用免疫电镜金颗粒标记技术准确、快速地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核型多角体病毒抗原进行了定位和鉴定.舞毒娥病毒的多克隆抗体与同源的多角体抗原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亲和性,但与不同源的松柏锯角叶蜂(Neodiprion sertifer)病毒多角体抗原仅有极微弱的交叉反应.舞毒蛾病毒粒子和核衣壳抗原也能与同源的多克隆抗体作用.在被病毒感染的舞毒蛾脂肪体细胞核中,成熟的多角体被金颗粒重重标记,其外缘的游离病毒粒子和核衣壳亦被标记,但亲和力较弱.在被感染的脂肪体细胞核和质内发现一种与多角体蛋白晶体不同源的菱形结晶体.  相似文献   
32.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和生物纳米中心华人科学家谭蔚泓教授和同事们研制出一种生物纳米颗粒,不仅能够迅速探测出食物中的单个大肠杆菌,也能够针对生物恐怖攻击的细菌发出警报,或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总胆汁酸(totalbileacids,TBA)、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茵栀黄颗粒治疗,观察组在服用茵栀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白蛋白治疗。检测两组的血清间接胆红素(indirectreacting bilirubin,,IBI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AKP、TBA、FFA、y-GT、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BIL、TBIL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IBIL、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AKP、TBA、FFA、γ-GT、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血清AKP、TBA、FFA、γ-GT、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良好,有助于促进血清胆红素和其他血清学相关指标恢复正常,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估解毒颗粒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服解毒颗粒联合阿帕替尼的27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无法切除或复发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被纳入研究,给予解毒颗粒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其毒副反应,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生存期、炎症因子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完全缓解(CR)4例(14.81%),部分缓解(PR)4例(14.81%),稳定(SD)8例(29.63%),进展(PD)11名患者(40.74%),疾病控制率(DCR)为59.26%(16/27),客观缓解率(ORR)为29.63%(8/2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63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3.667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高血压59.26%(16/27)、蛋白尿59.26%(16/27)、腹泻74.07%(20/27)以及手足综合征62.96%(17/27)。治疗后炎症因子指标中C反应蛋白、白介素2水平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解毒颗粒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可降低患者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35.
樟子松人工林营建对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恢复措施,也是人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较为重要和直接的活动。目前,针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关于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营建对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因此,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生长阶段(包括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20块樟子松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以临近的7块天然草地为对照),研究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营建对0—100 cm土层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质草地营建樟子松人工林后,不同土层土壤细颗粒(0.05 mm)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并且在0—10 cm层增加趋势明显,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细颗粒增加量逐渐降低(除幼龄林外),但樟子松林地土壤颗粒组成仍以砂粒为主,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极低(仅占5%左右)。随着樟子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细颗粒变化量在0—10 cm层逐渐升高,而在10—100 cm层并无显著变化趋势。土壤细颗粒含量的变化在10—100 cm层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0—10、20—40 cm和80—100 cm层与土壤全钾极显著负相关,在20—60 cm层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在10—40 cm和80—100 cm层分别与土壤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综上所述,樟子松人工林营建可有效提高土壤细颗粒含量且在土壤表层效果明显,但短期内并不会使土壤颗粒组成发生显著变化,樟子松林改善土壤颗粒组成的同时也会使其他土壤因子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36.
目的构建柯萨奇病毒A5(coxsackievirus A5, CV-A5)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s),并对其进行纯化和鉴定。方法①将CV-A5 P1和3CD基因序列根据昆虫细胞密码子偏好性,对CV-A5-3487R4/CHN XY/2017株基因进行优化并合成,然后分别克隆至供体质粒pFastBacDual的多角体蛋白启动子(polyhedrin promotor, pPh)和pPl0启动子后,构建pFastBacDual-Pl/3CD重组质粒;②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10 Bac~(TM)中,转座形成重组杆状病毒质粒(baculovirus plasmid, bacmid);③再将重组bacmid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并表达CV-A5结构蛋白、组装VLPs。应用限制性酶切、PCR扩增、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技术对CV-A5 VLPs的蛋白进行鉴定;④再利用蔗糖垫底离心和氯化铯(CsC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CV-A5 VLPs,并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透射电镜法进一步检测CV-A5 VLPs的浓度和纯度及颗粒形态。结果 pFastBacDual-P1/3CD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双酶切、重组Bacmid PCR鉴定、rCV-A5 VLs PCR鉴定结果显示,均在预期目标处有清晰条带。利用IFA检测重组病毒rBacCV-A5-P1/3CD蛋白,结果可见明显荧光。rCV-A5 VLPs经SDS-PAGE检测到VP0为39 000、VP1为34 000和VP3为27 000;Western Blot检测也可见相应特异性条带。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纯化rCV-A5 VLPs,可见直径为23~33 nm的颗粒,形态和大小均与CV-A5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rBacCVA5-P1/3CD重组病毒,并在sf9细胞内成功表达了CV-A5 VLPs,为今后CV-A5 VLPs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清瘟护肺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药效物质。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及TCMIP数据库检索清瘟护肺颗粒中十六味药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COVID-19的相关疾病靶点。然后,通过venny2.1.0获取清瘟护肺颗粒防治COVID-19的潜在靶点,利用R语言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富集所得通路进行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网络图,采用AutoDock4.2.1软件评价清瘟护肺颗粒中潜在药效成分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和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的结合作用。网络药理学得到清瘟护肺颗粒防治COVID-19的473个活性成分和123个靶点,KEGG结果及文献分析预测到清瘟护肺颗粒可通过调控MAPK、小细胞肺癌、肺结核、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清瘟护肺颗粒中潜在药效成分和SARS-CoV-23CL水解酶、ACE2及RdRp具有良好的亲和性。本研究较为全面揭示了清瘟护肺颗粒治疗COVID-19“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深入探讨清瘟护肺颗粒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为了阐明Cu2O纳米颗粒(NPs)暴露对植物根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以小麦品种‘周麦18’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10、50、100和200 mg·L-1浓度的Cu2O-NPs对小麦幼苗生长、根系活性、形态结构及细胞遗传学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Cu2O-NPs降低了小麦幼苗的根芽长度、鲜重、根活性和根冠比,增加了初生根的数量;随着Cu2O-NPs浓度的升高,幼苗根伸长区缩短、根系变硬变脆、根径增加、根冠变大;100 mg·L-1浓度的Cu2O-NPs处理下,小麦根尖有丝分裂指数显著降低,根尖细胞形状不规则化、质壁分离、细胞出现空泡化、细胞核核膜模糊、核内染色体异常。在水培条件下,Cu2O-NPs对小麦幼苗具有一定的遗传学毒性效应,从而影响小麦幼苗的生长发育和根系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39.
摘要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方联合恩度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功能、T细胞亚群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到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恩度联合化疗)和研究组(n=58,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扶正解毒方治疗),均以21 d为一个治疗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个周期后的肺功能、T细胞亚群和生存质量。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58.62%(34/58),高于对照组的39.66%(23/58)(P<0.05)。治疗4个周期后,两组患者CD4+、CD3+、CD4+/CD8+水平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个周期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情绪功能评分以及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值(PEF)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解毒方联合恩度治疗晚期NSCLC患者,疗效较好,可减轻免疫抑制,提高生存质量及肺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西咪替丁对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疗效及外周血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将受试儿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4例患儿仅接受西咪替丁治疗,研究组45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学指标水平变化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免疫学指标及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免疫学指标及各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西咪替丁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外周血免疫学指标,疗效安全显著,值得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中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