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萌生更新是植物进行自我更新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阐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植物的萌生特征,基于木论25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木本植物萌生更新数量特征、不同生活型植物萌生能力的差异、萌生能力与地形因子和萌生能力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具有萌生现象的木本植物共有197种,隶属59个科137个属,分别占样地植物科属种的86.8%、93.7%、91.3%。萌生现象在样地内各物种中普遍存在,滇丁香、长管越南茜、火棘、香叶树等物种的萌生能力较强。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的萌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常绿树种的萌生能力显著高于落叶树种(P<0.001)。萌生物种丰富度比例及萌生物种个体比例都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萌生能力与土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凹凸度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萌生物种丰富度比例还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而萌生物种个体比例与岩石出露率和土壤坡度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作为喀斯特森林群落更新中一种占优势的更新方式,萌生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萌生能力与地形因子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2.
13.
以种植于新疆石河子的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inn.)、胀果甘草( G. inflata Batal.)、乌拉尔甘草( G. uralensis Fisch.)、黄甘草( G. eurycarpa P. C. Li)和蜜腺甘草( G. glabra var. glandulosa X. Y. Li)为研究对象,对植株不同部位的花序数量、花序正常发育率、每花序单花数量和果穗干质量,以及植株不同部位和花序不同部位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结籽率、种子投影面积和种子千粒质量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对供试5种甘草属( Glycyrrhiza Linn.)植物的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株内,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黄甘草和蜜腺甘草的花序数量、花序正常发育率、每花序单花数量和果穗干质量从植株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而胀果甘草植株不同部位间这4项指标总体上无显著差异。同一植株内,胀果甘草植株中部的生物量投入比和座果率均较高,但其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在植株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而供试另4种植物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从植株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同一花序内,胀果甘草花序中部的生物量投入比明显高于花序上部和下部,座果率从花序下部到上部依次递减,结籽率则在花序不同部位间无显著差异,而供试另4种植物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从花序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供试5种植物的种子投影面积和种子千粒质量在植株不同部位间和花序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在资源竞争、结构效应和花粉限制的影响下,供试5种甘草属植物存在2种不同的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格局。其中,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黄甘草和蜜腺甘草通过减少对晚发育的花或果实的资源投入来保障早发育的花或果实获得较多的资源,达到繁殖成功的目的;而胀果甘草则采取对花和果实随机败育的方式减小资源竞争的压力,这2种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策略对提高甘草属植物的繁殖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理学实验表明在鼠脑海马结构中存在的一种具有特异性放电特征的细胞,它在大鼠空间导航和环境认知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该特异性神经元被称之为位置细胞。本文将基于位置细胞、运动神经元来构建一种前馈神经网络模型,采用Q学习算法实现大鼠面向目标导航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该前馈神经网络模型能快速实现大鼠面向目标导航任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诱杀球诱杀成虫是有效防控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Tetradacus)minax(Enderlein)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明确了不同类型粘虫胶、是否添加食物诱芯、不同悬挂位置对诱杀球诱杀柑橘大实蝇成虫数量的影响,为高效利用诱杀球诱杀柑橘大实蝇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诱杀球选用直径7cm的绿色诱杀球、黄色诱杀球和直径14 cm的黄绿色诱杀球,共3种规格,首先比较诱杀球涂抹热熔压敏胶和液态粘虫胶的诱杀效果,然后比较诱杀球上方有无食物诱芯的诱杀效果,最后比较5个悬挂方位和2个不同悬挂高度的诱杀效果。【结果】第一,3种规格诱杀球涂抹热熔压敏胶均比涂抹液态粘虫胶诱杀柑橘大实蝇的数量多,其中黄色诱杀球和绿色诱杀球达到显著差异(P<0.05);第二,诱杀球上方添加食物诱芯降低了绿色诱杀球诱杀柑橘大实蝇的数量及其所占诱虫总数的比例,但增加了绿色诱杀球上非靶标昆虫的数量;第三,诱杀球悬挂橘树北面诱杀柑橘大实蝇的数量略高于其他方位(P>0.05),且悬挂于树冠3/4处比1/4处诱杀柑橘大实蝇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制作柑橘大实蝇诱杀球要选用热熔压敏胶,绿色诱杀球不宜与食物诱芯联合使用,诱杀球悬挂于橘树北面和树冠3/4处诱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海马位置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o J  Sui JF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2):162-165
位置细胞是与动物行为活动所处位置密切相关并具有复杂锋电位的海马锥体细胞,是脑内认知地图的基本组成单元。当个体处于特定的“位置野”时,相应的位置细胞呈现最大放电。位置细胞并非单纯的感觉神经元,内、外源性信息输入均可影响位置细胞的放电活动,使位置野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海马位置细胞的发现、分布及其电生理特性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Yu HB  Shou TD 《生理学报》2000,52(5):411-415
采用基于内源信号的脑光学成像方法,在大范围视皮层研究了不同空间拓扑位置对应的皮层区的对光栅刺激空间频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周边视野对应区对高空间频率刺激反应极弱或没有反应,中心视野对应区对较宽的空间频率范围内的刺激均有反应,但对高频刺激反应更强;无论在周边对应区还是中心对应区,其视野越靠近中心,其空间频率调谐曲线和截止空间频率越靠近高频,而且这种过渡是平缓的。以上结果说明,猫初级视皮层空间频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翼萼蔓属Pterygocalyx Maximowicz(1859)建立的一个单型属,为温带亚洲分布类型(吴征镒,1991)。该属的成立,得到何廷农等(1991,1998)、Toyokumi(1963)、Kitamura et al.(1957)、Ohwi(1953)、Hara(1949)等的支持。另一些学持不同观点,如Grossheim(1952)、林容(1993)、Gilg(1949)等学把  相似文献   
19.
磷脂酰甘油分子种与杨树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分析了杨树叶磷脂酰甘油(PG)的分子种组成,用酶解和气相色谱(GC)方法分析了PG脂肪酸定位,比较了抗寒性不同的杨树叶片PG分子种。结果表明,杨树叶片PG主要含有以下的分子种脂肪酸组成(sn-1和sn-2):18:18:2(18:2/18:3),18:3/16:1(3t);18:3/16:0;18:2/16:1(3t);16:0/18:2,18:2/16:0;18:1  相似文献   
20.
银杏无性繁殖位置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银杏无性繁殖的位置效应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位置效应在无性繁殖过程中能保持稳定,在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随母树及接穗年龄的增长,位置效应越明显。不同无性繁殖方法有相似的位置效应,并具有显著的重现性。在自然状态下,当年生枝条生长的异质性可分为3个枝段。从嫁接到大量结实后,位置效应可经过强-弱-强阶段。采用基生复干作接穗或插条,或用修剪、复壮和扶梢等方法可以控制或消除位置效应,而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