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6篇
  免费   591篇
  国内免费   90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340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63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外周插入中心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继发皮肤损害处的菌群组成。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并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2例。其中31例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纳入PICC组;31例患者PICC置管处未发生并发症,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PICC置管处的皮肤微生物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对象皮肤微生物的丰度差异。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对最佳PICC组分类单元集进行变量重要性分析,并且分析皮肤微生物群对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的鉴别价值。结果 共鉴定出15 24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鉴定水平为99.3%。移除罕见OTU后,保留1 958个OTU。分析表明PICC组和对照组之间皮肤微生物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7个菌群变化最显著。Staphylococcus aureus在PICC组中的丰度显著增加,而代表严格厌氧菌的Burkholderia sp....  相似文献   
62.
应用胶银技术,对软组织肿瘤特别是纤维源性肿瘤核仁组成区蛋白进行了定量研究。在软组织一些恶性肿瘤中,以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最高,并以此排列了它们的恶性度顺序。在纤维源性肿瘤中,纤维瘤、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纤维肉瘤及其亚类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有显著与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其中随访的34例纤维肉瘤患者,具有高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5)与低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5)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20%和53%(P<0.05)。因此,作者认为核仁组成区蛋白定量在判定软组织肿瘤的恶性度、鉴别其良恶性及预测患者预后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本文引用Harper(1977)的构件结构理论,从构件结构单位、无性系分株和无性系三个层次,对四川南充市郊慈竹无性系种群的能值特点及其影响能值的计测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慈竹无性系种群中,各构件单位的去灰分热值(AFCV)分别为:根15349.42J/g、根茎16372.92J/g、秆17106.06J/g、枝18111.99J/g和叶19451.90J/g;慈竹无性系分株的AFCV(J/g)随龄级增大而递增;慈竹无性系水平上的AFCV为:Ⅰ龄占16.47%、Ⅱ龄占25.76%、Ⅲ龄占36.32%、Ⅳ龄为13.08%及Ⅴ龄为8.37%。用恒容燃烧法测定热值时,其能值变化与氧分压密切相关。用经验公式计算的能值较作图法高;用AFCV表示能值较总干重热值(GCV)准确。  相似文献   
64.
双歧杆菌对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双歧杆菌是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之一。我们研究了注射双歧杆菌对小鼠单核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注射婴儿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含量增加、吞噬试验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明显提高,表明双歧杆菌能增加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功能,以婴儿双歧杆菌为启动剂可从DBA/2小鼠体内诱生肿瘤坏死因子,提示双歧杆菌可调节单核吞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因此双歧杆菌能激活单核吞噬细胞,促进机体的免疫学反应。推测定居于肠道的双歧杆菌可能是通过移位到体内器官、释放免疫活性成分被肠道中Peryer氏淋巴结群内的巨噬细胞吞噬,从而作用于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这一推测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5.
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与炎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所有细胞因子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炎症反应,其中以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与炎症关系最为密切。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具有广泛的调节和效应,在诱导炎症反应中,具有多效、高效、协同、相互诱生和激发其它炎性介质级联反应的特征。对疾病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6.
肿瘤耐药是影响疾病进程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 chemokine ligand8,CXCL8)又称为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是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成员。CXCL8在多种肿瘤患者的循环和组织中表达升高,与药物疗效和预后有相关性。CXCL8主要通过招募细胞浸润、诱导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获得干性特征,还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等多途径降低药物的应答效力。本文概述了CXCL8在肿瘤耐药形成中的作用,为建立疗效监测指标、制订联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7.
螯合体1(SQSTM1/p62)是一种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在清除待降解蛋白、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p62蛋白具有多个功能结构域,介导与多种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进而精确调节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将p62蛋白与氧化防御系统、炎症反应和营养感知等重要生命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表明p62的突变或者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等。本文综述了p62蛋白的结构特征、分子功能,并系统介绍其在蛋白质稳态和信号通路调控中的多种功能,总结了p62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以期为p62蛋白的功能与相关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碳酸酐酶IX (carbonic anhydrase IX, CAIX)是一种在乏氧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过表达的跨膜蛋白,具有调节肿瘤细胞内外酸碱度的功能,与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息息相关。因此,CAIX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肿瘤成像和治疗靶点。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CAIX的肿瘤成像、治疗和诊疗一体化的研究进展,并对CAIX作为抗肿瘤靶点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9.
【背景】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肠道菌群资源最丰富且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昆虫肠道微生物具有产生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是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目的】研究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成虫肠道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BPA7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该菌株的发酵粗提物,采用牛津杯法进行抗菌活性追踪,确定抗菌活性部位,通过ESI-MS、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MTS法测定抗肿瘤活性。【结果】从Streptomyces sp. BPA71的固体发酵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4个已知化合物,通过对比核磁数据确定为糠酸甲酯(1)、吡咯甲酰胺A (2)、吡咯甲酰胺B (3)和吲哚-3-乙酸甲酯(4)。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此外,化合物2对宫颈癌细胞HeLa、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SMMC-7721、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结肠癌细胞SW480这5株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活性。【结论】喙尾琵琶甲肠道来源Streptomyces sp. BPA71可产生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喙尾琵琶甲肠道链霉菌的活性天然产物奠定了基础,同时丰富了人们对喙尾琵琶甲肠道微生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70.
白细胞介素27 (interleukin 27, IL-27)是一种多效性的细胞因子,能参与调节机体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以往研究显示它能介导体内多种炎症反应,随着动物模型和技术手段的发展,多项研究表明它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免疫相关疾病密切相关,并被认为是治疗病毒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肥胖的一个重要候选因子。因此本文就IL-27在艾滋病、类风湿关节炎、肿瘤及肥胖中的作用展开综述,旨在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