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研究旨在了解本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基因型构成的前提下,分析1b型丙型肝炎病毒包膜2(second envelope glycoprotein E2)区的变异和种系进化,并研究其准种变异与临床肝病活动度的关系.对宜兴市人民医院收集的抗HCV抗体阳性患者166名,RT-PCR方法检测HCVRNA,HCVRNA阳性患者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分型法确定病毒基因型;选择其中未经干扰素治疗的43例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扩增E2区,从中选取肝硬化患者4例,慢性非肝硬化患者6例的E2区PCR产物纯化测序,序列采用CLUSTALW与GENBANK上多株不同型别的HCV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采用Phylip软件构建遗传进化树;并观察E2区高变区1(HVR-1)的氨基酸(amino acid,aa)残基序列的变异特征;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垂直电泳检测43例患者个体内HCV E2区准种的变异情况,比较不同肝病活动度患者准种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本地区HCV以1b型为主(84.3%),对E2区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变异的分析显示其变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种系进化树提示本地区HCV病毒序列与上海、湖南、日本等地的HCV株有较近的亲缘性.43例患者中ALT高于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准种复杂程度明显高于ALT正常者(P<0.05).故本地区HCV基因变异符合中国东南部的特点,基因变异与临床肝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2.
鸡蛋清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消化率高达98%,而且鸡蛋清中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氨基酸组成模式接近,因此,鸡蛋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工业价值,常被加工成蛋清粉用作特殊人群的营养补充剂以及食品添加剂.但现有加工方法对蛋清粉中的蛋白质具有较大的破坏,使蛋清中所含蛋白质发生部分变性而导致其功能性质下降.因此,本实验在蛋清液中添加谷氨酰转氨酶(TGase)进行交联反应,再经过喷雾干燥得到蛋清粉,测定所得蛋清粉凝胶强度,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筛选凝胶性能较高的喷雾干燥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较好地反应了蛋清粉凝胶性与喷雾干燥进风温度、进料速率和蛋清液稀释度之间的关系;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喷雾干燥进风温度、进料速率和稀释度分别为172.33℃,26.58% (7.442 mL/min),28.44%,此干燥条件下得到的蛋清粉的凝胶硬度为(847.852±7.256)g.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1%,该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3.
以四氯化碳(CCl4)致毒中华大蟾蜍为肝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胡萝卜、西红柿、甘蓝、莴苣、芹菜、洋葱、茄子、青菜8种蔬菜的混合汁、乙醇分别对致毒的中华大蟾蜍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显示,单纯四氯化碳致毒组肝脏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均明显高于混合蔬菜汁干预组(P<0.01),而显著低于乙醇干预组(P<0.01).表明混合蔬菜汁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害有保护作用,乙醇则会加重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4.
慢性高原低氧对高原鼠兔和大鼠肝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曾经发现,移入高原的实验大鼠子一代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对高原低气压低氧有完全不同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机理(杜继曾等,1982)。我们还观察到,在24小时急性高原低氧时,由低地移入2300米高原的大鼠后裔在5000米和8000米的高度上,出现了以转氨酶、肝溶酶体酸性磷酸酶活力升高、肝糖原和蛋白质含量下降的肝脏代谢异常和肝脏病理变化,而高原鼠兔只是在8000米高度时,才始出现部分指标的轻度变异(杜继曾等,1982),从而揭示了高原鼠兔的肝细胞代谢在细胞水平上对低氧的适应机制优越于移入高原的实验大鼠后代。慢性低氧又如何作用于大鼠和高原鼠兔的肝脏代谢?迄今尚无人研究。因此对这一作用规律的认识和阐明,在环境适应生理学领域、人类高原活动和畜牧业生产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5.
1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