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目的】探究马尾松健康植株不同位置挥发性物质,比较其不同部位的挥发物的种类差异及含量,分析松墨天牛成虫对健康马尾松各部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和嗅觉反应,为开展松墨天牛的行为调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马尾松松针、1 cm枝条、5 cm枝条、20 cm树干、30 cm树干、松油脂6个部位的挥发物,并对松墨天牛雌雄成虫进行触角电位测定和行为反应观测。【结果】6个部位的挥发物提取物中,共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各部位挥发物种类相近,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但其主要挥发物均为萜烯类物质,主要包括月桂烯、蒎烯、左旋-beta-蒎烯、莰烯等。在触角电位试验中,5 cm枝条挥发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值最高,松油脂挥发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值最高;在行为反应试验中,各部位挥发物对松墨天牛成虫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其中雌成虫对5 cm枝条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最高,雄成虫对30 cm树干和松油脂挥发物提取物的趋向性最高。【结论】健康状态下,马尾松5 cm枝条及30 cm树干和松油脂中萜烯类挥发物制成的植物源引诱剂对松墨天牛两性成虫具有更好的引诱作用,这将为提高现有的诱捕剂效果提供参考,同时为松墨天牛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2.
棉铃虫雌蛾对小麦花挥发性气味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处女雌蛾和交配雌蛾对小麦花中单一或多个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在单组分或多组分的测定中,棉铃虫处女蛾和交配蛾在P=0.05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混合的绿叶气味物质中加入含量为1×10-5~5×10-5(体积比)的正庚醛时,交配蛾对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显著高于处女蛾的反应(P<0.05)。  相似文献   
263.
荔枝蝽触角化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 rury)触角化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荔枝蝽雌雄虫触角上均有分布,其中以毛形感器最多,且毛形感器数量和分布在雌雄间有明显的不同。另外,雄虫触角上还分布有念珠形感器,而腔形感器在雌虫触角上有分布,这2种感器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64.
美洲大蠊对多种化合物的触角嗅觉电位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多种化合物的气味制激美洲大蠊(Periplaneza americana)触角,诱导、记录触角电位(EAG)反应.试验了各类化合物154种,其中53%能诱发出明显的EAG反应.绝大多数EAG反应是负相慢波,波幅多数为0.5—2mV,时程1.5—3秒.苯等少数化合物能诱发正相EAG反应.剂量-反应曲线大致呈“S”形,还可见适应现象.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性植物油类诱发EAG反应的作用最强,其次是酮、醇、酯、胺类化合物.化合物的含氧功能基团和空间构型与EAG反应的诱发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同一种化合物对不同种的感受器都可能诱发EAG反应.一般性化合物诱发雌、雄、成、幼虫EAG反应的差异不大,但雌虫类提取物仅对雄性成虫触角诱发较强的EAG反应.一些已知的驱、诱、杀虫剂也能诱发EAG反应,但仅表现为对一般化合物的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265.
利用RT PCR技术扩增了编码烟实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雌、雄虫触角普通气味 结合蛋白Ⅱ的Cdna片段,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获得了普通气味结合蛋白Ⅱ基因成熟蛋白阅读框序列。将该基因重组到表达型质粒Pet-30a(+)中,并转化入原核细胞中表达。序列 测定结果表明,烟实夜蛾触角普通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成熟蛋白阅读框全长489 bp,编码162个 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8.2 kD和5.35。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10种昆虫普通气味结合蛋白Ⅱ高度同源(73%~98%),并具有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SDS-PAGE和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普通气味结合蛋白Ⅱ基因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电泳检测到一条约23 kD大小的外源蛋白,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相应。  相似文献   
266.
昆虫的触角感器   总被引:87,自引:19,他引:68  
马瑞燕  杜家纬 《昆虫知识》2000,37(3):179-183
在自然界里 ,昆虫家庭日趋庞大 ,已占到动物物种的 2 / 3以上。昆虫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择食、取食、觅偶、交配、繁殖、栖息、防御、迁移等等 ,这些适应性行为比其他动物更依赖于环境化学、物理因子的调节 ,昆虫触角是接受外来化学信号的主要器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崛起 ,利用昆虫自身的生理生化微观特性探索其宏观行为的奥妙 ,已作为害虫防治中的新方向 ,其中触角感器的研究倍受重视 ,而且已取得显著进展。1 历史回顾与发展1 880年 Hauser首先开始评论昆虫嗅觉这个主题 ,他详细描述了直翅目、脉翅目、…  相似文献   
267.
唐宁 《生命世界》2008,(8):108-109
对昆虫我们都很熟悉,成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头部的口器、触角、单眼和复眼形态各异;胸部的3对足和2对翅(也有的种类只有一对翅或缺翅)体现运动天赋;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坚硬的外骨骼不但对身体起保护作用,还装点了五彩斑斓的昆虫世界。  相似文献   
268.
华山松大小蠹对几种寄主挥发物组分的EAG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配制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引诱剂的有效化学成分,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华山松大小蠹雌、雄虫对华山松挥发物主要成分的触角电生理(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0.01、0.1、1、10、100 μg 5种刺激剂量下,7种化合物在特定浓度下均有明确的EAG反应;雌、雄虫对月桂烯、(+)-3-蒈烯、β-石竹烯3种化合物及雄虫对(+)-α-蒎烯、柠檬烯的EAG相对电位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0μg刺激条件下;在10 μg刺激剂量条件下,雌虫对(+)-α-蒎烯、β-蒎烯和(+)-3-蒈烯有明显的正趋向反应,正趋向率均高于72%且显著高于雄成虫对3种挥发物的正趋向率;在1 μg刺激下,只有雄虫对(+)-3-蒈烯有一定正趋向反应;而在100μg条件下,(-)-α-蒎烯对雌、雄虫均有一定驱避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华山松大小蠹林间引诱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69.
利用扫描电镜对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结构、分布及数量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锈色粒肩天牛成虫触角鞭节状,由柄节,梗节和9节鞭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分布着4类8种感器,分别是2种毛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3种锥形感器和1种芽形感器。而发锥形感器和短刺形感器只分布于雄虫的触角上,不同类型感器在雌、雄个体上的长度及分布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270.
大多数昆虫主要通过气味认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探究昆虫气味认知的嗅觉系统神经结构及分子机制,对于完善气味认知神经生物学理论及利用其原理进行仿生学研究等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关于昆虫气味认知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从昆虫神经生物学的视角详细综述了近年关于昆虫气味认知的嗅觉神经结构、分子机制及气味信号的神经传导途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综述结果显示:昆虫对气味的认知是通过嗅觉神经系统的触角感器、触角叶(AL)、蕈形体(MB)等脑内多层信号处理神经结构来实现的。当外界气味分子进入触角感器内后,由感器内特定的气味识别蛋白(OBP)将气味分子运载到达嗅觉感受神经元(ORN)树突膜上的受体位点,气味分子与表达特定气味的受体(OR)结合产生电信号,并以动作电位的形式通过ORN的轴突传到脑内的触角叶。在触角叶经过嗅觉纤维球对气味信息选择性加工处理,再由投射神经元(PNs)将初步的识别和分类的气味信息传到蕈形体和外侧角(LH)等神经中枢,实现对气味的识别和认知。虽然,近年昆虫气味认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认为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阐明昆虫气味认知的神经机制,还有很多问题,例如,触角叶上众多的嗅觉纤维球是如何对嗅觉感受神经元传入的气味信息进行编码处理的?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搞清这些疑难问题,我们认为需要提高现有的实验技术水平,加强电生理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相结合的实验研究,从分子水平探究气味认知的神经机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