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樊宝丽  赵志刚  孟金柳  杜国祯   《生态学报》2008,28(6):2909-2909~2915
植物会采取什么样的繁殖对策来保障它的雌性和雄性繁殖成功,特别是那些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植物,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通过野外盆栽试验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上的常见物种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 Maxim)花序内的性分配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同其它顶向式(从花序基部到顶部)开花的植物一样,随着花从基部到顶部的次序,露蕊乌头的心皮数、雌蕊重、种子数和种子重/果实减少;而花药数,花粉数/胚珠数以及雄蕊重/雌蕊重增大,顶部花表现出偏雄的性分配.结籽率在不同的位置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受花粉数量的限制;去花实验没有增加剩余部位花的种子数,只是增加了种子大小,这是花序内不可避免的位置效应导致了花序内位置依赖的性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92.
樊后保    刘文飞    徐雷  李燕燕  廖迎春  王启其  张子文 《生态学报》2008,28(6):2546-2546~2553
在12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 kg N hm-2 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 a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经N0、N1、N2、N3处理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平均含量分别为46.47%、46.35%、46.79%、46.6%,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凋落物中的N含量,且随着沉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凋落物C的分解系数依次为0.739、0.744、0.936、0.708,周转期为4.26 a、4.26 a、3.46 a、4.41 a;而N的分解系数分别为0.458、0.543、0.776、0.565,周转期为6.26 a、5.44 a、3.91 a、5.20 a.N1处理表现出促进N释放的作用,但对C释放影响不明显;N2处理促进了凋落物C、N元素的释放,而N3处理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处理也明显降低了凋落物的C/N比,N1、N2、N3处理使C/N比分别比N0下降8.59%、14.20%和17.54%.  相似文献   
93.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酰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对强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豫麦34"、中筋小麦"豫麦49"和弱筋小麦"豫麦50"生育中后期根际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专用小麦根际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根际pH值对氮素形态的反应不同."豫麦34"施用硝态氮,对根际土壤真菌、细菌(除成熟期外)和放线菌数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豫麦49"施用铵态氮,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大,根际真菌数量在孕穗期和开花期以酰胺态氮处理最大,而成熟期以硝态氮处理最大;"豫麦50"施用硝态氮,对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专用小麦品种均表现为在酰胺态氮处理下,根际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在铵态氮处理下,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最高;在硝态氮处理下,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和pH值最高.  相似文献   
94.
罗芳丽  曾波  叶小齐  陈婷  刘巅 《生态学报》2008,28(5):1964-1964~1970
为了阐明水淹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和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水下光合作用的影响,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发生情况,考察了在不同水淹处理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实验设置了对照(不进行水淹,常规供水管理)和2m深度水淹(植株置于水中,植株顶部在水面下2 m)2个不同的水淹深度和5、15、20、40 d和60 d等5个不同的水淹时间处理,采用Chlorolab-2液相氧电极(英国Hansatech公司生产)测定了在不同水淹时间和水淹深度处理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1) 水淹60d后,秋华柳和野古草的存活率均为100%,而典型的陆生植物香樟和马唐分别在水淹40d和15d后全部死亡.(2) 在相同的水淹时间和水淹深度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速率(放氧速率)显著高于典型的陆生植物(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和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Scop.)) (3) 在长期水淹的条件下,秋华柳和野古草仍具有水下光合的能力.在水淹60 d后,水淹2 m的秋华柳和野古草植株的水下放氧速率显著低于对照植株的水下放氧速率,但仍具有水下光合的能力,其水下光合速率分别为0.202 μmol · m-2 · s-1和0.139 μmol · m-2 · s-1.同时,研究也表明在水淹40 d和60 d后,秋华柳表现出比野古草强的水下光合能力.研究表明,秋华柳和野古草在存活率和水下光合方面对长期水淹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是可以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构建的优良植物物种.  相似文献   
95.
申仕康  马海英  王跃华  王博轶  申国柱 《生态学报》2008,28(5):2404-2404~2412
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 H. T. Chang)是中国特有的山茶科单型属猪血木属的珍稀濒危植物,目前只在广东省阳春县八甲镇有分布且种群数量不足200株.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了猪血木种群的高度结构和径级结构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寿命期望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猪血木种群幼年个体丰富,中老年个体相对较少,受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种群在第Ⅱ级出现死亡高峰,且只有少量幼年个体能进入成年阶段生长,个体平均生存能力的期望在第Ⅳ级最大,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猪血木种群目前仍表现为稳定型种群.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猪血木种群具备一定的恢复潜能,故现有植株和生境斑块的保护是保持猪血木种群自然更新和进行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肺癌的核因子-kappa B(NF-κB)表达水平与CT影像的特点,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未经任何治疗的80例周围型肺癌及19例炎症占位组织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treptavidin peroxide(S-P)法检测NF-κB的核内表达水平.同时收集所有病变的CT图像资料,观察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并进行记录.首先分析NF-κB表达在良恶性占位中有无差异,再分析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有无差异.然后以肿块大小(直径≤5cm组和>5cm组)、有无毛刺、分叶、坏死、转移这五个特点各分为两组,并就各组对应的NF-κB表达进行分析.结果:NF-κB在肺癌中表达明显高于在炎症病变中的表达,而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的表达无差异.CT表现有毛刺、已有转移者标本中NF-κB表达较没有毛刺及未发生转移组高;瘤体有坏死者表达较没有坏死者低.肿瘤大小组间及有无分叶之间其NF-κB表达未见明显差异.结论:NF-κB在肺癌中表达明显高于在炎症病变中的表达,对应的CT征像有其特点,可能与肺癌的浸润及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97.
采用高度离子化脉冲工艺(H.I.P)在医用钛合金Ti6Al4V表面制备AlTiN涂层;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试了涂层在37℃的模拟人体生理血清液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与之和未经涂层的Ti6Al4V合金作比较.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经沉积AlTiN涂层的试样磨损量仅为基材的1.2%,摩擦系数仅0.007,表现出良好的抗磨损特性;并用SEM、EDS、XRD等,对涂层的生物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8.
目的:调查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的种类,及这些致病菌对我科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性情况,为呼吸道感染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680个样本进行分离培养,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进行菌种鉴定及抗生素的药敏实验.结果:共分离获得1484株主要致病菌,其中G 致病菌706株,占总量的47.6%,G-致病菌686株,占总量的46.2%,真菌92株,占总量的6.2%.G 致病菌对检测10种抗生素的药敏性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抗生素的疗效普偏低;而G-致病菌对检测的抗生素10种的药敏性情况表现出多元化态势.结论: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多样,且表现出较高能力的耐药性,这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99.
朱向红 《蛇志》2017,(1):105-106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征象特征,并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提高诊断效果。方法对病理证实的23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中,弥散型10例(43.48%),节段型4例(17.39%),孤立结节型9例(39.13%)。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影像表现较为复杂,且临床症状不典型,熟悉各型特征,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