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两种药用黄芪比较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栽培实验,本文对两种药用黄芪的个体发育节律,根,茎,叶,花及种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研究,为确定蒙古黄芪(AstragalusmongholicusBunge)为独立的种,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抗杀螟硫磷二化螟的抗性遗传力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韩启发  庄佩君 《昆虫学报》1995,38(4):402-406
应用数量遗传学的方法分析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对杀螟硫磷抗药性的遗传力,并就遗传力和杀虫剂的杀死率对抗性发展速率的影响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对杀螟硫磷抗性的遗传力较低(h2=0.277),产生高抗性的潜力不大。即使在室内选择的条件下,要获得10倍的抗性约需要6-12代;在野外条件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15-32代)。因此,结合抗性变化动态的监测结果,我们认为在野外条件下二化螟是不致于产生高抗性,杀螟硫磷仍不失为二化螟抗性治理系统中有效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3.
蠊卵荚内寄生啮小蜂的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聂文清 《昆虫学报》1984,(4):406-409
本文报道了寄生于烟色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Serville)卵荚内的两种啮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Tetrastichodes sp.,并讨论了Tetrastichus hagenowii的生物学特性。所收集的(虫非)蠊卵荚中,该蜂的自然寄生率为50.38%。观察14枚卵荚的出蜂数,最多为202只/枚,最少为10只/枚,平均为74.92只/枚。雌雄性比为1:0.42。该蜂4月上旬开始出现,5—8月是繁殖高蜂期,11月上旬则少见。接蜂的8枚卵荚孵出的成蜂平均存活12.8天(14.4天.10.2天)。蜂在卵荚内的发育时间与温度有关,在夏季比在秋冬季显著为短。成蜂的产卵期较长:而且除产卵于新鲜(虫非)卵荚内,也产卵于已产出7天以上的卵荚内。本文的观察结果为人工繁殖该啮小蜂用以防治室内(虫非)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楸蠹野螟幼虫龄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诚进  耿炳田 《昆虫知识》1991,28(4):240-242
<正> 楸蠹野螟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幼虫龄期的确定较困难。原因是该虫在林间的生长发育极其分散,各虫态、各龄幼虫交错在一起。而用楸树嫩枝在室内饲养,幼虫稍受惊动  相似文献   
16.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优势卵寄生蜂。为优化稻螟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作者分别在安徽、福建和贵州进行了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高度和密度对防控两种水稻螟虫效果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防控稻纵卷叶螟,释放量一定时,赤眼蜂在稻株顶部以上5 cm高度、8点/0.07 hm 2释放密度的防治效果优于其他释放密度和高度的处理。而对于防控二化螟,不同释放高度对赤眼蜂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的优势卵寄生蜂。本文构建了以黏虫卵为中间寄主,稻螟赤眼蜂在20℃、25℃、30℃、33℃四个温度条件下的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黏虫卵繁育稻螟赤眼蜂时,不同温度下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存在显著差异,雌蜂平均寿命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20℃条件下,雌蜂平均寿命为1.44 d,显著长于其它温度,当温度为30~33℃时,雌蜂寿命最短,平均为0.59 d。在温度为20℃和25℃时,稻螟赤眼蜂的羽化率显著高于温度较高的30℃和33℃,平均为94.73%。在25℃条件下,黏虫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的净生殖力(R 0)最大,达到31.9176,单雌寄生卵数最多,为32.88个,表现出最强的繁殖能力,而在30℃条件下,瞬时增长率r m和周限增长率λ达到最大值。综合生命表参数、单雌寄生黏虫卵数、寿命、羽化率等指标,利用黏虫卵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的最佳温度为25℃。本研究为利用黏虫卵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是蜂群中普遍存在的害虫,其幼虫蛀毁巢脾,造成封盖蛹不能孵化出房,使蜂群群势下降甚至飞逃.当前,大蜡螟作为试验昆虫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其防控技术的研究相对薄弱,蜡螟危害仍是限制养蜂发展的因素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大蜡螟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梳理总结,为我国制定蜡螟综合防控措施提供思路,并展望未来蜡螟防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活体生测的方法测定了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对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幼虫的取食、生长以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为食的大螟3龄和5龄幼虫的累计取食量和相对摄食率与对照相比都显著的减少。取食转Bt水稻后,大螟3龄和5龄幼虫体重均出现负增长。随着取食转基因水稻时间的延长,大螟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可以达到100%,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5%。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调查毒素蛋白免疫下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产生的免疫相关蛋白,采用双向电泳的方法,从大蜡螟血淋巴中鉴定得到一种昆虫肽聚糖识别蛋白Gm21,通过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得到其全长基因,该基因全长cDNA具有完整的编码框,编码21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是一种具有潜在酰胺酶活性的S型肽聚糖识别蛋白.本研究中Gm21蛋白在免疫压力下的上调表达及其cDNA序列的克隆,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昆虫肽聚糖识别蛋白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