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研究表明创伤弧菌产生的金属蛋白酶(Vibrio vulnificus protease,VVP)与创伤弧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经过纯化的VVP能加强血管的渗透性,而且能破坏血管基底膜而导致严重的出血。VVP能使再生基底膜的胶化下降,使出血组织损伤。VVP前体经过水解氨基末端终止信号肽和前肽而成为成熟蛋白酶。成熟的VVP包含两个功能区域,分别是介导蛋白水解反应的氨基末端多肽片段和介导与靶目标有效连接的羧基末端片段。创伤弧菌有LuxS/AI-2和SmcR两种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均能调控蛋白酶的表达,并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或等级反应。LuxS对创伤弧菌的致病力是必需的,但SmcR却是非必需的。  相似文献   
62.
杨琨 《蛇志》2009,21(3):204-204
目的观察贝复舒滴眼液对眼表面创伤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各种眼表面创伤性疾病共72例84眼采用贝复舒滴眼液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2例84眼,痊愈66眼(78.57%),有效11眼(13.09%),无效7眼(8.34%),总有效率为91.66%。结论贝复舒滴眼液用于治疗各种眼表面创伤性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创伤后应激障碍闯入性记忆的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应激障碍主要以记忆紊乱为临床表现,其中闯入性记忆是其最显著特征.本文就闯入性记忆发生的生物学机制着重从前额叶、海马和杏仁核、神经环路来探讨创伤应激对脑认知功能的损害机制.  相似文献   
64.
吴玉英 《蛇志》2006,18(2):153-154
我科自2003~2005年抢救82例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病人,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2例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14~76岁,损伤部位达246处,其中颅脑损伤并多处骨折43例,骨盆骨折并腹部脏器破裂伤18例,胸腹部及其它多处损伤21例,经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本组7  相似文献   
65.
魏东  曾雯  常喜恩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12,31(2):176-186
本文是对出土于新疆哈密黑沟梁墓地古代人骨的病理、创伤及异常形态的综合研究。通过检查,笔者发现齿科疾病、关节疾病、创伤等病理现象在该人群中都有一定频率的出现。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 本文对这些病理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反映出该批人群的生活状况做出推论。文中同时对骨骼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做了尝试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在创伤后脓毒血症中的动态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诸暨市中心医院创伤后脓毒血症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脓毒血症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CRP及PCT水平的差异。根据脓毒血症的不同程度将入选的创伤后脓毒血症病例分为单纯脓毒血症、脓毒血症合并器官功能衰竭及感染性休克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清CRP水平、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的差异。根据不同的随访结果将脓毒血症患者分为好转、无效及病死组,比较三组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5天血清CRP及PCT水平的变化。结果入选当日,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CRP及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472、40.243,P0.01)。不同程度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不完全相同(F=3.804、8.292、5.273,P0.05),单纯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组在血清CRP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患者中,好转组入选后第5天血清CRP水平较入选当日及第3天降低(P0.05),但入选当日及第3天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水平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天、第5天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天、第5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PCT水平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血清CRP及PCT水平入选当日、入选后第3天、第5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及PCT水平均能反应创伤后脓毒血症的感染状态,但在评估病情及预后方面,血清PCT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7.
创伤修复的治疗对缩短恢复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S-亚硝基谷胱甘肽(S-nitrosoglutathione, GSNO)作为一氧化氮的天然供体,具有抗菌、抗炎和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已逐渐成为创伤修复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了解GSNO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可为将来开发治疗创伤的新疗法提供有力的依据。该文总结了GSNO在促进创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重点描述其抗菌活性、抗炎症反应和促进细胞增殖等方面的作用机制,还阐述了GSNO治疗创伤修复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8.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形性、运动性、有荚膜的嗜盐性细菌, 属于弧菌属第5群, 主要生长于海水中、鱼类及贝母类等体内1。根据寄主范围和生化反应类型的不同, 将创伤弧菌分为3 个生物型: 生物Ⅰ型(产吲哚)2、生物Ⅱ型(不产吲哚)3以及1999 年以色列的研究人员报道的创伤弧菌生物Ⅲ型。    相似文献   
69.
创伤弧菌溶细胞素细胞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有荚膜的革兰阴性嗜盐弧菌,存在于海水及海产品中.该菌主要引起原发性败血症和严重的创口感染.原发性败血症病人多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创伤弧菌感染的致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动物实验发现该菌的毒力可能包含诸多因素,如胞外溶细胞素(VVC)、金属蛋白酶(弹性蛋白分解酶)、荚膜多糖(CPS)等.VVC是由结构基因vvhA编码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Mr)为50 851的细胞外蛋白质,是一种能使细胞形成孔道的细胞毒素和溶血毒素,是创伤弧菌向胞外释放的唯一细胞毒素,由大多数致病菌株产生,具水溶性,对热不稳定,能溶解哺乳动物红细胞及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具有血管渗透因子活性.经VVC注射的实验鼠可出现与创伤弧菌败血症病人同样的临床和病理表现,毫克以下水平即可对实验鼠致死.VVC在创伤弧菌感染致病机制中的确切地位尚有争议,但因其具有穿孔特性而颇受人们关注.目前对VVC的细胞毒性机制已有广泛研究和报道,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将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的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0.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抗凝血酶(AT)和炎性因子在急性创伤患者中表达水平及其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创伤患者纳入观察组,记录其血栓形成率,另将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分别检测观察组、对照组及有无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清HMGB1、AT和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法检验血清HMGB1、AT和炎性因子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急性创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血清HMGB1、AT和炎性因子在急性创伤患者血栓形成中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HMGB1、IL-6、IL-10、IL-1β水平较高,血清AT水平较低(P<0.05)。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血清HMGB1、IL-6、IL-10、IL-1β水平较高,血清AT水平较低(P<0.05)。急性创伤患者血栓形成与血清HMGB1、IL-6、IL-10、IL-1β呈正相关性,与血清AT呈负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AT、IL-6、IL-10、IL-1β均是导致急性创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HMGB1、AT、HMGB1+AT+炎性因子对急性创伤患者血栓形成的预测值较高,AUC值分别为0.868、0.857、0.912;血清IL-6、IL-10、IL-1β对急性创伤患者血栓形成的预测值一般,AUC值分别为0.761、0.758、0.784、0.767。结论:血清HMGB1、AT和炎性因子与急性创伤及其血栓形成均存在一定关联,可根据其指标水平变化评估并预测急性创伤患者的损伤情况和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