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研究治疗肾功能紊乱植物的细胞培养时, 建立了一个Eritrichium sericeum的E-4愈伤组织株系, 发现此株系可产生大量的咖啡酸代谢物、(–)-rabdosiin (1.8%干重)和迷迭香酸(4.6%干重), 通过诱导(–)-rabdosiin的含量提高至4.1% (干重)。将E-4愈伤组织喂服Masugi肾炎大鼠, 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未喂服E-4愈伤组织的Masugi肾炎大鼠)相比, 处理组(喂服E-4愈伤组织)中的大鼠出现如下症状: 尿多、排泄物中肌氨酸酐降低、尿蛋白水平降低; 当对照组中所有大鼠都出现疼痛症状时, 处理组中仍有约/4的大鼠表现出健康状况良好。以上结果表明, E-4株系具有缓解肾炎症状的潜在功能。此外, 利用富含多酚的rolC转基因的细胞株系, 研究了愈伤组织中咖啡酸代谢物的诱导合成机制。结果发现,在rloC转基因的E. sericeum愈伤组织中,咖啡酸代谢物的高产与迷迭香酸生物合成中的关键基因CYP98A3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低剂量雷帕霉素(RPM)治疗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和病理改变,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肾小球肾炎,肾活检证实为中到重度系膜增生(伴有或不伴有Iga沉积);尿蛋白小于800mg.d-1;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尿蛋白大于800mg.d-1;急性肾小管坏死存在;患高脂血症,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观察时间:6个月,停药后继续随访6个月.试验终点:尿蛋白大于3.5 g.d-1;顽固高脂血症药物无法控制;血清肌酐迅速增高;其他严重副反应.给药方法:低剂量RPM(宜欣可口服溶液)口服,3d诱导后根据目标全血谷浓度3-5ng.ml-1调整用药剂量.按计划记录临床和实验室情况.根据临床表现、蛋白尿和/或血尿情况判断疗效,以缓解、改善和无效计,在第6月结束时进行重复肾活检,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肾小球评分,判断病理疗效.结果:共入选11例中到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BPM全血谷浓度目标值在3-5 ng.ml-1时药物剂量平均为1.5±0.6mg.d-1;4例达到临床缓解(36.4%),4例改善(36.4%),3例无效(27.3%),总有效率72.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有效的8例病理结果显示,肾小球内细胞数明显下降,基质增生减轻,毛细血管襻管腔面积增加,肾小球评分具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包括1例恶心、纳差,1例白细胞下降,以及1例轻度转氨酶升高、2例轻度血脂升高,均在允许靶浓度范围内调整用药后控制,无需针对性治疗和停药,未影响试验.结论:低剂量RPM口服治疗中到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疗效可靠,副反应轻,安全性较好.但仍需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A1(IgA1)与紫癜性肾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5月收治的5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29例普通过敏性紫癜患儿,28例紫癜性肾炎,同期选择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患儿血清IL-21,TGF-β1,TNF-α,IgA1,免疫球蛋白A(IgA),补体C3及C4水平。结果:过敏性紫癜肾炎组IL-21,TGF-β1,TNF-α,IgA1及IgA高于普通过敏性紫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过敏性紫癜组IL-21,TGF-β1,TNF-α,IgA1及IgA高于对照组(P0.05);过敏性紫癜组IL-21,TGF-β1,TNF-α,IgA1及IgA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儿补体C3及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1,TGF-β1,TNF-α及IgA1均参与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4.
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在紫癜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在紫癜肾炎病理机制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23例紫癜肾炎患肾组织中的PAI-1。结果证实,在正常肾组织内和紫癜肾炎肾组织蚋均可检测到PAI-1表达,PAI-1mRNA原位杂交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紫癜肾炎肾小球内有紫兰色阳性信号,且强度与肾小球内细胞的增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5.
摘要 目的:探讨肾小球肾炎血清中尿素氮(BUN)、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大华医院和我院接诊的75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为本研究对象,设为试验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5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BUN、RBP水平变化情况,及其诊断价值。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BUN、RBP水平(15.52±1.51 mmol/L、97.87±21.28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5.07±0.97 mmol/L、42.17±10.25 mg/L),差异显著(P<0.05);重度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BUN、RBP水平(19.01±1.20 mmol/L、118.83±21.24 mg/L)均显著高于轻度(11.56±1.07 mmol/L、71.24±19.87 mg/L)、中度肾小球肾炎患者(14.89±1.12 mmol/L、95.75±22.13 mg/L),差异显著(P<0.05);中度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 BUN、RBP水平(14.89±1.12 mmol/L、95.75±22.13 mg/L)均显著高于轻度肾小球肾炎患者(11.56±1.07 mmol/L、71.24±19.87 mg/L),差异显著(P<0.05);BUN诊断肾小球肾炎的AUC为0.866,95%CI为0.807~0.926,截断值为8.45 mmol/L;RBP诊断肾小球肾炎的AUC为0.957,95%CI为0.927~0.987,截断值为57.29 mg/L;联合检测诊断肾小球肾炎的AUC为0.991,95%CI为0.980~1.000,单独检测分别和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Z=4.11、2.150,P<0.05);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41%、94.15%。结论:在肾小球肾炎患者中血清BUN、RBP的表达和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可作为诊断肾小球肾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6.
摘要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与小儿紫癜性肾炎及其并发肾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108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分析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与肾功能指标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MCP-1联合sVCAM-1判断肾损伤的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均与24 h Upro、Cys-C、SCr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在10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中,发生肾损伤34例;肾损伤组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肾损伤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MCP-1联合sVCAM-1判断紫癜性肾炎患儿发生肾损伤的AUC为0.862,明显大于单一指标MCP-1的0.660和sVCAM-1的0.663(P<0.05)。结论: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升高,与肾脏受累程度有关,联合判断肾损伤的效能较好,为监测病情演变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APN)、过敏性紫癜(AP)和正常对照组血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含量变化,以及AP中VCAM-1、VEGF和β2-MG之间的相关性,以证实VCAM-1和VEGF参与了AP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APN组22例,AP组28例及健康儿童30名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中VCAM-1和VEGF的含量。生化分析仪检测5-组儿童的血132-MG。比较APN组、A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VCAM-1、VEGF和β2-MG的差异,及三者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浆VCAM-l含量、VEGF含量和血中β2-MG含量均APN组〉AP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PN和AP组中,血浆VCAM-1、VEGF和血β2-MG散点图呈线性趋势,均呈正相关。三者间相关性分析均r〉0(P〈0.01)。结论:儿童AP血浆VCAM-1、VEGF和血β2-MG含量升高,APN均比AP更高,且三者间均呈正相关。示三者均参与了AP的部分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APN)、过敏性紫癜(AP)和正常对照组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肾损害指标的含量变化,以及APN中VEGF和肾损害指标的相关性,以证实VEGF参与了AP的部分发病机理。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APN组22例,AP组28例及健康儿童30名为正常对照组的血VEGF的含量。生化分析仪检测三组患儿的血清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和双缩脲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比较APN组、A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VEGF和肾损害指标的差异,及APN组、AP组分别与肾损害指标血Cr、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浆VEGF含量APN组AP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N组患儿血β2-MG、Cr和24小时尿蛋白量较AP组患儿显著增高(P0.01);AP组患儿血清β2-MG、Cr较对照组患儿显著增高,24小时尿蛋白量无明显差异;APN组患儿血浆VEGF的含量与血β2-MG、血Cr、24小时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0,P0.01)。结论:儿童AP血浆VEGF含量,APN比无肾损害的AP更高,说明了血浆VEGF水平增高与肾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VEGF参与了AP和APN血管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与肾损害指标反映其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并肾小球肾炎临床疗效及对Scr(血清肌酐)、GFR(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6例高血压合并肾小球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各63例。A组给予低剂量(80mg/d)缬沙坦,B组给予高剂量(160 mg/d)缬沙坦。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BP,Scr,GFR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B两组S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A组Scr呈升高趋势(P0.05),B组Scr呈轻微下降趋势(P0.05);A组、B组GFR变化不明显(P0.05)。A组不良反应率为4.76%,B组为9.52%,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肾小球肾炎患者给予高剂量缬沙坦,降压效果及耐受性好,毒副作用低,患者血清肌酐及肾小球虑过率水平无明显变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0.
郭会 《蛇志》2006,18(3):224-224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球疾病。主要为链球菌或其他细菌、病毒、原虫感染后出现免疫反应造成损伤所致。临床上患者症状虽不尽相同,但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为其主要表现,属中医水肿或血尿范畴。中医论其病因有风邪外袭,水湿浸渍,湿热壅滞,毒邪内侵等。但都存在着邪气入内,下趋膀胱,壅滞化热,灼伤血络,影响气化,水饮停滞,正气受伤的共同发病机制。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近几年来笔者自拟急肾2号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47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