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目的:观察细柱五加茎中6个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抑制作用.方法:从细柱五加茎中提取得到16-α-羟-19-贝壳杉烷酸、16αH,17 - isovaleryloxy - ent - kauran - 19 - oic acid、贝壳杉烷酸苷A、紫丁香苷、松柏苷、刺五加苷D等6个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其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生长抑制.结果:发现化合物16-α-羟-19 -贝壳杉烷酸、16αH,17 - isovaleryloxy - ent - kauran - 19 - oic acid、贝壳杉烷酸苷A、紫丁香苷、松柏苷对人肺癌A549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刺五加苷D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与其浓度成负相关,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不断降低.结论:6个化合物呈现不同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为细柱五加茎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2.
原癌基因Ets-1,与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血管生成及预后密切相关.通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Ets-1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ts-1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7%(65/97),显著高于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0%(0/30)(P<0.001).Ets-1阳性率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P<0.05),而与性别、年龄、吸烟、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RT-PCR结果显示Ets-1 mR-NA在20例癌组中和癌旁组中的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0.5570±0.0593和0.2965±0.0869(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ts-1阳性组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模型显示Ets-1不是NSCLC患者的独立影像因素(P>0.05).结果表明,Ets-1的表达在NSCLC的浸润和转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NSCLC患者生存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p16和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研究它们对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与临床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NSCLC术后标本160例及正常肺组织20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p16和Ki67的表达。结果在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p16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8%、82.5%和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p16及Ki67的表达是影响NSCLC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p16阳性组与阴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5.3%和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组与阴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5%和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和Ki67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p16和Ki67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p16和Ki67的表达水平与NSCLC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NSCLC术后标本160例和20例正常肺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和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和正常肺组织中VM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在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VM和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36.9%、51.3%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有VM的NSCLC的VEGF表达高于无VM者(P<0.05),且VM与NSCLC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等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PTNM分期、VM、VEGF的表达是影响NSCLC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VM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7%和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4%和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具有VM的NSCLC组织分化低,患者临床预后差;VEGF的表达水平和VM与NSCLC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王志鸿  李鲁  周乃康  邵壮  解华杰  杨帆 《生物磁学》2011,(Z1):4672-467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A)联合吉非替尼(Gefitinib)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晚期NSCLC(III、IV期)患者用RFA联合Gefitinib治疗,与23例单独使用RFA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之间有效率、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根据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价,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65.4%,高于单纯RFA治疗组的34.8%,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接受RFA和Gefitinib联合治疗组中有71.3%的病人生活质量良好,而接受单纯RFA治疗组中只有47%的患者生活质量良好,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疼痛、发热、腹泻等,只需对症处理。结论:RFA联合Gefitinib综合治疗NSCLC方案优于单纯采用RFA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6.
张维维  唐敏  费玲 《生物磁学》2011,(Z1):4796-4800
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进行系统化疗。研究表明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标准一线系统化疗联合贝伐单抗能一定程度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另有一些研究对多靶点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西地尼布,凡德他尼等)联合标准化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策略。本文主要对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回顾。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 患者男,72岁,红皮病1年2个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双下肢出现结节、溃烂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尿素酶试验、PCR扩增测序比对明确诊断,同时做胸部及脑部CT.结果 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酵母细胞.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区测序比对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胸部CT显示左下肺后基底段空洞性病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由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引起的 播散性隐球菌病.给予患者静滴氟康唑400 mg/d治疗2周,之后改口服300 mg/d治疗,3个月后结节性皮损全部消退,胸片显示左肺陈旧性病变,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治疗15个月后,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仍阳性(++).结论 对该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确定菌种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8.
PTEN 和MDM2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PTEN和MDM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20例正常肺组织中PTEN和MDM2蛋白的表达。结果:56例肺癌组织中PTEN表达率为48.21%(27/56),20例正常肺组织中PTEN表达率为95%(19/20),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56例肺癌组织中MDM2表达率为53.57%(30/56),20例正常肺组织MDM2表达率为10%(2/20),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MDM2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NSCLC中,PTEN和MDM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PTEN和MDM2的异常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水飞蓟宾诱导肺腺癌Anip973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诱导肺腺癌Anip973细胞系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形态学检测以及流式细胞仪(FCM)技术检测、DNALadder分析、凋亡分子PARP的表达检测细胞凋亡,同时进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活性分析。结果:(1)水飞蓟宾对人肺腺癌Anip973细胞系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2)水飞蓟宾作用Anip973细胞48h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数目减少,胞体变小、变圆,到高浓度时出现较多的死亡细胞;(3)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随着水飞蓟宾作用浓度的增加,Anip973细胞中出现增多的凋亡细胞,凋亡细胞表现出典型的超微结构特征;(4)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结果发现,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Anip973细胞的G1期细胞比例增多,S期细胞明显减少,G2期细胞略有减少,并出现明显的凋亡峰。(5)水飞蓟宾作用后的Anip973细胞出现明显的DNALadder和PARP降解增加等凋亡特征;(6)水飞蓟宾作用后,Anip973细胞中的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增加、caspase-3和caspase-9酶活性增加,而Bcl-2表达降低。结论:水飞蓟宾在体外有抑制人肺腺癌细胞Anip973的增殖作用,并通过激活线粒体依赖的caspase凋亡通路,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与吉非替尼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采用吉非替尼联合顺铂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存活时间。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无完全缓解患(CR)病例,部分缓解(PR)16例,有效率(RR)40.0%;对照组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8例,有效率(RR)20.0%。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50.0%(20/40),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45.0%(18/40),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中有2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23例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腹泻、转氨酶升高、皮肤水泡等。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各个单项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有能取得更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但不会提高1年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