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31.
1植物名称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2材料类别 子叶节。 3培养条件(1)实生苗生长培养基:1/2WPM+6-BA1.0mg·L^-1(单位下同);(2)丛生芽诱导培养基:1/2WPM+6-BA2.0+IBA0.1;  相似文献   
832.
从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个新的百部生物碱,命名为去氢异滇百部碱(1),以及1个已知化合物:异滇百部碱(2)。它们的化学结构通过现代波谱解析得以鉴定。  相似文献   
833.
节节麦-簇毛麦属间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远缘杂交,结合杂种幼胚离体培养,获得了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2n=14,DD)和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2n=14,VV)的属间杂种F1。对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PMC)分裂中期Ⅰ (M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观察发现,“节节麦×簇毛麦”杂种F1平均每PMC有1.25个棒状二价体, 染色体的平均构型为2n=14=11.49Ⅰ+1.25Ⅱ (Xta=1.25), 大部分被观察的细胞出现1~5个二价体, 表明节节麦D染色体与簇毛麦V染色体间具有相对较高的部分同源配对, D和V染色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部分同源性。F1植株高度自交不育,经染色体加倍处理后能够自交结实。Abstract: ‘Aegilops tauschii×Dasypyrum villosum’ F1 hybrids were obtain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hybridization and embryo culture in vitro. Chromosome pairing behavior in meiosis of the hybrid F1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ed that in an average , 1.25 rod bivalents were observed in one PMC, meiotic configuration was 2n=14=11.49Ⅰ+1.25Ⅱ(Xta=1.25) and most of PMCs possessed 1~5(rod) bivalens, indicating that the relatively high homeology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D genome of Ae.tauschii and the V genome of D.villosum.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F1 hybrid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significant. F1 plants were highly self-sterile, but partially self-fertile after treated by chromosome doubling technique.  相似文献   
834.
螺旋藻POD对温度和pH值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乌素沙地碱湖特有的钝顶螺旋藻S1、引进的钝顶螺旋藻S2和极大螺旋藻S3为材料,采用愈创木酚法探讨温度和pH值对其POD活性影响。结果表明:S1、S2和S3的POD活性分别为480 U/g.FW、447 U/g.FW和408 U/g.FW(25℃、pH 6);最适温度分别为30℃、40℃和40℃;最适pH均为6.0。S1的POD对温度和pH适应范围宽,在低、高温、强酸和强碱下的活性均比引进种的高。  相似文献   
835.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最上节间长度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保建  王盈盈  朱晓彪  洪德林 《遗传》2007,29(8):1001-1001―1007
利用由98 个家系组成的 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 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 BIL)作图群体(BC1F12和BC1F13)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 在3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对水稻最上节间长度进行了 QTL 分析。结果表明, 3种不同的生长环境共检测到 13 个 QTL , 分布于第 1, 2, 3, 5, 6, 8, 10, 11 染色体上, 解释性状变异的 3.97%~15.21%。其中qUIL-6在3种不同生长环境中均检测到, qUIL-1a, qUIL-3a, qUIL-3b和 qUIL-10a 等4个位点在两种不同生长环境中均被检测到, 说明这些 QTL 位点受环境影响较小, 表达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836.
以籼稻(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 ZYQ8)和粳稻(O. sativa ssp. japonica JX17)的杂交F1代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考察了该群体的穗颈节大小维管束数、一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穗颈节顶部直径和穗长,并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检测到控制大维管束的3个QTL (qLVB-1、qLVB-6和qLVB-7)分别位于第1、第6和第7染色体;控制小维管束的2个QTL (qSVB-4和qSVB-6)分别位于第4和第6染色体;控制一次枝梗的4个QTL (qPRB-4a、qPRB-4b、qPRB-6和qPRB-7)分别位于第4 (2个)、第6和第7染色体;每穗颖花数的3个QTL (qSPN-4a、qSPN-4b和 qSPN-6)分别位于第4 (2个)和第6染色体上;穗颈节顶部直径的5个QTL (qPTD-2、qPTD-5、qPTD-6、qPTD-8和qPTD-12)分别位于第2、第5、第6、第8和第12染色体;穗长的3个QTL (qPL-4、qPL-6和qPL-8)分别位于第4、第6、第8染色体上.其中qLVB-6、qSVB-6、qSPN-6、qPTD-6和qPL-6均位于第6染色体的G122-G1314b之间;qPL-8和qPTD-8位于第8染色体的GA408-BP127a之间;qPRB-4a和qSPN-4a位于第4染色体的G177-CT206之间;qPL-4和qSPN-4b位于第4染色体CT404-CT500之间;qSVB-4所在的区间与qPL-4、qSPN-4b和qPRB-4b所在的区间相邻.  相似文献   
837.
838.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籼粳杂交稻穗部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除了主穗粒数的加性与环境互作和二次枝梗数的显性与环境互作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均以显性效应为主,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枝梗性状的影响较为明显.遗传率分析表明,各性状的普通广义遗传率最大,互作遗传率也有一定作用.杂种优势预测表明,除了一次、二次枝梗数外,其他性状均表现正向的杂种优势,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只影响杂种优势表达的程度,而不改变其方向.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IR66158-37、IR65600-85、明恢63和R6694个亲本可以明显改良杂交后代多数穗部性状,且环境影响程度较小,可作为优良亲本列于育种计划中.  相似文献   
839.
张凤珠  李人卫  何旭 《生命科学》2000,12(6):241-272
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共受理655个单位9458项申请,其中面上项目8846项,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项目189项,杰出青年基金188项,香港、澳门杰出青年基金10项,海外杰出青年基金116项,重点项目103项,科学仪器专项基金6项。这些项目经过几千名同行评议专家和200多位学科评审组专家认真负责的评审,各类项目均已完成了评审任务,整体情况见综合统计表。 下面就我学部今年的受理、评审与资助情况作一些初浅的分析。1 今年申请与资助的面上项目的一些特点1.1 面上项目申请总数与…  相似文献   
840.
钱义咏 《植物研究》1998,18(4):398-399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秆高30-50cm,具4-6节,叶舌长1-2mm,顶端齿裂,叶片长2-10cm,宽2-4mm,圆锥花序稍疏松,长8-15cm,宽1.5-3cm,分枝每节1-5枚簇生,小穗长2.5mm,绿紫色,第二颖长2.3mm,外稃长2.4-2.5mm,内稃长约为外稃的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