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目的:研究生物活性肤SSDI的固相合成工艺,并为大规模合成目标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合成法,原料氨基酸以Fmoe形式保护,用Wang树脂为载体,经1-氧3-双二甲胺羰基苯骈三氮唑四氟化硼盐(TBTU)\1-羟基-苯并-三氮唑(HOBt)\二-异丙基乙胺(DIEA)混合试剂缩合,20%哌啶的DMF溶液脱保护,用三氟乙酸\茴香硫醚\巯基乙醇\苯酚\水混合作为切割试剂将多肽从Wang树脂上切割下来.结果:多肽粗品的得率高达70%,经RP-HPLC纯化,可获得纯度在98%以上的目标肽,经MALDI-MS质谱鉴定其分子量与理论值一致.结论:此合成方法操作简单,产品得率高,适合大规模合成目标肽.  相似文献   
122.
In this paper, a significantly effect of N-(4-hydrophenyl) retinamide (4-HPR), a derivative of retinoic acid, was observed on inhibition of migration, invasion, cell growth,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epatoma cells and B16 melanoma cells. The number of migratory hepatoma cells reduc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control 201 +/- 27.2 to 58 +/- 5.03 after 6-hour incubation with 4-HPR (p < 0.01, n = 4). The number of migratory B16 melanoma cells reduced from the control 302 +/- 30.1 to 254 +/- 25.04 (p < 0.05, n = 4). The invasive ability of these cells was also suppressed by 4-HPR treatment. Cells that penetrated the artificial membrane matrigel decreased from 27 +/- 13.1 to 11.2 +/- 3.3 in hepatoma cells, from 67.5 +/- 10.1 to 24.3 +/- 3.2 in B16 melanoma cells (p < 0.05, n = 3). Furthermore, cell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especially in B16 melanoma cells and 37.11 +/- 0.94% cells were induced to apoptosis after 48-hour induction by 4-HPR,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y retinoic acid treatment (p < 0.05). Although the mechanism of 4-HPR effects was not very clear, over expression of CST, which was inhibited by 4-HPR in our previous study, could diminish the apoptosis--inducing effect by 4-HPR. We believe that 4-HPR has a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on melanoma and hepatocarcinoma cells and might become a potent therapeutic agent.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分离鉴定对戊基苯酚免疫毒性具有保护作用的核桃酚类化合物成分。方法:用脾淋巴细胞增殖分析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核桃多酚对戊基苯酚免疫毒性的保护作用;用硅胶层析技术分离核桃多酚;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鉴定核桃酚类化合物组成。结果:核桃多酚显著抑制戊基苯酚对脾淋巴细胞所致免疫毒性,其中用甲醇和氯仿比例为2∶1的溶液在硅胶层析柱上洗脱的F4组分的免疫保护作用较强,该组分包含67%鞣花单宁和33%黄酮类化合物。结论:保护戊基苯酚免疫毒性的核桃多酚活性成分由5%鞣花酸己糖苷异构体、39%鞣花酸、23%鞣花酸戊糖异构体和 32%槲皮素戊糖苷同分异构体组成。  相似文献   
124.
中国人肝脏细胞色素P450 2E1表达——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细胞色素P450(CYP)2E1代谢激活多种致癌物并参与酒精代谢和自由基形成,其基因启动子区RsaⅠ单核苷酸多态与酒精性肝病和某些癌症如食管癌和肺癌的易感性相关.以免疫印迹和特异底物的方法研究了RsaⅠ识别的不同基因型肝脏标本中CYP2E1蛋白含量及其功能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c1/c1基因型(n=28)的蛋白含量((124.0±83.9)pmol/mg)高于携带至少一个c2等位基因的变异基因型((65.5 ± 38.9)pmol/mg,n=2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c1/c1基因型的肝微粒体代谢4-硝基苯酚的活性也同样显著高于变异基因型((198.4 ± 27.8)pmol/(min· mg)比 (101.2 ± 18.1)pmol/(min·mg),P <0.01)).结果证明,CYP2E1表达水平和酶活性的个体差异与RsaⅠ识别的基因多态有关,这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的c1/c1基因型是某些癌症的遗传易感因素一致.  相似文献   
125.
SDS-苯酚法提取高质量的棉铃虫DNA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广  郭予元  梁革梅  张杰 《昆虫知识》2000,37(3):177-178,174
不同生物的基因组 DNA的提取方法不同 ,但主要有 3个步骤 :破膜释放 DNA,抑制核酸酶和除去蛋白质与其它大分子。通常是在有EDTA和 SDS存在下用蛋白酶 K消化细胞 ,然后用苯酚抽提实现的。DNA的质量没有绝对的标准 ,这取决于实验目的 ,但基本要求是不含RNA,蛋白质和多糖等大分子 ,同时长度符合要求。从昆虫等动物组织提取 DNA较为困难 [1]。本文改进的 SDS-苯酚法能相对快速、廉价地提取高质量的棉铃虫等昆虫的基因组DNA。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昆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虫组以人工饲养室内饲养品系 ,饲养温度 2 5~ …  相似文献   
126.
利用改良苯酚品红-苯胺蓝压片法, 观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胼胝质的动态变化。使用该方法简便、快速且省时, 获得的照片颜色鲜艳, 细胞质呈红色, 染色体为深红色, 胼胝质呈黄绿色荧光, 对比明显, 有三维效果。单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新鲜材料进行压片, 在蓝光激发下, 细胞质与染色体呈红色荧光, 染色体清晰。实验结果表明,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作为荧光染料代替DAPI及H33258等昂贵的核染料, 从而降低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127.
【目的】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LPMO)是一类铜离子依赖型的单加氧酶,能够通过氧化的方式断裂糖苷键,进而显著提高多糖的降解效率,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LPMO单加氧酶的性质使其容易被自身氧化而失活,且底物的聚合性质和释放产物的多样性使得对LPMO催化过程活性的评估变得十分困难。【方法】本研究以2,6-二甲氧基苯酚(2,6-DMP)和H2O2为底物,建立了测定几丁质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BtLPMO10A)活性的评价体系,并研究该酶在降解几丁质底物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研究发现,在测定BtLPMO10A活性的过程中,较高的酶浓度,过氧化氢浓度和2,6-DMP浓度均使得反应过程脱离了线性范围,而抗坏血酸的加入能够提高灵敏度,但是对活性测定过程有较大影响。BtLPMO10A对2,6-DMP和H2O2的Km分别为0.53mmol/L和5.31 mmol/L,亲和性高于纤维素裂解活性的NcLPMO9C。BtLPMO10A在还原剂抗坏血酸存在的条件下容易失活,但底物几丁质的加入能够一定程度上稳定LPMO的活性,但是其在降解几丁质过程中活性依然会下降。【结论】本研究以2,6-二甲氧基苯酚为底物检测BtL...  相似文献   
128.
通过竹炭固定化以加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ZH-1对苯酚的降解能力。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竹炭对菌株ZH-1固定化条件,冷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固定化后的菌株在竹炭上的附着情况,对比固定化菌和游离菌的降解性能并对固定化菌做重复利用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竹炭固定化P. stutzeri ZH-1的最适条件为竹炭1 g,接种量5%(体积分数),吸附时间24 h;SEM显示菌附着在竹炭表面和内部空隙中;竹炭固定化后菌株ZH-1对苯酚的降解率显著增加(P<0.05),处理48 h时降解率增加15%;竹炭固定化菌ZH-1经10轮重复利用后仍有很高的苯酚降解性能,48 h时降解率增加173%(P<0.05)。竹炭固定化菌ZH-1在去除含苯酚类有机废水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9.
含苯酚废水生物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PCR-DGGE技术对苯酚生产污水处理中常用的连续缺氧-好氧工艺、连续好氧工艺和缺氧SBR工艺的微生物的群落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苯酚生产废水的生物处理,与A/O工艺和缺氧SBR相比较,连续好氧工艺处理效果最佳,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耐冲击力;生物的种群特性与所选择的工艺有密切关系,连续好氧体系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最高,缺氧SBR的微生物多样性最低;在同一种运行工艺中,随水质或负荷的改变,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发生变化,而体系中的优势种群并没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0.
从含酚废水处理池污泥中驯化分离得到一株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菌株FD-1。经18SrDNA和ITS序列的BLAST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FD-1为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的近缘种。FD-1对苯酚的降解能力较强,能够完全降解浓度为1 000mg·L-1的苯酚溶液。初步确定了FD-1在降解苯酚溶液时的最适温度为30~35℃,pH为6.0~7.0,并且通过探讨加入无机盐、培养基原料以及改变接种量三个因素对苯酚降解的影响,其耐受盐的浓度可达5%,对实践中应用微生物降解含酚废水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