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扁圆封印木(相似种)茎干的解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贵州省水城矿区晚二叠世煤核中扁圆封印木(相似种Sigillaria cf.brardiiBrongn.)干的主要解剖特征如下:管状中柱,具多边形薄壁细胞组成的髓。初生木质部成环带状,外缘呈规则的齿槽状,向心式发育。次生木质部显束状特征,横切面管胞为方圆至长方形,纵切面为梯状壁增厚,并具流苏纹。射线1—2列细胞宽,数个至十余个细胞高。叶迹起源于初生木质部外缘的槽中,中始式,但以向心发育为主。  相似文献   
22.
尾穗苋茎的异常加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穗苋中多轮散生维管束的产生是由起源于原形成层的异常形成层连续活动的结果。异常形成层由1─2层细胞组成,在早期的活动中,通常以单向方式向内交替产生维管束原束和薄壁结合组织;而后期则以双向活动方式向内产生木质部和其间的厚壁结合组织,韧皮部较晚在异常形成层的外缘发生。原形成层束分化为具束中形成层的外韧维管束,但无束间形成层分化。中央维管束和各轮异常维管束中的束中形成层能产生一些次生维管组织。  相似文献   
23.
对7个生食葡萄品种的试管苗热处理结合尖剥离培养脱除病毒的方法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从热处理试管苗剥离的尖培养成活率为61.2%,其中有18.1%的成苗。各品种热处理试管苗剥离的尖分化再生能力不同:先形成愈伤组织的成苗率较低,而先分化芽的尖成苗率较高。这一方法对扇叶病毒和卷叶病毒的脱除率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24.
热带林茎流收集及计算方法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热带林流收集及计算方法探索周光益,吴仲民,李意德,陈步峰(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510520)CollectionandCalculationMethodsforStemflowinTropicalForest.¥ZhouGuangyi;W...  相似文献   
25.
倒卵叶五加根茎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6.
大豆苗期喷施水杨酸、间苯二酚和丹宁酸后,叶片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叶绿素、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下降,主生长速率加快。三种酚类物质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间苯二酚、丹宁酸、水杨酸;对主生长速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丹宁酸、间苯二酚、水杨酸。  相似文献   
27.
国产唇形科新分类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8.
本文报道在湛江市附近海域海鸟体内获得的两种吸虫,经鉴定为新种,命名为巨口类吸虫,新种Microphalloides macrostonrs sp.nov.,珊瑚多黄吸虫,新种Multivitellus coralius sp.nov.  相似文献   
29.
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病系我国杨树新发生的一种病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有2种形状,无色透明、单胞,呈纺缍形孢子大小为1.64—2.74×9.59—13.7μm。线形孢子顶端弯钩状大小为1.37—1.78×15—27.4μm。病原菌适宜生长的培养基为PDA、麦芽粉、豆饼粉培养基;温度为25—32℃和pH6—10。本病于4月下旬发病,5月中下旬分生孢子成熟,6月中下旬为分生孢子飞散高峰期。经室内采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砷的200倍液浸泡插穗30、60、90分钟处理均有药害,采用100—200倍液浸泡10分钟无药害,对病害有防效。造林地幼树可采用上述药剂的100倍液进行刮破病斑涂抹,防效可达87.5%。  相似文献   
30.
以小米(Setaria italica)为材料,克隆了含有叶绿体psbA基因的2.2kb EcoRⅠ片段,测定了该基因5'末端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序列分析显示psbA基因5'末端非编码区存在着与原核类似的启动子结构,其“-10”区的序列为TATACT,与原核生物“-10”共有基序(Consensus motif)仅相差一个核苷酸;其“-35”区的序列为TTGACA,与原核生物“-35”共有基序完全相同。另外,在“-10”区和“-35”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类似真核启动子结构的“TATATA”保守序列。这些结果表明小米psbA基因的启动子既具有原核的特征又具有真核的特征。小米psbA基因的mRNA前导序列长87bp,与高粱完全一致,而比水稻多出了“CTATTTT”7个核苷酸,比小麦、大麦和黑麦多出了“TTTT”4个核苷酸。因此推测在禾本科的C_3和C_4植物之间,psbA基因mRNA前导序列区的差异可能具有普遍性。计算机分析结果显示,以上6种植物的psbA基因mRNA前导序列区内均能形成小的环结构,而且这段“CTATTTT”额外序列恰好位于环结构中,造成了6种植物间环大小的差异。这一小的二级结构可能对ps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