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62篇
  免费   843篇
  国内免费   3567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78篇
  2022年   360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268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334篇
  2014年   596篇
  2013年   449篇
  2012年   595篇
  2011年   659篇
  2010年   678篇
  2009年   756篇
  2008年   915篇
  2007年   760篇
  2006年   803篇
  2005年   735篇
  2004年   682篇
  2003年   658篇
  2002年   709篇
  2001年   689篇
  2000年   488篇
  1999年   363篇
  1998年   297篇
  1997年   359篇
  1996年   355篇
  1995年   321篇
  1994年   319篇
  1993年   306篇
  1992年   227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67篇
  1989年   193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南红梅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0):2146-2146
对期刊采用文献计量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即对期刊的论文来源指标和引用指标逐项进行实际数据统计,以客观、全面地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在用期刊来源指标分析[1]的基础上,本文就我国植物学类期刊2005年的论文引用指标数据(表1)进行分析,以明确《西北植物学报》在植物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水平.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6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0.;*.表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西北植物学报》,2007,27(3).从表1期刊论文引用指标中各项数据可以看出:(1)从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其排序看,200…  相似文献   
972.
新疆短命植物小拟南芥耐盐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种子萌发及石蜡切片等方法对新疆短命植物小拟南芥(Arabidopsis pumila)在盐胁迫下种子的萌发率及植株生长发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盐胁迫对小拟南芥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当去除盐分后,部分种子能够重新萌发.(2)盐分影响幼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低盐(50 mmol/L)时,幼苗基生叶较大且数量增加;叶中栅栏组织细胞大,排列舒展;根中导管数量明显增多,植株生长健壮而旺盛;而较高盐(150 mmol/L)时,叶片变小增厚,色深绿,底部叶变黄白色,叶中栅栏组织细胞窄小,排列紧密;根中导管数急剧下降,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3)盐胁迫对成株期植株的高度、花序轴长、角果数等性状都有显著影响,但在NaCl浓度达500 mmol/L时,植株仍然存活且有一定的结实率,显示此时的耐盐性比萌发期和幼苗期有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小拟南芥从幼苗至成株期耐盐性逐渐增强,该特征与其对自然生存环境的适应相关.  相似文献   
973.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3):531-531
《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974.
植物铝离子胁迫的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酸性土壤上,植物的生长受到很大的抑制,铝对植物的毒害是最主要的问题。为了揭示植物铝离子胁迫反应及其耐铝性的机理,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喜人的进展。根据前人研究,对植物铝离子胁迫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在试验材料的处理方面介绍了大田栽培、室外盆栽、室内盆栽、营养液栽培等方法;在耐铝性鉴定方面介绍了受害症状、根相对伸长率等直接鉴定法和化学染色、有机酸分泌量等间接鉴定法;在铝离子胁迫基因研究方面,介绍了基因定位技术、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技术、蛋白质差异表达研究技术及转基因技术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75.
云南省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保护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省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孕育了丰富的兰科植物。据调查,保护区有兰科植物43属、134种,约占云南省135属、780种的31.9%和17.2%,是保护区种子植物种类最多的科。兰科植物在保护区的各个生态类型中均有出现。保护区134种兰科植物以附生兰占优势,占67.16%(90种);其次,地生兰占31.34%(42种),腐生兰为1.50%(2种)。保护区兰科植物起源于新、旧世界的热带和温带,热带属占70.0%(28),温带属占27.5%(11)。鉴于兰科植物重要的保护价值,应加强保护区兰科植物的保护。首先应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应加强社区经济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施社区共管以及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976.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小勾儿茶变种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var. pubipetiolata)伴生群落4个分布点(浙江省临安市湍口和马啸、安徽省霍山县马家河和舒城县万佛山)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种类丰富,但含多属或多种的大科、大属的优势地位不明显,极小科(仅含1属)、极小属(仅含1种)所占比例大;(2)属的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科的世界分布类型比例大,仅次于泛热带分布类型;(3)4个分布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度均很低;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大,在4.13~4.49之间,乔木层和草本层较低。湍口、马家河、万佛山以灌木层Heip均匀度指数最大,马啸以乔木层均匀度指数最大;(4)马家河与万佛山之间的植物种类组成最相近,湍口与马啸也较相近;乔木层种类组成差异最大,灌木层最小。  相似文献   
977.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与保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鹦哥岭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野外调查表明,本区共有野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79种,隶属于47科71属。其中属于1999年国家重点一级保护4种,如海南苏铁(Cycas hainansis)、坡垒(Hopea hainansis)、台湾苏铁(Cy-cas taiwaniana)和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国家二级保护14种。建议将18种列入国家保护名录中,20种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其中有30种为海南特有种。鹦哥岭珍稀濒危植物面临的威胁主要有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人为毁林开荒和分布区限制。针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和受到的威胁,提出了应重点加强保护的6个地点及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78.
古浪县北部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计测分析了甘肃省古浪县北部荒漠植被主要植物种在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在流动沙地上花棒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沙蒿;在半固定沙地上白刺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在固定沙地上,不论是封育植被还是未封育植被中均是花棒的生态位最宽。同一植物种的生态位随着植被演替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被恢复效果。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大,生态位宽的物种对重叠值也大,相同物种对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位重叠不一致。有些物种生态位宽度窄,但重叠值大,是由荒漠植被区物种分布存在生境斑块现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979.
梁子湖湿地植物的氮磷积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野外测定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梁子湖湿地植物对氮磷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湿地不同植物种类对氮磷的积累特征明显不同。浮游植物积累各种营养物质量最多,其体内全氮量平均为29.07g.kg-1,全磷量平均为9.53g.kg-1。梁子湖湿地各类植物氮磷含量的大小依次为浮游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水稻>挺水植物。各类植物中氮磷积累的大小依次为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沼泽植物>水稻。梁子湖湿地水生植物氮磷营养元素的吸收系数大于湿生植物,各类植物氮元素的吸收系数均大于磷。  相似文献   
980.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长期生长在CO2浓度不断升高的环境中,其结构和功能都将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植物的地上部分,同时也表现在植物的地下部分(根系),尤其是细根的长度、直径、产量、周转以及根与枝的分配模式等方面。植物根系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影响植物地上部分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碳动态及土壤中碳库的变化。目前有关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根系动态影响的研究报道主要包括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根系结构(直径、分枝、长度、数量等)和根系生理(周转率、产量、碳分配模式等)的影响2个方面。目前,该领域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对植物根系内部的调控机制,以及由其引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态变化的了解较少;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使根系周转升高还是降低。今后应加强研究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根系的周转变化和光合产物分配模式变化,CO2浓度升高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对根系的影响,以及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开展升高CO2浓度对根系影响的对比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