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芍药科化学和系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栽培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它们是芍药甙I,苯甲酰芍 药甙Ⅱ,羟基芍药甙Ⅲ,丹皮酚Ⅳ,丹皮酚甙Ⅴ,丹皮酚原甙Ⅵ和丹皮酚新甙Ⅶ。 用薄层 扫描仪测定了23种芍药科植物(包括19个种和6个变种)根中这7个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 芍药甙在芍药科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作为本科的特征性成分; 丹皮酚类成分只存在于木 本类型的牡丹组,在草本类型的芍药组中缺乏。 从化学上比较芍药科和可能相关的15个科,结果表明,芍药科与毛茛目内各科及木兰目 均不相似,而与五桠果科、茶科、蔷薇科相近; 因此建议把它提升为芍药目。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胚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草芍药,野牡丹和黄牡丹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本文报道了国产芍药属(Paeonia L.)植物草芍药、野牡丹和黄牡丹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均为2n=10=6m 2sm 2st,它们分别具2、3和4对次缢痕,所具次缢痕的数目和位置可以作三种核型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3.
芍药属的研究(1)——国产几个野生种核型的报道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相似文献   
4.
黄山和九华山产草芍药的核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安徽黄山和九华山产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的校型,两个居群植物的核型均为k(2n)=2x=10=6m+2sm+2st, 未见随体。它们的最长和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均为1.47;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的百分比均为0.2,属Stebbins的2A核型。这说明草芍药种内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都是极其稳定的,而且和芍药属Paeonia内已报道的其它种的染色体数目一致。  相似文献   
5.
中国野生牡丹研究(一)芍药属牡丹组新分类群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洪涛  张家勋 《植物研究》1992,12(3):223-234
牡丹为我国特产珍贵花树和药用树种,已有1500余年栽培历史,建国以来,各地栽培品种已达500余个。 有关牡丹分类的主要研究成果多为西方科学家根据18—19世纪从我国引种到英、美、法等国的栽培牡丹和腊叶标本加以描述和定名。 作者近几年来在安徽、河南、湖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对我国野生牡丹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本文发表3个新种和1个新等级,这对研究我国栽培牡丹的起源和栽培品种的自然分类,发掘、保护、利用我国珍稀野生牡丹基因资源,培育新品种,扩大牡丹栽培地区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芍药是乙烯敏感型花卉,乙烯受体感知并传导乙烯信号,在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芍药PlETR1基因cDNA全长序列已分离,为了鉴定芍药PlETR1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基于PlETR1基因和表达载体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了一对特异性PCR引物,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了PlETR1编码区片段,进一步构建了芍药PlETR1基因过表达载体。基于优化的模式植物烟草的组培体系和筛选出的潮霉素抗性浓度,应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开展了芍药PlETR1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对转基因抗性烟草植株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HPT基因和芍药PlETR1基因已导入到烟草基因组中,且芍药PlETR1基因转录表达成功,为下一步鉴定芍药PlETR1基因的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遮荫处理对芍药幼苗生长和矿质营养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遮荫是保护芍药幼苗生长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遮荫处理对多伦芍药幼苗生长特性和矿质营养积累的影响,以便为多伦芍药幼苗栽培提供指导。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遮荫(CK)、出苗一周后20%遮荫、40%遮荫、60%遮荫和80%遮荫5个处理的多伦芍药幼苗生长和矿质营养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遮荫处理显著提高了幼苗株高,增幅分别为19.9%、31.1%、52.9%、63.7%;显著降低了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降幅分别为21.5%、23.6%、29.2%、41.8%和40.6%、44.0%、50.9%、63.2%。40%遮荫、60%遮荫和80%遮荫显著提高了比叶面积,增幅分别为77.0%、84.1%、65.2%,显著增加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幅分别为92.3%、128.7%、98.1%和86.9%、113.1%、90.5%,显著降低了根生物量,降幅分别为61.4%、74.3%、78.6%。与CK、20%遮荫、40%遮荫和80%遮荫处理相比,60%遮荫显著提高了根中磷含量,增幅分别为245.7%、65.9%、40.5%、10.3%;60%遮荫处理的根中钾和镁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CK、20%遮荫、40%遮荫和80%遮荫处理分别高102.9%、131.7%、57.0%、63.3%和131.3%、55.1%、40.4%、7.7%。本试验条件下,60%遮荫是多伦芍药幼苗生长适宜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8.
骆剑蛟  刘亚茹  陈文 《病毒学报》2021,37(4):790-797
海马组织在学习、记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海马组织对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非常敏感,会使海马组织中的神经元大量丢失,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芍药苷可以减轻小鼠炎性脑损伤,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清除体内自由基有关,但是芍药苷在CMV感染小鼠中研究甚少.为探讨芍药苷对CMV感染小鼠脑组织损伤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将新生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小鼠巨细胞病毒组(MCMV组)、芍药苷低剂量组(Pae-L组)和芍药苷高剂量组(Pae-H组),后三组通过腹腔注射MCMV病毒悬液建立模型,之后对照组和MCMV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Pae-L组经腹腔注射10 mg/kg芍药苷,Pae-H组经腹腔注射30 mg/kg芍药苷;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CMV-DNA载量的变化;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指标的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MP-9的表达变化;NeuN免疫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NeuN阳性细胞的变化;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CMV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脑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海马组织中NeuN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减少,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加,海马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MCMV组比较,Pae-L组和Pae-H组小鼠脑组织中MCMV-DNA载量减少,逃避潜伏期减少,穿越平台次数增加,脑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海马组织中NeuN阳性细胞数目增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减少,海马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本研究提示,芍药苷能够改善MCMV感染引起的脑损伤,减轻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可靠分离度好的方法测定黄芪桂枝五物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YMC-Pack ODS-A(250×4.6mm,5μ);流动相:以乙腈—0.1%磷酸溶液(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结果:芍药苷的进样量在0.120μg~1.200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22%,RSD为0.89%。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桂枝五物颗粒的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分离度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和比较毛茛科和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和系统进化关系,以完成测序的毛茛科33种植物、芍药科7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材料,采用分析软件CodonW在线软件CUSP和R软件对叶绿体基因进行密码子特征分析。用MAFFT 软件,MEGA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芍药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和毛茛科植物(耧斗菜属除外)叶绿体基因组高频密码子一致性高,具有29个高频密码子,基本偏向与于A/U结尾,但最优密码子存在差异。毛茛科和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形成因素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且芍药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大于毛茛科。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和基于叶绿体基因组CDS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表明,芍药科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和基于叶绿体基因组CDS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虽然部分不同,但都可以被划分为芍药组和牡丹组。毛茛科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关系不符合中国植物志分类关系,但支持把毛茛科划分为4亚科14族。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也支持芍药科独立于毛茛科和毛茛目,被划分到虎耳草目,同时证明了叶绿体基因组作为超级DNA条形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