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蒋平  郭聪 《四川动物》2004,23(3):257-261,i007,i008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近年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有重大突破。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群中的后口类“皇冠西大动物”,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海口虫”,尾索动物“始祖长江海鞘”,头索动物“海口华夏鱼”和“中间型中新鱼”,脊椎动物“凤姣昆明鱼”和“海口鱼”,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的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本文即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2.
蕨类植物是一群非常古老的植物,在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中丢失了大量的系统发生信息,因此重建其系统演化关系是蕨类植物学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已经确立了一些类群的系统关系,但现存的蕨类分类系统和系统发生关系还有很多谜团有待揭开。化石记录表明蕨类植物最早出现于大约4亿多年前,但大部分现代真蕨类缺少足够的化石证据。它们的起源时间和方式及其内部各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等诸多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大量形态学和不同分子水平上的实验数据的进一步积累,并结合其直接的化石证据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3.
华东天目山脉、黄山山脉、大别山脉竹类植物较为丰富,分别有10属/75种(含种下等级)、8/49、7/30.通过对属、种的分布型分析,前二者竹类植物区系属于典型的华东区系,起源的时间不迟于早第三纪的始新世;而大别山脉虽仍属华东区系的范畴,因渗入了不少华中区系的成分,已具有某些经向过渡性特征,且起源的时间较晚.这3个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均具有显著的亚热带性质.天目山脉不仅是刚竹属Phyllostachys和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的分化变异中心,也极有可能就是它们的起源中心,但它们自此地起源后的散布方式有所不同,刚竹属在我国亚热带为四周放射状顺序渐进,扩散的范围颇广;短穗竹属存在东西南北4条散布路线,但向各方扩散的距离相差甚远.这些山脉与华东其他地区竹类植物区系联系密切,与华中竹类植物区系也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华南、西南等地竹类植物区系联系微弱.从地理位置和区系组成来看,黄山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来源于天目山脉,大别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又来源于黄山山脉,前者都是在后者扩展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区系的一些成分后发展而成,大别山脉又是北方秦岭以东广大丘陵平原地区竹类植物区系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04.
中国特有鸟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雁云 《生物学通报》2004,39(3):22-25,F004
特有种(endemicspecies)是有关物种的地理分布和起源进化研究的一个名词术语,指“在地理分布上只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而不见于其他地区的物种”(Darlington,1957;Brown&Gibson,1985;张荣祖,1999)。在有关动物类群的起源、进化和分布的研究中,人们所关注的是特有种、特有属和特有科的起源中心、扩散格局以及分布区的扩散、退缩、断裂,直至灭绝的历史进程,以从中探究自然历史事件以及人类活动对动物分布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特有动物的分布规律研究是以自然地理要素为基本着眼点,严格按照“特有(endemic)”的定义进行的。例如新大陆、澳…  相似文献   
105.
王素媛 《生物学通报》2004,39(10):29-30
1.1知识目标 通过对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的,理解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掌握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6.
耳草属(HedyotisL.)的起源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耳草属的系统学,古地理学和细胞染色体资料分析和推论,耳草属植物的起源地点在冈瓦纳古陆,很可能在古陆辽阔的东北部地区。耳草属植物的起源时间不应晚于侏罗纪,有可能在三叠纪就已经出现,并在侏罗纪得到广泛的传播,其迁移的路线有四条,即从起源中心向东经上耳其,伊朗进入东南亚地区,向东南通过古南大陆向印度板块和徜大利亚扩散,向北进入北美地区,向西南进入南美洲地区,随着冈瓦纳古陆的分离,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以及澳大利亚与古南大陆的分离,植物迁移与扩散的速度受到了制约,耳草属植物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在于传播途径的隔断和第四纪冰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鹅观草属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鹅观草属是禾本科小麦族中的最大的属,现知全世界有4组,20系,126种,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中国有4组,18系,79种,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是鹅观草属植物种类最为集中的区域,尤其高原东北部的唐古特地区又是我国鹅观草属分布相对密集之地,有3组,12系,30种,而且其间不同等级,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均有分布,该地可能就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同时,唐古特地区多汇聚有鹅观草属不同等级的原始类群和与原始类群有很缘的短柄草属植物,其中最原始的大柄鹅观草特产于该区,而该区缺乏的是高级的大颖组类群,故推测唐古特地区可能又是该属的起源地,起源时间大约在青藏高原明显增高,气候转凉的晚第三纪初的中新世,鹅观草属起源后,在中国境内地质活动比较剧烈的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但只有少数适应性较强的类群大概以3条路径扩展到国外,并向东到在北美的巴芬岛,向西延伸到大西洋滨岸,向北进入寒冻的北极地区。  相似文献   
108.
被子植物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被和花蕊 4部分组成。花蕊由雄蕊和雌蕊组成 ,雌蕊是被子植物的雌性繁殖器官 ,由柱头、花柱和子房 3部分组成。子房里面着生有胚珠。当我们把一个完整的子房纵切以后 ,在纵切面结构上可以看到子房壁及子房内部的胚珠 (如图 3)。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第一册(上 )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第 2版 )第 77页有 1幅关于雌蕊基本结构的示意图 ( - 4 5) ,图中共标出了柱头、花柱、子房和胚珠 4部分 (如图 1) ,笔者认为不妥。教科书中的示意图是用来进一步说明某…  相似文献   
109.
木兰科的化石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光富 《古生物学报》2001,40(4):433-442
通过整理和分析木兰科植物的化石记录发现:不论是植物大化石还是花粉,迄今为止在白垩纪以前地层中尚无可靠的记录,自白垩纪以来,木兰科的许多种广泛发生于北半球,如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但非洲和大洋洲至今尚未发现木兰科的化石记录。该科最早的化石记录为中国东北延吉地区早白垩世大拉子组的喙柱始木兰Archimagnolia rostrato-stylose Tao et Zhang. 根据现有化石记录,并结合木兰科现代植物的地理分布,推测:1)木兰科的起源时间不迟于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2)木兰科起源地点可能是东亚,后来经过欧洲进入北美,再从北美迁移到达南美洲;3)在地质历史时期,木兰属的出现比鹅掌楸属早,从而支持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得出的木兰属较鹅掌楸属原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0.
我国臭蛙属(两栖纲:蛙科)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昌媛  费梁 《动物学报》2001,47(5):528-534
为探讨臭蛙属的种间亲缘关系与其起源和分化,采用PAUP3.1软件对我国的16种臭蛙的29项分类性状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臭蛙属物种形成1个单系群,可以划分为4个种组;表明了臭蛙属中国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无指盘臭蛙和云南臭蛙是本属中最原始的物种,鸭嘴臭蛙等是较特化的物种;原始臭蛙可能起源于横断山区和云南西部高原,贵州高原可能是臭蛙的分化中心;各种组内相近种的地理替代呈南北方向更替,而种组间则呈东西方向更替;原始物种多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较进化或特化物种多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及海岛上;其种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格局显示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