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8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34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同期行冻结肩松解术对肩袖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到2018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肩袖损伤患者70例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4)。对照组采用传统小切口肩袖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同期行冻结肩松解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减轻时间、治疗前后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tant-Muley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疼痛减轻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ASES、Contant-Muley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SES及Contant-Mule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同期行冻结肩松解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小切口肩袖修复术治疗,其可显著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丙泊酚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效果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90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对照组使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不同时间血清CRP、PCT、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简易智能量表(MMSE)、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血清CRP、PC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术中,两组血清CRP、PC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术中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无显著差异;术中,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术中HR、MAP、SBP及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均较术中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术后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MMSE、VAS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MMSE、VAS评分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MMSE评分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35%、11.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可降低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术中血清CRP、PCT水平,稳定血流动力学,并发挥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经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90例,根据乱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系统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相关量表评分、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以及血清BDNF、PDGF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1%(41/45),高于对照组的64.44%(29/4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血清BDNF、PDGF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均扩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下肢痉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可有效改善血清BDNF、PDGF水平。  相似文献   
64.
为探讨人体进行最大等速离心运动(ECC)诱发血液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与肌肉损伤(EIMD)的关系,本研究筛选出150名"缺乏运动"的健康大学生为受试者,进行血样采集,进行前测包括血清肌酸激酶(CK)、最大等长肌力(MVC)、肘关节活动角度(ROM)、上臂围(CIR)、肌肉感受(VAS)。受试者进行5组×12次最大等速离心运动,运动后恢复期,将全部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值进行排序:血清肌酸激酶值最高和最低20%样本,高肌酸激酶水平组(HCK组)和低肌酸激酶水平组(low LCK组),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以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全部受试者、高肌酸激酶水平组、低肌酸激酶水平组在最大等速离心运动后各评估指标均显著高于比前测结果,p<0.05。全部受试者、高肌酸激酶水平组受试者在最大等速离心运动后各指标变化皆明显大于低肌酸激酶水平组受试者,p<0.05。受试者血清肌酸激酶峰值与最大等长肌力、肘关节活动角度、上臂围、肌肉感受最大变化值有相关,p<0.05。本研究认为肌肉损伤程度与肌酸激酶水平具有显著相关,尤其高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者肌酸激酶水平较大程度反映肌肉损伤程度趋势。本研究表明,肘关节活动角度、上臂围具有预测肌酸激酶峰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65.
血栓通注射液(冻干)(XST)是一种从三七中提取的中草药标准化产品,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本研究评估了XST在不同大鼠脑缺血模型中的急性和延长保护作用,并探讨了其对过氧化物酶(Prx) 6-toll样受体(TLR) 4信号通路的影响。用XST处理抑制过氧化物酶(Prx) 6-toll样受体(TLR) 4的蛋白质表达和p38的磷酸化水平,并且上调STAT3的磷酸化水平。XST治疗3 d可显著降低暂时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诱导的梗死体积和肿胀百分比,并调节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IL-23p1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永久MCAO大鼠中,XST可以减少梗死体积和肿胀百分比。XST治疗还可以增加大鼠的体重并改善一批功能结果。XST可以保护暂时性和永久性MCAO大鼠的缺血性损伤可能与Prx6-TLR4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66.
大量研究证实补充蛋白质或抗氧化剂均可有效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然而,蛋白质和抗氧化剂联用的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安静组(CG)、运动组(EG)、蛋白组(PG)和蛋白+抗氧化剂组(PAG),每组15只。PG组大鼠按照0.5 g/kg的剂量灌胃乳清蛋白溶液,PAG组大鼠按照0.5 g/kg的剂量灌胃乳清蛋白和抗氧化剂(富含花青素的浆果提取物)溶液。CG和EG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共灌胃1周。然后,EG、PG和PAG组大鼠进行90 min的离心运动。采用机械缩足阈值来反映各组大鼠离心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程度,研究显示,离心运动48 h后,PG组和PAG组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明显高于EG组,并且PG组和PAG组高于PG组。多项研究均显示,IL-6、IL-1β、MG53和MyoD参与肌肉的损伤及修复过程。本研究检测了上述因子的变化情况,发现大鼠在离心运动48 h后,后胫骨前肌组织中IL-6、IL-1β、MG53和MyoD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蛋白+抗氧化剂可显著抑制上述指标的升高。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离心运动48 h后,运动组大鼠的肌纤维受损程度达39.43%,显著高于蛋白组(23.54%)和蛋白+抗氧化剂组(8.42%)。此外,蛋白和抗氧化剂可显著抑制离心运动诱导的血清肌酸激酶的升高,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本研究证实蛋白联合抗氧化剂可有效减少离心运动引起的肌肉损伤、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并降低肌肉酸痛程度。  相似文献   
67.
2肾上腺素能受体(Beta-2 adrenergic recepto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与生物体的生长、内分泌和代谢等生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从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转录组文库中筛选得到缢蛏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片段序列。通过PCR和RACE技术获得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cADRB2,其长度为1 497 bp,包括148 bp的5'UTR、191 bp的3'UTR以及1 15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85个氨基酸。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cADRB2 m RNA在血淋巴、外套膜、斧足、鳃、肝胰腺、性腺和水管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外套膜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斧足,在水管和性腺中的表达量较低,而在血淋巴、肝胰腺和鳃中的表达量最低。设计组织损伤实验,损伤缢蛏的进水管,在处理后第8小时、第24小时、第36小时、第48小时、第60小时和第72小时分别取样。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其在8 h和24 h时表达量较高,在36 h时表达量显著下调,在48 h时表达量有所上升,在60 h、72 h又有所下调。研究结果表明,缢蛏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可能参与了损伤修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6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过度磷酸化tau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是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线粒体损伤在A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AD的早期病理事件,而其又与tau蛋白密切相关。文中总结了AD中病理性tau蛋白对线粒体动力学、形态、自噬、功能等方面造成的损伤,并展望了从保护线粒体损伤角度研发防治AD药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9.
王佳一  邹伟  刘晶 《生物工程学报》2020,36(10):1970-1978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确诊患者超过3 500万例,累计死亡患者超过50万例,对于突发疫情,临床尚缺乏有效特异性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可降低重症患者体内由冠状病毒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改善患者肺部纤维化,促进损伤肺组织修复,有望降低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目前已开展多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试验,初步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在新冠肺炎方面的安全及有效性。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取得进展的同期,还应看到该疗法独有特点及疫情严峻形势对临床试验开和及评价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包括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干细胞质量管理以及治疗中的伦理考量。只有对其加以重视,才能保证在严峻疫情下安全有效地开展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及与脑组织水含量变化的趋势。方法:选取5只成年SD雄性大鼠(n=5),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 h后拔出线栓。利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实时监测大鼠在缺血前及缺血5 min、30 min、1 h、2 h、再灌注5 min、30 min、1 h、2 h、4 h、6 h及24 h的血流灌注量,记录在ROI(感兴趣区)测量的数值。再选取1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Control组、缺血2 h、再灌注30 min、4 h及24 h组(n=3)。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按上述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取新鲜脑组织用干湿重法测定其左、右半球的水含量。结果:栓塞时缺血侧血流量逐渐下降,缺血2 h下降最低(P<0.05);再灌注早期血流量恢复较大(P<0.05),30 min时显著下降(P<0.05),4 h明显上升(P<0.05),24 h再次上升(P<0.05)但低于缺血前血流量(P>0.05)。脑组织水含量测量,缺血2 h组和再灌注30 min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再灌4 h组和再灌24 h组明显增高(P<0.05),且再灌24 h组明显高于再灌4 h组(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和脑组织中水含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且脑组织中水含量与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