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3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海拔对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性状和花特征的表型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海拔差异对植株性状、花特征表型选择的影响,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为研究材料,于盛花期内,测定不同海拔(4 452、4 081和3 681 m)种群中个体植株性状、花特征、单果结实数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估计不同海拔种群间植株性状、花特征所受的表型选择(选择差与选择梯度)。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升高,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性状、花特征及单果结实数显著降低,海拔越高的种群中株高越矮、叶面积越小、花数越少、花越小、单果结实数越低。(2)不同海拔种群中各性状的表型选择存在差异,较低海拔(3 681 m)种群中花数、花大小具有显著的选择差和选择梯度,表现为花越多、花越大的个体雌性适合度越高;海拔较高(4 081 m)的种群中株高、叶面积及花数更容易受到选择,表现为植株越高、叶面积越大、花越多的个体雌性适合度越高;海拔最高(4 452 m)的种群中叶面积与花数的选择梯度接近显著。(3)植物性状分化伴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呈现出差异,较低海拔种群中花特征容易受到选择,而较高海拔种群中可能由于传粉者稀少、资源限制等因素使得株高、叶面积更容易受到选择。  相似文献   
192.
为了解大赖草种群﹝Leymus racemosus ( Lam.) Tzvel.﹞的表型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对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5个大赖草种群(分别位于阿勒泰市、福海县、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县)的16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对各表型性状进行了Shannon-Weaver指数( H')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群间的16个表型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分布于哈巴河县的2个种群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值均较高。种群内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97%~40.05%,差异较大;其中,穗下第一节间长度的变异系数在各种群内均较大(17.16%~40.05%);总体上看,种群内与营养生长有关的性状(如穗下第一节间长度、剑叶长度和宽度等)变异较大,而与繁殖有关的性状变异较小。在种群间,穗下第一节间长度、剑叶长度和宽度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分别为31.85%、26.87%和27.85%;而小穗和外颖长度以及穗节数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分别为15.21%、16.53%和16.91%。5个种群间16个表型性状的H'值均有较大差异,并且,种群内各表型性状的H'平均值(1.660)明显高于种群间(0.239)。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10%,其中,第1主成分中与营养器官相关的性状(如株高、穗下第一节间长度、剑叶长度和宽度、茎节数)载荷较大,第2至第4主成分中与繁殖器官相关的性状(如穗长度和宽度、外颖和内颖长度、小穗长度和宽度以及外稃长度)载荷较大,表明这12个性状为大赖草种群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大赖草种群间的表型多样性低于种群内,且营养器官的表型变异是导致大赖草种群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3.
基于表型性状的芍药不同品种群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芍药品种变异丰富,表型性状的研究对各品种进行科学分类及亲缘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芍药DUS测试指南(2012版)为依据,以不同品种群的47个芍药品种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株高、分枝能力、茎秆颜色等33个表型性状(二元性状9个,数量多态性状3个,定性多态性状21个)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33个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可以较好地区分芍药不同品种群的品种,其中国内品种与大多数国外品种亲缘关系较远;杂种芍药品种群的品种由于多亲本参与,起源复杂,聚类结果比较分散;伊藤品种群与杂种芍药品种群存在较近亲缘关系。本研究与前人利用形态和分子标记进行品种分类的结果基本一致,能够较准确反映品种间、品种群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下灌泵诱导Apo E-/-小鼠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的特点和可行性。方法:选取8-10周龄雄性Apo E-/-小鼠,通过植入式微量渗透释放泵皮下泵入AngⅡ(1000 ng/kg·min),持续泵入28天;对照组小鼠泵入生理盐水28天。取材后,测量小鼠腹主动脉直径,固定包埋做石蜡切片进行HE及弹力纤维染色,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腹主动脉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结果:AngⅡ处理组小鼠成瘤率为80%,腹主动脉直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病理染色显示炎症细胞明显增多,弹力纤维断裂增多,胶原合成增多。小鼠腹主动脉α-SMA m 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OPN m 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通过AngⅡ连续灌注28天可以诱导Apo E-/-小鼠发生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向分泌型转化可能作为小鼠腹主动脉瘤发生的鉴定及治疗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5.
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L.)是重要的"甘蔗复合群"野生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目前尚未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得到很好的利用。本研究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来自全国9省区的147份斑茅无性系为原始种质,首先基于表型数据筛选58份材料构建了斑茅初级核心种质,然后基于SSR和AFLP分子标记数据筛选16份材料构建斑茅微核心种质,分别占原始种质的39.46%和10.88%。通过表型与分子遗传多样性参数的比较分析,验证了斑茅核心种质具有较好代表性。最后对甘蔗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中斑茅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和利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甘蔗复合群"野生类群核心种质的构建及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促进资源研究工作重心由数量保存型向创新利用型转变。  相似文献   
196.
以福建主栽的橄榄(Canarium album(Lour.)Rauesch.)品种‘长营’种子为材料,观察其成熟种子及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的形态结构,对数量性状进行测量与统计分析,并运用概率分级建立形态指标的正态分布分级标准。结果显示,橄榄种子表型性状和形态结构变异较大,各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6.77%~19.04%,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橄榄种子心室类型有12种,其中三心室占比最高(97.80%);胚数量0~4个不等;经K-S检验,各数量性状符合正态分布,依据各性状可划分为5级分级标准。本研究为橄榄种质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种子形态方面的新内容,可为橄榄资源描述的标准化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7.
【目的】本研究旨在弄清楚生态气候因子是否影响尼泊尔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盛产区中银胶菊叶甲Zygogramma bicolorata成虫后代的形态学测量参数和基础生物学。【方法】 从尼泊尔Kathmandu (24℃, 海拔1 400 m, 温带气候), Chitwan (25℃, 海拔415 m, 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和Mahendranagar (34℃, 海拔229 m, 湿润 亚热带气候)地区采集银胶菊叶甲成虫,在最适室内条件下评估各生态气候区中其F1代4龄幼虫和雌成虫的取食特征。我们假定在自由取食和最适非生物条件下饲养的后代将不会受到食物和气温的间接影响,不管亲本属于哪一生态气候区,后代利用食物的能力一致。【结果】然而,我们发现,尽管在最适条件下饲养,银胶菊叶甲后代的体型和取食特征与其亲本相似。体型大的亲本(来自Kathmandu地区),其后代体型也大,但是其食物利用效率比体型小的亲本(来自Chitwan 和Mahendranagar地区)所产后代小。这3个生态气候区中,与幼虫相比正在发育的雌成虫均表现出体重增加而食物利用效率降低。【结论】这些发现说明,食物和最适非生物条件的间接影响可能不影响银胶菊叶甲后代的表型可塑性,后代的体型和取食特征与亲本相似。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能是由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我们期望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银胶菊叶甲成虫的表型可塑性、分布格局和取食行为。  相似文献   
198.
银鲫种内的遗传标记及其在选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26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银鲫和异育银鲫的血清蛋白和肝脏酯酶,发现这两种鱼的血清蛋白和肝脏酯酶各具有4种不同的表型。由同一母本银鲫繁殖的子代——银鲫或异育银鲫,具有与母本相同的表型,只是在异育银鲫的肝脏酯酶谱型中另有一些无规律的变化,显然这是异源精子的作用所致。此外,这4种不同表型的鱼具有不同的生长能力,其差距最大可达50%.这些结果表明,天然雌核发育的银鲫种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雌核发育系,这对于开展银鲫的选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9.
建立发展大规模、准确、快速、经济的HTV-1分型技术对于及时监测HTV-1流行状况,预测流行趋势,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文就近年来HTV-1基因分型、血清学分型、表型分型等分型技术的发展及其优缺点做一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20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Pamrevlumab(FG-3019)对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TFs)的增殖、移行和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应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HTFs的原代培养,通过波形蛋白(Vimentin)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HTFs。首先将HTFs分为9组:Control组加入等量DMEM作为阴性对照组,其他组加入不同浓度的FG-3019,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0、20、50、100、200、300、400、500 μg/mL,通过MTT法检测FG-3019对HTFs的毒性。然后将HTFs分为4组:Control组(加入等量DMEM培养48 h)、TGF-β1组(10 ng/mL的TGF-β1培养48 h)、TGF-β1+FG-3019组(10 ng/mL的TGF-β1和100 μg/mL FG-3019培养48 h)、TGF-β1+FG-3019+anisomycin组(10 ng/mL的TGF-β1、100 μg/mL FG-3019和10 μg/mL anisomycin培养48 h)。通过MTT法和EdU法检测HTFs增殖,通过伤口愈合实验评价FG-3019对HTFs移行的影响通过qRT-PCR或Western blotting检测CTGF、p38 MAPK、p-p38 MAPK、α-SMA、FN和collagen I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HTFs中波形蛋白阳性表达(98.17%),细胞角蛋白阴性表达(1.83%)。与Control组相比,200、300、400和500 μg/mL组的HTFs的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与TGF-β1组相比,TGF-β1+FG-3019组的OD490nm降低了19.64%,增殖指数降低了57.87%,伤口愈合率降低了56.46%(P<0.05)。与TGF-β1组相比,TGF-β1+FG-3019组的α-SMA、FN和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了70.78%、70.99%和70.04%,CTGF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降低了75.83%和60.73%(P<0.05),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了70.22%(P<0.05)。与TGF-β1+FG-3019组相比,TGF-β1+FG-3019+anisomycin组的增殖、移行、表型转化、CTGF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FG-3019部分通过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来抑制TGF-β1诱导的HTFs增殖、移行和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