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王身立先生成功预测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之后,我们也曾就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些重要发现预测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并多次预测成功。在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中,我们认为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领域的研究先驱应获得此项殊荣。  相似文献   
62.
苗荻  吴晓东  IC 《生命世界》2007,(1):34-35
2001年,为纪念诺贝尔奖颁奖100周年,复旦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举办了全国“纪念诺贝尔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理性与情结——世纪诺贝尔奖》一书便是这一世纪盛会的成果。全书共分四篇,其中第一篇“情结: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阐述  相似文献   
63.
胡艳 《生命世界》2007,(1):20-23
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路易斯·J·伊格纳罗曾说“摘取诺贝尔奖的任何科学发现都不应束之高阁,而应普惠大众。”其实,诺奖离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甚至非常的近。正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成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64.
近几年来,各国遗传工程研究显得异常活跃,特别是国外一些公司里的分子生物学工作者为使基因工程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早日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他们争先恐后地开展竞赛或竞争。现就基因工程研究方面或管理方面已经或将要做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的简历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65.
郭晓强 《遗传》2007,29(7):777-778
1953年,生命科学进入到分子生物学时代,在随后的50多年中该领域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科学家,其中多位都荣获了诺贝尔奖,如沃森、克里克、霍利等,从而为大家所熟知.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样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却并没有获得该项荣誉,但仍然不失其大师风采,菲利普·里德(Philip Leder)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相似文献   
66.
凯利.穆利斯     
王虹 《遗传》2006,28(6):639-640
"我感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我还能够尽情享受生活的年龄及时地把诺贝尔奖授予给我."这是凯利·穆利斯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所讲的一段话,当时他49岁,因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又称PCR技术),使DNA片段的复制由生物学的过程变成了机械的方法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67.
王虹 《遗传》2006,28(9):1055-1056
自1900年诺贝尔奖设奖以来, 许多科学家获得这一科学上的最高奖, 但能两次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学家少之又少, 弗雷德里克·桑格就是这样的杰出科学家。桑格于1955年完成了第一个蛋白质——牛胰岛素化学结构的测定, 获得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77年, 他的研究小组成功地测定了第一个噬菌体ΦX174全基因组5 386碱基对的核苷酸序列, 并发明快速测定DNA序列的新方法。因此, 与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伯格(P. Berg)和吉尔伯特(W. Gilbert)分享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68.
《生物技术世界》2008,(6):90-91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打来电话时,这位72岁的学者完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他对获奖极感意外。他在评价自己的获奖成果时说.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并且表示:  相似文献   
69.
《生物技术世界》2008,(2):90-90
诺贝尔奖得主琳达·巴克及其合作者在3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声明,宣布撤销六年前在该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而来自中国的邹志华,则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相似文献   
70.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预言了人类可以通过操纵原子分子来制造产品的可能性,自此埋下了纳米科技的金种子。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这粒金种子终于在科学技术的土壤中生长、发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