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2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主要特点是内脏高敏感性增高,但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研究有较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在内脏痛反应中可能起较为重要作用,尤其是脊髓中支配左半结肠的骶髓后连合核团中神经胶质细胞与IBS内脏高敏感性可能具有密切相关性.本文拟于对神经胶质细胞在IBS内脏高敏感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2.
皮肤血管瘤组织中WT-1、Bcl-2、P53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母细胞瘤基因(WT-1)、Bcl-2和P53在增生期、退化期血管瘤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意义及相互关联。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组织中WT1、Bcl-2和P53在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成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期皮肤血管瘤与正常皮肤组织WT1、Bcl-2和P53的平均光密度及其阳性面积率。结果1.WT-1在退化期血管瘤中有较强表达,而在增生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微弱或不表达(P〈0.05)。2.Bcl-2在增生期血管瘤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P〈0.01);Bcl-2在退化期血管瘤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p53基因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退化期,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退化期血管瘤p53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WT-1可能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凋亡而抑制血管瘤的增生;2.Bcl-2可能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使其增殖和凋亡失衡;3.P53可能促进了血管瘤增生期内皮细胞的增殖,使血管内皮细胞大量生成。  相似文献   
163.
孙鹏  张清  韩继媛  田元  张景辉 《中国科学C辑》2009,39(11):1013-1018
研究证实,TLR4和TLR2有可能作为重要炎性受体介导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在此过程中TLR2和TLR4受体之间是否存在着交叉对话可能.本研究首先利用针对TLR4基因的RNA干扰技术阻断体外模拟脑I/R条件下BV-2细胞TLR4信号传导途径,观察此时TLR2受体表达变化,初步探讨TLR4信号途径对TLR2表达的影响.然后利用NF-κB抑制剂PDTC阻断NF-κB活性来观察体外模拟脑I/R条件下BV-2细胞TLR2和TLR4受体表达变化,进一步阐明NF-κB在TLR2和TLR4交叉对话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体外模拟脑I/R条件下阻断BV-2细胞TLR4信号传导途径可以明显抑制TLR2和NF-κB表达的上调;(2)PDTC预处理后在体外模拟脑I/R条件下BV-2细胞TLR2和TLR4的表达均下调.结果提示,脑I/R损伤中TLR4受体激活后有可能通过NF-κB的介导,进一步影响TLR2的表达,从而导致炎症反应的链式放大,两者协同加重了脑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4.
邓广斐  胡景鑫  方亮 《生物磁学》2009,(14):2622-2624
目的:研究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对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nlom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的影响,了解MPTP致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方法:将神经毒素MPTP注入C57BL/6小鼠腹腔内,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观察注药后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各时间点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与激活情况,以及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MPTP组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数量随注射天数增加而持续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高,GFAP及TNF-α在模型组黑质内有中强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TP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增生,启动脑内炎症反应而介导DA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165.
《生物磁学》2009,(18):I0002-I0003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夏宇蕾在翟琦巍研究员指导下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本身具有抗菌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以被白细胞介素1β等显著增强。该研究结果近日在胶质细胞的专业杂志《胶质细胞》(Glia)上在线发表。  相似文献   
166.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脑内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以及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马桑内酯(Coriaria lactone,CL)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strocytic conditioned medium,ACM)注射入正常SD大鼠侧脑室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皮质及海马中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变化;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观察脑组织匀浆及脑脊液内孕酮含量的变化。结果ACM组大鼠在注射ACM后30min出现癫痫行为,2h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CM作用后2h,PR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4h达最低(P<0.05),12h恢复正常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显示ACM组大鼠在侧脑室注射ACM后2h,脑脊液中孕酮含量明显升高;而海马组织和大脑皮质中孕酮含量则在注药后4h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上实验结果提示马桑内酯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通过降低大鼠脑内孕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参与癫痫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67.
刘静  朱兴族 《生命科学》2006,18(5):473-476
最近的观点认为脑缺血与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disease,AD)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脑缺血可能与AD的发病机制有关,而严重记忆下降以及潜在AD患者发生脑缺血的机率增加。阿朴脂蛋白E(ApoE)的等位基因是AD的风险因素,同时也是与脑缺血和出血愈后有关的风险因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AD神经病理学和缺血损伤的发展均存在胶质细胞的活化和炎性介质的上调。已证实,抗炎药物对于AD和缺血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8.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又称为NG2细胞,是脑内广泛存在的一类大胶质细胞。OPC最初主要从室管膜区产生并经过发育期的长距离迁移而到达大脑的各个区域。这一迁移过程不仅对神经元正常髓鞘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大脑损伤后髓鞘的再修复也极为关键。因此,研究各种信号分子对OPC在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探求它们如何对OPC在体内完成长距离的迁移和精确的定位而发挥作用,从而找到一定的规律,对全面认识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如何在整个神经网络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脱髓鞘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9.
单基因病是一种天然存在的致病基因突变模型,对这些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MLC)是儿童较常见的遗传性白质脑病之一,其致病基因为MLC1。新近研究表明,MLC1蛋白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end foot)表达,对其功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分子水平上探讨MLC1基因突变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影响可以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结果将为了解本病及类似疾病的共同发生机制、新的治疗靶点及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0.
多发性硬化(MS)是中青年非外伤性致残的最常见原因,但是MS的发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明了。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诊断、监测MS的重要手段。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公认的研究人类MS的动物模型,MRI为EAE模型的评估提供直接、客观的影像学依据。理想的EAE大鼠模型不仅有助于开展对MS的防治、发病机理、相关药物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而且为MRI提供合适的研究平台,对MS早期诊断、病情的监测和评价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