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温室茄子茎直径微变化与作物水分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土培和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茄子(Solanummelongena,品种新乡糙青茄)为材料进行了植株茎直径微变化(膨胀或收缩)与作物体内水分状况的关系试验研究,旨在为利用茎直径微变化无损快速诊断作物水分状况提供理论依据。盆栽和小区试验均采用两因素(土壤水分梯度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随机区组设计,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分别取田间持水量的80%FC(Fieldwatercapacity),70%FC,60%FC和50%FC;生育阶段分别为苗期、花果期和采收期;共有4×3=12个处理组合,重复3次。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较高土壤含水量或在较低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在晴好的天气里,茄子茎直径都是在白天收缩,傍晚、夜间复原或膨胀,而且这种微变化动态与植株体内的水分状况密切相关,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植株茎胀缩的幅度存在明显差异。高水分条件下,植株茎收缩幅度小,复原能力强;低水分条件下,植株茎收缩幅度大,恢复能力差。茎直径变化对环境因子水汽压差(VPD)的响应比较敏感,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为0·8938。茎直径变化量(ΔSd)与叶水势(ψL)、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67和0·965。这些结果显示,茎直径变化量能灵敏、实时、准确地反映植株体内的水分状况;与其它作物水分诊断方法(叶水势法,叶片相对含水量法,细胞液浓度法等)相比,茎直径微变化法可能具有简便、稳定、无损、连续监测和自动记录的优势。  相似文献   
22.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处于全球变化中国东北样带东部典型生态系统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作为研究区,采用动态气室-CO2红外分析法测定了森林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土壤呼吸作用.结果表明:在生长季,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退化阶段的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在7-8月达到最大值;不同退化阶段林地土壤呼吸大小顺序为:杨桦林>蒙古栎林>阔叶红松林>硬阔叶林>裸地.其中,杨桦林和蒙古栎林样地的碳释放量分别为对照阔叶红松林的1.4和1.3倍,硬阔叶林和裸地的碳释放量分别为对照阔叶红松林的88%和78%.  相似文献   
23.
落叶松、水曲柳的氮营养行为及其种间分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已郁闭的12年生带状混交林和盆栽苗木的研究表明,落叶松和水曲柳在吸收空间的利用和吸收N素的时间(季节)、数量、形态诸方面都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二者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差异.水曲柳根系发达,与落叶松混交能够保持固有的扎根习性不变,吸收根主要集中在土壤上层(0~20cm);落叶松根系在土壤上层受到水曲柳排斥,吸收根大量向下层(20~60cm)发展.在整个生长季中,两树种都有明显的N吸收峰期,水曲柳峰期出现在6月中下旬,落叶松峰期则出现在7月中下旬,二者是明显错开的.在吸收N素的数量上,水曲柳吸收量大,N利用效率较低;落叶松吸收量相对较小,N利用效率较高(比水曲柳高60.8%).在对N素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方面,水曲柳较喜NO3--N,落叶松则对NO3--N和NH+-N无明显的偏好性.  相似文献   
24.
东灵山辽东栎林优势林木种群直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从山体下部到上部调查了北京东灵山辽东栎林一个长364 m的样带,对优势林木种群的直径结构,按山体的上部、中部、下部三个不同部位进行统计。选定乔木层优势种群辽东栎、大叶白蜡、五角枫、棘皮桦和灌木层优势种群二色胡枝子、六道木、照山白、柔毛绣线菊为研究对象,结合生物学特性分析了8种乔灌木种群的直径结构,及其沿环境梯度的动态趋势。在乔木层,棘皮桦在山体中部和下部的亚种群幼苗幼树株数少,个体生长不良,密度极低种群呈衰退趋势。其余3个物种种群的幼苗幼树数量多,种群密度较高。辽东栎种群从山体下部到上部的直径结构合理呈稳定状态。大叶白蜡和五角枫种群随海拔升高在数量、密度等方面呈现相互替代的现象。在灌木层,除过照山白种群,二色胡枝子、六道木和柔毛绣线菊3个种群的幼苗株数丰富,直径结构合理。从整体上看,如果对辽东栎林群落不加人为的干扰和破坏,辽东栎林群落将进一步向成熟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5.
李云霞  刘平刚 《生理学报》1989,41(2):153-162
心室收缩末期压力容积关系和压力直径关系(ESPVR和ESPDR),是评定心室收缩能力的较好指标。本工作记录13只麻醉开胸狗左室内压,并用超声晶体植入法记录左室前后径。将阻截下腔静脉回流(IVC)降低前负荷以及狭缩胸主动脉(AO)增加后负荷两种情况下所获得的一系列连续心跳的收缩末期压力(Pes)和直径(Des),经最小二乘法求得IVC和AO时的ESPDR。结果表明:(1) IVC或AO情况下获得的Pes与Des均高度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9505±0.0578和0.9298±0.0581,P均<0.001);(2) 注入多巴酚丁胺(dob)后,IVC和AO时的ESPDR直径轴截距(Do)均无改变,斜率(E_(max))则明显增大,且IVC时的增加(174.4±23.5%)大于AO时(78.7±22.6%);(3) 对照和dob两种情况下,AO时ESPDR的D_0均小于IVC时。提示麻醉开胸狗左室ESPDR的斜率对变力状态的变化敏感,但其敏感性以及ESPDR的直径轴截距受获得ESPDR所采用的改变负荷的方式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不同方式改变负荷时引起的Pes和Ves变动范围有所不同的缘故。  相似文献   
26.
剪枝栎实象Mechorhis ursulus Roelofs可危害多种壳斗科Fagaceae植物坚果,雌虫产卵时具有剪断产卵果枝的独特行为,是引起该类植物自然更新困难的因子之一。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园栽种的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栎属Quercus、石栎属Lithocarpus、栗属Castanea等壳斗科植物剪枝栎实象危害调查,测量壳斗科植物种子中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单宁的含量和果枝茎杆直径,探讨剪枝栎实象寄主选择与剪枝行为的关系,同时通过人为接卵,获得幼虫的存活率和体质量。结果显示,植物园剪枝栎实象的主要寄主植物是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和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8种植物种子营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为接卵在寄主与非寄主植物种子中的幼虫存活率、体质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剪枝栎实象对壳斗科果枝茎杆直径3.00 mm的植物危害较重,直径3.00~4.00 mm的植物危害较轻,直径4.00 mm的植物无危害。由此可见,剪枝栎实象对寄主有明显的选择性,受寄主果枝茎杆直径的影响,与寄主种子营养及单宁含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7.
细根直径变异是根系形态变化的常见形式, 对细根变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一级根直径变异特征, 该研究选取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的89种木本植物进行研究。每个树种选取胸径或地径相近的3株, 用完整土块法进行根系取样, 用根序法对根系进行分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叶片习性(常绿、落叶树种)、生长型(乔木、小乔木或灌木、灌木)和主要科之间一级根直径的差异; 通过计算Blomberg’s K值以检验系统发育信号;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 分析科水平的分化时间与一级根直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级根直径变异系数为23%; 2)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一级根直径没有显著差异, 但灌木一级根直径显著小于小乔木或灌木、乔木; 3)一级根直径系统发育信号不显著, 科水平分化时间与一级根直径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一级根直径变异受系统发育影响较小, 但受生长型影响, 表现为一定的趋同适应。  相似文献   
28.
三种直径分布拟合模型在长白落叶松林分的实际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白落叶松中龄纯林样地调查,采用相对直径法、指数函数法和Weibull分布函数法三种常用方法拟合林分胸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有效描述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特别是指数函数简单易行、拟合精度高、适用性强,可视为长白落叶松中龄林直径分布拟合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29.
毛菍     
<正>毛菍(Melastoma sanguineum Sims)是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野牡丹属植物(详见彭东辉等:618~625)。大灌木,高1.5~5 m;茎、小枝、叶柄、花梗及花萼均被平展的长粗毛,毛基部膨大。叶片坚纸质,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顶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钝或圆形,长8~15(~22)cm,宽2.5~5(~8)cm,全缘,基出脉5,两面被隐藏于表皮下的糙伏毛,通常仅毛尖端露出。伞房花序,  相似文献   
30.
剥皮处理对杜仲树干生长及叶片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过不同剥皮量(50%、75%和100%)处理后116 d内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树干地径和树干直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经过剥皮处理后,杜仲叶片的SOD、CAT和POD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不同酶活性的峰值随剥皮量的不同而有差异,其中剥皮量为100%的杜仲叶片3种酶活性的峰值最高;在116 d的生长期内,杜仲叶片3种酶的活性均在剥皮后14 d内达到最高值,在实验末期接近对照水平;不同剥皮量对杜仲树干的地径和直径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75%和50%的剥皮量对树干地径和树干直径生长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说明,剥皮处理对杜仲植株有一定程度的伤害,但经过一定时期的生长,这种伤害能得到修复;在实际生产中对杜仲树干采用75%剥皮量,可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保护杜仲资源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