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目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明确,与多种疾病之间存在着联系,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本研究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定量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病理特征,探讨该技术的诊断价值,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8例患者采用弹性成像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诊断,对照组84例则采用常规病理学诊断。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及诊断耗时。结果:观察组检出94例,诊断率为95.92%;对照组检出81例,诊断率为96.43%,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诊断耗时为5.6 h;对照组平均诊断耗时为11.6 h,观察组诊断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成像定量分析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准确率与病理活检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诊断耗时短、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以辅助病理诊断,避免误诊或漏诊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42.
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调节肝脏生物学功能,大量实验表明,小分子RNA(miRNA)对肝脏病理学中有作用。本文概述了miRNA在肝炎、肝硬化肝病领域的进展。microRNA-122是肝细胞中最丰富的微小RNA,在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起着非常明确的作用。实验数据显示,microRNA-122亦可作为一种可行性的靶向治疗。microRNA-122在其他肝脏疾病中亦有作用。大量研究证明,与肝炎有关的其他类型miRNA的重要调节潜力与酒精性肝炎、代谢综合征和自身免疫过程有关。此外,在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中,miRNA系列与肝脏纤维化进程有关联。miRNA在肝脏中的功能与细胞分布重要性以及miRNA潜在地作为细胞与器官联系纽带,循环miRNA作为肝损伤、肝癌疾病早期和进展的生物学标志,这些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重要的是:miRNA在肝脏中的调节作用,代表着未来肝病治疗医疗技术中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近年来,急诊收治的不同病症的肝病患者越来越多,给医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以致工作频频出错,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针对急诊肝病患者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探讨该模式的特点及作用,为肝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60例肝病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管理组。常规组采取基础护理,观察组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包括人性化管理、分层级管理、情绪管理及环境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患者的依从性。结果:管理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8.7%,护理工作落实率为97.62%,患者依从性为90.46%;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77.5%,护理工作落实率为94.58%,患者依从性为87.82%;管理组的患者满意度、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及患者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急诊工作顺利进行,更有利于提高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模式对临床护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影响因素,为NAFLD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入选病例分为正常组(A组,n=189)、单纯性脂肪肝组(B组,n=162)、脂肪肝伴肝功能改变组(C组,n=23),分析其体检结果及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大多数各项指标均比B组有所升高,其中体质量指数(BMI)、丙氨酸转氨酶(A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 PI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和C组中AL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Fins、2hPIns、腰臀比(WHR)与A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NAFLD的发病率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P0.05)。有高脂血症组单纯性脂肪肝发病率高于没有高脂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1,P0.05)。有高血压病史的NAFLD发病率比无高血压病史的高,差异显著(x2=7.3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TC、HbA1c、有高血压病史是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NAFLD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NAFLD中伴肝功异常组存在更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现象,更易于患慢性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4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全世界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新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关注。其发病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与肥胖、血脂紊乱、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密切相关。NAFLD可进展至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伴有代谢综合征一种或多种组分可能加速疾病的进展。NAFLD初期是一种可逆性过程,充分了解影响其发生、发展的相关代谢危险因素并及时纠正,可能导致疾病的逆转或延缓其进程。本文就NAFLD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相关调查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整合302医院丰富的肝病病例、肝病专家诊疗经验和临床科研数据,建立肝病知识库,提高基础资源辅助临床诊疗和科研的能力。方法:对肝病智能知识模型进行分析,获取知识库中结构化知识,并以知识库模型的形式建立知识库,形成一套独立、可重复的智能化的辅助诊疗和科研信息系统,实现知识库辅助临床诊疗、知识科学研究,最大程度发挥知识库的意义,真正为临床服务。结果:建立的基于HIS的肝病知识库主要编配于医疗单位,适用于临床医护人员、临床科研人员以及所有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医护工作者可通过程序访问知识库,对知识库中的肝病知识进行检索、分析、推理,辅助临床医护工作者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提升临床科研水平。结论:建立的肝病知识库系统为用户提供横向及纵向医疗基础信息的检索、分析及推理方法。推理出的合适的知识模型,为肝病的临床诊疗和临床科研提供前沿、实用、高效的智能辅助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12周龄成年雄性C57BL/J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NAFLD组。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NAFLD组予以高脂饮食喂养8周。分别测定两组小鼠肝功能、血脂及肝脂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及油红O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和脂肪变性情况,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肝脏脂代谢重要基因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FLD组小鼠的血清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肝脏TG、肝脏T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E和油红O染色显示NAFLD组小鼠发生了显著的肝脏脂质沉积。此外,NAFLD组小鼠肝脏中脂肪酸转位酶(CD3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表达水平在两组小鼠中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中CD36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NAFL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8.
内质网应激反应,是由于某些因素导致内质网的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细胞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内质网应激所诱导的细胞凋亡是近年来新被认识的一种凋亡途径,它不同于既往经典线粒体、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当短暂性内质网应激时,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来增强机体自我保护及生存能力;而持续性应激状态下,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所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启动一系列凋亡途径如CHOP、JNK、Caspase等,上述凋亡途径可以加速诱导肝细胞凋亡,使NAFLD向肝纤维化方向甚至肝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49.
新兴的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从单细胞水平揭示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学等分子水平发生的基因变异与表观修饰状态,也可用于鉴定新的细胞类型和表面标记物。这将帮助人们探明疾病发生时细胞基因、转录或表观修饰方面的变化,了解细胞之间的联系,以及深入理解肿瘤异质性。目前,单细胞测序技术已用于多种疾病的研究,其在肝脏疾病,包括肝硬化、肝癌中已有相关成果。于此,综述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肝脏发育及肝病中的应用,讨论了肝脏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以及该技术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如发展三维单细胞测序技术将更能帮助人们深刻理解肝脏疾病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5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肠道菌群与人体共生,作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其在消化、吸收及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已成为影响NAFLD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肝轴紊乱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密切相关。因此,肠道微生态干预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NAFLD的新手段。本综述主要探讨肠道菌群异常对NAFLD/NASH发病过程、机制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