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0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32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像学特征及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12例盆腔瘀血综合征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按超声诊断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分为62例、27例、23例,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像学特征,分析静脉内径与病程的相关性,并分析超声诊断分级与临床症状积分、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次数、既往工作站立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超声诊断分级患者的静脉内径、静脉丛范围和静脉流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内径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超声诊断分级与临床症状积分、妊娠次数、既往工作站立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BMI呈负相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盆腔瘀血综合征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超声诊断分级、静脉内径与临床因素存在一定的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2.
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是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及时快速地进行早期检测和诊断是防控黄龙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利用掌上纳米孔测序仪MinION对携带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的DNA样品进行测序,并利用Blast、GraphMap、minimap2以及两种bwa的比对方法将测序结果比对到黄龙病菌基因组上,比对结果均匀的比对到黄龙病菌基因组上,并未发现严重的偏倚现象,验证了其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本技术可弥补因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Kuwayama)虫体过小或损坏难以进行光学识别的不足,并可同时检测虫体是否携带有黄龙病菌,对有黄龙病发生风险但尚未有黄龙病实际发生的柑橘种植区提供实时实地的监控与预警.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对比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TPOF)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拟诊断为TPOF且X线检查表现为阴性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所有受试者进行MRI、CT检查,且以手术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上述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诊断TPOF的效能。此外,比较MRI、CT检查诊断TPOF的表观扩散系数以及节段各向异性值以及对TPOF类型的检出率。结果:MRI检查诊断TPOF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8.61%、94.12%、97.75%,均高于CT检查的79.17%、64.71%、76.40%(均P<0.05)。MRI检查诊断TPOF的表观扩散系数高于CT检查,而节段各向异性值低于CT检查(均P<0.05)。MRI检查对骨皮质骨折的检出率低于CT检查,而对骨小梁骨折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均P<0.05)。结论:MRI检查诊断TPOF的价值高于CT检查,且在骨小梁骨折的检出率方面优于CT检查,但CT检查应用于骨皮质骨折的诊断价值更高。临床工作中可能通过联合MRI以及CT检查,继而达到提高TPOF检出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17属国产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叶中上部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丛藓科植物的叶中上部细胞的形状、大小及表面形态等特征上具较大相似性;据细胞表面特征,叶细胞可分为无疣或具乳突、具圆疣以及具分枝的马蹄形疣3种类型,且该特征在丛藓科不同属、种间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叶细胞形态特征可为丛藓科植物属级和亚科级的划分提供细胞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建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诊断思维以提高疑难肝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导致肝功能异常的病因虽极为复杂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细致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慎重采取诊断性治疗措施,提高少见病例对诊断影响的认识,绝大多数的病因可以查明。结论: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病因复杂,建立相应的临床诊断思维可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通过对一定样本的肛周感染患者的超声影像分析,探讨超声检查在肛周感染性疾病中诊断的价值,旨在早期为临床提供早期干预证据.方法:利用飞利浦IU22超声对我院2010年10月到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肛周感染患者进行扫查,根据病变部位,特征及超声声像图进行分型分析并与实际手术结果对照,评价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上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的价值.结果:超声诊断单纯型肛周脓肿28例,肛瘘20例,复合型肛周脓肿12例;与手术所见符合率分别为单纯脓肿93.33%,肛瘘100.0%,复合型肛周脓肿90.91%.术前超声诊断和手术确诊病例数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在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等独特的优势,并可根据声像图对其作出较准确的分型,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72-4(CA72-4)、细胞角蛋白片段211(CYFRA211)联合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来我院进行检测的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研究,并与同期进行体检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共50例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印迹增强的化学发光法对两组的CEA、CA125、CA72-4、CYFRA211以及NSE的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NSE对非小细胞肺癌检测的特异度为98.4%,敏感度为16.3%.NSE联合CEA、CA125、CA72-4、CYFRA211检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94%)和准确度(92%)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CEA、CA125、CA72-4、CYFRA211联合NSE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诊断,提高了诊断的敏感度,并且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8.
【背景】舌苔是指舌头上覆盖的由食物残渣、微生物、舌苔上皮角质细胞组成的物质。根据舌苔的厚度、颜色等苔质情况来鉴别病人的健康与疾病状况,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舌苔苔质的形成和微生物菌群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目的】探索黄腻舌苔和薄白舌苔菌群群落组成的差异及与舌苔苔质形成的关系。【方法】以薄白舌苔和黄腻舌苔为研究对象,用刮舌板刮取青年学生人群的舌苔表面,获得舌苔样品进行总DNA提取,PCR扩增微生物16S rRNA基因,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16S rRNA基因序列,然后通过交互序列分析软件分析样品中细菌菌群种类及差异。【结果】黄腻和薄白舌苔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在门水平上,Patescibacteria和蓝细菌门细菌在黄腻舌苔上明显比薄白舌苔多,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属和种水平上,放线菌(Actinomyces)的组成具有显著差异(P<0.05),黄腻舌苔中放线菌含量明显高于薄白舌苔;而薄白舌苔中的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莫拉氏菌属(Moraxella)的含量明显高于黄腻舌苔,差异显著(P<0.05)。【结论】黄腻舌苔苔厚、色黄、有异味,有可能是放线菌含量过高导致。而且,有些放线菌可以导致侵袭性细菌性疾病,称作放线菌病。因此,健康人出现黄腻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体内潜在的炎性预警。薄白舌苔正常菌群莫拉氏菌属(Moraxella)和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显著比黄腻舌苔上的多,说明这两种正常菌群可能在维护正常口气和舌苔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芸香科山小橘属(Glycosmis)12个分类群16个样品的花粉形态特征(包括花粉大小、萌发孔及外壁纹饰等)进行了观察研究,其中光叶山小橘(G.craibii var.glabra)、长果山小橘(G.erythrocarpa)、锈毛山小橘(G.esquirolii)、长叶山小橘(G.longifolia)、亮叶山小橘(G.lucida)、海南山小橘(G.montana)、少花山小橘(G.oligantha)、小花山小橘(G.parviflora)和华山小橘(G.pseudoracemos)等9个分类群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国产山小橘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花粉,近球形或长球形,花粉大小范围为(15.90~23.92)×(14.56 ~ 22.00) μm,极面观为圆形、三裂圆形或近三角形,极轴与赤道轴比值(P/E)范围为1.03 ~1.31,均为3孔沟;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可以将国产种类划分为条网状、复条网状、条纹-穿孔纹饰以及孔穴状纹饰等四种类型,其中小花山小橘不同来源花粉的外壁纹饰差异较大,至少存在5种类型:(1)极面穴状,赤面条网状或穿孔,(2)极面穴状,赤面均匀分布圆形穿孔,(3)具复条网状,(4)条网状兼具不规则小穿孔,(5)条网状兼近圆形穿孔纹饰.研究发现山小橘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为该属植物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可用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0.
为揭示和探讨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繁殖前期的冲凉行为及其意义,在仿生态养殖环境条件下,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中国大鲵冲凉行为的过程及姿势进行了观察记录,进而研究了冲凉行为与年龄、求偶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雄性成鲵表现出冲凉行为,冲凉过程包括冲凉试探、姿势调整、冲凉和离开等4个阶段;冲凉姿势可分为头部冲凉、躯干冲凉、尾部冲凉、移动冲凉、环抱冲凉、贴壁冲凉和抬头冲凉等7种;雄性成鲵的冲凉行为与求偶行为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本文认为,雄性成鲵可能通过冲凉行为来促进精巢的发育,进而通过求偶行为达到自然配对并成功繁殖、最终实现种族延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