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附子连作障碍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调查了连作附子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病虫害的变化,分析附子的连作障碍原因;并通过实验室常规分析,测定连作土壤的理化性状,探讨附子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结果显示: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连作附子株高、茎粗、母根直径、最大子根直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连作对附子株高和茎粗的影响极显著;连作使病、虫害逐年加重,产量显著下降;附子连作使土壤pH下降,有机质含量升高,全N、有效P、速效K过剩。结果表明,连作加重了附子根腐病的发生,影响了附子母根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附子产量下降;连作导致土壤pH降低是影响附子正常生长的限制因子。因此通过采用科学的配方施肥措施,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环境,是缓解附子连作障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2.
以来源于大洋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引种次生区以及非洲引种次生区4个区域的20个种源短枝木麻黄种子和当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种子千粒重以及幼苗苗高、地径、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等7个性状对短枝木麻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种群苗期表型遗传差异,为短枝木麻黄早期遗传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1)短枝木麻黄种子千粒重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种源间差异极显著,且千粒重具有显著的地理变异模式,随经度的增大而降低。(2)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泰国干东港种源幼苗生长最好(苗高76.6cm,地径4.64mm),而种源汤加的幼苗生长最差(苗高28.3cm,地径2.58mm)。(3)当年生幼苗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二级侧枝长度、每小枝节数和齿叶数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齿叶数在区域间的变异系数最大(82.15%)。(4)通径分析表明,一级侧枝长度对苗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一级侧枝粗度和二级侧枝长度对地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它们可作为短枝木麻黄优良新品种筛选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23.
利用苗期标记性状进行作物杂交新品种培育和种子纯度鉴定的技术方法,具有直观准确、简便快速、成本低廉的特点,优越于异地种植、同工酶电泳和DNA分子标记的鉴定方法.本文综述了这种方法应用的技术方法、材料来源、研究内容、应用的类型和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4.
格木是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主要的珍稀濒危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文应用从格木主要天然分布区收集的6个群体的种子进行育苗试验,揭示格木天然群体子代芽苗和幼苗生长变异状况及其与种子性状、亲本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格木天然群体子代芽苗和幼苗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苗高的变异高于地径,苗期选择以高生长为主。格木苗期生长与种子的大小、千粒重相关显著,胚根长度与经度、地径与年均气温、高径比与海拔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格木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亦将有助于其天然资源的保护经营和人工种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病虫害干扰——调控与被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军  孙志强  乔杰  张星耀 《生态学报》2010,30(9):2454-2464
如何评价天然林中原生的昆虫、病原的生态功能是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之一。依据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病虫害干扰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当前有关天然林调控病虫害爆发的多样性-稳定性假说和联合抗性假说,指出联合抗性假说的不确定性以及多样性-稳定性假说的局限性。昆虫、病原在天然林演替过程对系统整体结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性上不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调控功能作用,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加速或改变系统的演替途径。这种生物干扰目前在林业发达国家的天然林管理策略中被视为有益的干扰元素,由此提出将模拟自然干扰作为今后天然林管理策略一项指导方针。同时指出我国对此的认识不仅较国外林业发达国家晚,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能有效地整合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实践中,因此这种对天然林生物干扰的新认识有助于未来我国天然林病虫害生态控制治理决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6.
水分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的形态生理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36个不同育成年代和生态区域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评价了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小麦品种抗旱性差异显著,加权抗旱指数在0.2434~0.6580之间;17个形态生理性状中与抗旱性关联程度最大的是地上部干物质量(0.9473),最小的是叶绿素含量(0.5356).采用聚类分析将36个小麦品种分为3类,其中抗旱型8个、中间型23个、敏感型5个.3类基因型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根干物质量、植株干物质量、株高、根系氮积累量、叶面积和单株分蘖数差异显著,可作为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的直接指标.  相似文献   
27.
《昆虫知识》2012,(3):I0001-I0002
<正>贵州大学昆虫学科创建于1941年的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并于1942年学校更名为国立贵州大学后建立了"病虫害防治实验室",始创期昆虫学始创人是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蒋书楠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蒋书楠教授等调离后,郭振中教授秉承学科优秀传统,带领以李子忠教授、熊继文教授、金道超教授等为代表的几代学人,历经数十年曲折发展,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形成了队伍稳定、方向稳定、特色明  相似文献   
28.
不同渍水时间对苗期和花期大豆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兰  黄俊浩  吴明  吴鸿 《生态学杂志》2012,31(6):1577-1584
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苗期和花期渍水对大豆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渍水显著抑制了大豆的生长,植株生物量、叶面积、叶片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随着渍水时间的延长,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增大;渍水胁迫解除后有一定的恢复,渍水10 d处理后恢复能力较渍水20 d处理强.可溶性碳、氮物质及关键酶对渍水反应不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的活性上升,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渍水对苗期大豆植株生物量、叶面积和MDA含量的影响比花期小.苗期和花期渍水时间越短,大豆受到的伤害越小,其恢复能力也越强.渍水时间在10 d内,大豆植株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9.
小麦品种资源耐盐性鉴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按照农业部行业标准NY/PZT001-2002,对882份小麦品种资源进行耐盐性初步鉴定,筛选出芽期耐盐性为一级的品种328份,苗期和芽期都达到中度耐盐的品种43份。这些品种中很多既具有中度或中度以上耐盐性且具有高产优质等优异特性,如小偃22、新曙光1号等,为小麦耐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耐盐级别的小麦品种其芽期和苗期耐盐性并没有一致的相关关系,二者并没有可比性,在耐盐种质筛选过程中,都有其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生命的化学》2012,(5):J0014-J0014
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主办、大北农集团生物技术中心和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青岛农业大学承办的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9月6-1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会议开幕式由分会副理事长、青岛农大副校长宋希云教授主持。青岛农大校长李宝笃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孙志贤教授、农业分会理事长王国英教授、大北农集团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吕玉平博士和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杰研究员就本次会议召开分别致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