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51.
用R聚类分析和主分量分析,定量研究了湖北菱科5种8变种37个形态和生态性状的变异及分类学价值.结果表明,植物体大小变异是形态演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形态演化的同时,也发生生态分化.除少数性状例外,形态演化与生态分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52.
外源脯氨酸(Pro)对茶菱抗Cd2+胁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等水生植物茶菱(Trapella sinensis Olive)为材料,研究了外施不同浓度的脯氨酸(Pro)对Cd2+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茶菱体内Pro含量在单一Cd2+毒害下明显增加,外施Pro后,显著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单一Cd2+毒害下大幅下降,外施Pro后,失绿症状有所减轻;保护酶(SOD、CAT、POD)系统在单一Cd2+毒害下比例失调,平衡被打破,活性下降,外施Pro后,SOD、POD活性较对照升高,CAT持平,其比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O2产生速率在单一Cd2+毒害下大大加快,外施Pro后,其产生速率恢复正常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在单一Cd2+毒害下积累加剧,外施Pro后,积累程度有所降低。因此,外源Pro可以通过减轻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降解,促进蛋白合成,减缓MDA积累,降低O2产生速率,增强保护酶活性来增强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抗性,增强植物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本实验中Pro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为40~60 mg·L-1。  相似文献   
53.
报道记述了采自马来西亚的蚱科28种,其中包括6新种(Phaesticus azemii sp. nov., Discotettix adenanii sp. nov, Discotettix selangori sp. nov.,Scelimena hafizaii sp. nov, Scelimena razalii sp. nov.和Gavialidium phangensum sp. nov.),并包括马来西亚新记录种11种。提供了马来西亚已记录属和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54.
汞污染对芡实、菱根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常见的氧化还原酶 ,它可催化有毒物质氧化分解 ,又是一种对环境因子十分敏感的酶 ,环境被污染时 ,其活性和同工酶均发生急剧变化 〔1〕。国内外学者曾对重金属离子污染对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作过研究〔1~ 3〕,但大多数选用旱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对汞污染造成的芡实、菱根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作了初步的研究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以期为水生经济植物重金属水污染的生理学效应研究增添新的内容。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1 )实验材料 :芡实 ( Eurysle ferox Salisb)采自苏州市娄葑乡群力村大田和南京…  相似文献   
55.
尤庆敏  刘妍  王全喜 《植物研究》2011,31(2):129-133
报道采自新疆及内蒙古地区的菱板藻属(硅藻门)中国新纪录植物7种,分别为丰富菱板藻(Hantzschia abundans Lange-Bertalot)、喜碱菱板藻(H.alkaliphila Lange-Bertalot)、巴克豪森菱板藻(H.barckhausenii Lange-Bertalot &; Metzeltin)、较长菱板藻(H.longa Lange-Bertalot)、仿密集菱板藻(H.paracompacta Lange-Bertalot)、美丽菱板藻(H.spectabilis(Ehrenberg) Hustedt)和近活跃菱板藻(H.subvivacior Lange-Bertalot)。对其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了光镜或扫描电镜照片以及生境特征等,为该属种类的世界地理分布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56.
记述小叶蝉亚科Typhlocybinae菱脊叶蝉属Parathaka Kuoh 5种,其中包括1新种,即雷山菱脊叶蝉Parathaia leishanensis sp. nov..新种下尾节突分成2支,阳茎干基部发出的1对附突较长,已接近端干顶缘水平,腹内突形状近四边形.同时给出了中国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57.
对163株从中毒甘蔗和变质甘蔗样品中分离的产毒节菱孢进行了分类鉴定,其中98株定名为甘蔗节菱孢(Arthrinium sacchari M.B.Ellis),占60.1%;43株定名为蔗生节菱孢(A.saccharicola Stevenson),占26.4%;22株为暗孢节菱孢[A.phaeospermum(Corda)M.B.Ellis],占13.5%。前两个种为国内新记录。并用小培养法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分生孢子的形态及着生特点。  相似文献   
58.
湖北斧头湖浮叶水生植物群落学研究—Ⅰ.菱群落的结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从三方面考察了斧头湖菱群落的结构,并对之进行了周年观察。菱群落内共有15种植物,可归为5个生活型13个生长型,组成种类较为丰富。利用生活型-生长型分析能较好提示菱群落的结构。从大范围看,菱群落呈带状或斑块状分布;从小范围看,菱种群呈群聚分布,聚块大小从0.16-8m^2不等。群落垂直结构分两层:浮叶植物层和沉水植物层,浮叶水生植被的光合作用系统和生物量多集中在水面层,无发达地下根茎系统。菱群落  相似文献   
59.
为探讨陕西省桑园凹缘菱纹叶蝉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和遗传分化程度,本研究从陕西省7个主要蚕桑产区各选出一个重点县(区),采集凹缘菱纹叶蝉标本,PCR扩增得到其线粒体COⅠ基因核心序列。研究共得到了131条COⅠ基因序列,发现了229个变异位点,15个单倍型。总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65 8,各种群内核苷酸多样性0.010 9~0.120 0,总种群的单倍型为0.807 0,各种群内单倍型的多样性为0.709 1~0.857 1。总群体和各种群的Tajima's D检验结果均不显著,说明陕西桑园凹缘菱纹叶蝉的进化符合中性模型,种群数量较为稳定。分子变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桑园凹缘菱纹叶蝉的种群的固定系数为0.124 37,种群内方差变异组分占总变异的87.56%,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这为进一步明晰其种群进化规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0.
菱属(Trapa L.)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分类系统。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了揭示该流域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形态多样性,我们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从该地区28个湖中共采集到菱属11个种及8个种内变异类型,表明它们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结合查阅菱属354份标本资料,共获得92个分布地点数据;采集到的11个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呈不均衡性,其中细果野菱(Trapa maximowiczii Korsch.)分布最广,野菱(Trapa incisa Siebold et Zucc.)、兴凯菱(Trapa khankensis Pshennikova)和科热夫尼科夫菱(Trapa kozhevnikovirum Pshennikova)为狭域分布种;东部乌苏里江和图们江流域是菱属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可能是第四纪冰期避难所;菱属植物多数种间形态特性相对稳定,东北菱(Trapa manshurica Fler.)、耳菱(Trapa potaninii V.Vassil)、丘角菱(Trapa japonica Fler.)、西伯利亚菱(Trapa sibirica Fler.)和细果野菱共有8个种内形态变异类型;种群内多数分类性状稳定,种群间形态变异较明显;菱属植物分布格局不均衡和种内形态变异的形成可能与基因流的扩散限制有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澄清菱属分类混乱问题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结合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系统演化关系将对揭示菱属的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