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25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55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测量12只中国狍(Capreolus capreolus bedfordi)瘤胃壁粘膜标本,作者测定了12只狍胃壁粘膜的表面扩张系数(SEF)。结果表明,中国狍胃壁粘膜的表面扩张系数与德国和波兰狍基本一致,说明中国狍的营养状况和生境的食物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72.
用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了上海地区202例汉族胃癌病人及202例正常对照组的运铁聋白(Tf)和α_1-抗胰蛋白酶(α_1-AT)亚型的分布,发现胃癌组Tfc_1c_1纯合子频率(0.3713)和Tfc_1基因频率(0.5718)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5149和0.6782),均为p<0.01,胃癌组Tfc_2c_2纯合子频率(0.2228)和Tfc_2基因频率(0.4019)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1436,p<0.05和0.2970,p<0.01),胃癌组和对照组的α_1-抗胰蛋白酶亚型分布无显著差异。用薄层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结合免疫固定分析了上海地区200例汉族胃癌病人和200例正常对照组的组特异性成分(Gc)亚型分布,发现胃癌组Go1F表型频率(0.22)和Gc1F基因频率(0.437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4和0.3600,均为p<0.05)。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胃底腺息肉与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等特点。方法:回顾性搜集胃镜检出的经病理证实的胃底腺息肉和胃增生性息肉393例纳入分析,按年龄、性别、发生部位、大小、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状态、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93例增生性息肉与胃底腺息肉中,男178例,女215例,男女比例为1:1.2,年龄28~89岁。随着年龄的增高,胃息肉发生率越高,但各年龄段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的增生性息肉与胃底腺性息肉大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胃息肉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息肉H.pylori感染率较胃底腺性息肉高(P<0.05),而胃底腺息肉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较胃增生性息肉高(P<0.05)。结论:增生性息肉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胃底腺息肉与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有关。对胃底腺息肉与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特点的分析有助于胃镜检查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复合体(Dorsal vagal complex,DVC)内orexin-A对顺铂所致胃功能紊乱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随机选取30只大鼠并将其分为3组(n=10):对照组(NS组);24 h顺铂治疗组;48 h顺铂治疗组。24 h顺铂治疗组和48 h顺铂治疗组大鼠分别在腹腔注射顺铂后24 h和48 h处死大鼠,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采用定量实时PCR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orexin-A mRNA的表达,ELISA测量大鼠脑脊液中P物质水平;DVC内微量注射orexin-A和ghrelin受体拮抗剂后,检测大鼠食物和高岭土的摄入量。结果:顺铂可显著减少大鼠下丘脑orexin-A mRNA表达,增加其脑脊液内P物质的浓度。外源性orexin-A可改善顺铂引起的厌食症和异食癖。orexin-A以上的效应可被DVC内预先注射ghrelin受体拮抗剂部分逆转。结论:orexin-A可能通过ghrelin神经肽系统改善顺铂在化疗过程中诱导的胃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75.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联合胃背侧系膜近胃端完整系膜切除术对进展期胃癌(AG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腹腔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AG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和实验组(n=53),分别施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联合胃背侧系膜近胃端完整系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近切缘距离)、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肛门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1 d、3 d、7 d肠黏膜屏障功能[尿乳果糖/甘露醇(L/M)、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气腹后、关腹前腹腔微转移指标[多巴胺脱羧酶(DDC)、癌胚抗原(CEA)],并于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口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术后1 d、3 d、7 d两组血清DAO水平、尿L/M比较无差异(P>0.05);关腹前实验组腹腔冲洗液DDC、CE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失访2例,实验组复发率3.92%(2/51)低于对照组20.00%(10/50)(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联合胃背侧系膜近胃端完整系膜切除术治疗AGC,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恢复胃肠功能,减少腹腔微转移及术后复发,且未增加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炎性因子、T细胞亚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TEAS,比较两组患者炎性因子、T细胞亚群、认知功能及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 d、术后5 d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5 d CD3+、CD4+/CD8+、CD4+高于对照组,CD8+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术后7 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5 d、术后7 d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d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EAS联合全身麻醉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可降低炎性反应,减轻免疫抑制,同时还可降低对机体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女性受试者在不同坐姿久坐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变化,探讨不同姿势的久坐对竖脊肌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32名女性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在4种不同的座椅(座椅A、B、C、D)上久坐2 h。记录受试者腰部竖脊肌在久坐前后2次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测试中的sEMG信号,观察测试过程中的前3 s时频指标及全程频域指标的变化。结果:3 s的时频指标平均肌电振幅(AEMG)、平均功率谱频率(MPF)在不同坐姿久坐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其中AEMG在座椅B组中明显大于座椅A组;全程信号的频域指标MPF在久坐后显著减小,但在不同坐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女性受试者在4种不同坐姿2 h久坐前后腰部竖脊肌的最大活动水平无明显改变;最大持续收缩能力在久坐后下降,但在不同坐姿间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8.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作为一种生物电化学装置,在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废水处理方面的巨大潜力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MFC面临输出功率低、欧姆内阻高以及启动时间长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MFC中阳极是微生物附着的载体,对电子的产生及传递起着关键作用,开发优质的生物电极已发展成为改善MFC性能的有效途径。共轭聚合物具有成本低、电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利用共轭聚合物修饰生物电极结构,可以实现大比表面积、缩短电荷转移路径,从而实现高效生物电化学性能。同时,纳米级共轭聚合物包覆细菌,可以使细菌产生的电子有效地传递到电极。文中综述了最近报道的共轭聚合物在MFC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共轭聚合物修饰的MFC阳极,系统分析了共轭聚合物的优点及局限性,以及这些高效复合生物电极如何解决MFC应用中存在的低输出功率、高欧姆内阻及长启动时间等问题。  相似文献   
79.
产电微生物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电解池和电合成等微生物电化学技术(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technologies,METs)的研究基础。产电微生物与电极界面间的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效率低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弱限制了METs在有机物降解、电能生产、海水淡化、生物修复和生物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因此,强化产电微生物与电极界面间的相互作用是过去几年的主要研究热点。针对近年的研究,本文系统概述了通过改造产电微生物来增强微生物-电极间相互作用的各种策略,重点分析了这些策略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展望了强化产电微生物-电极界面作用在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利用方面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0.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根据2019年6—12月我国鱿钓生产船在东太平洋公海采集的62尾茎柔鱼样本,对其胃含物残留的4131个耳石和75个角质颚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茎柔鱼主要摄食鱼类10种、头足类4种。从摄食饵料的出现频率和数量百分比来看,主要摄食的鱼类饵料为荧串光鱼、朗明灯鱼和墨西哥尾灯鱼,荧串光鱼在不同胴长组的茎柔鱼胃内均有出现,是茎柔鱼最重要的饵料;摄食的头足类主要有茎柔鱼、鸢乌贼和爪乌贼。随着胴长的增大,茎柔鱼摄食的饵料种类不断增加,头足类和灯笼鱼饵料比例增加,且摄食的饵料尺寸增大,摄食营养结构发生改变,摄食营养水平随之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评估不同饵料生物在茎柔鱼食性转变过程中的食物贡献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