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动脉导管开放是胎儿时期的重要交通,其及时闭合对出生后生理功能同等重要,否则将导致动脉导管未闭,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甚至生命,其发生率在超低体重儿中高达60%.目前研究认为出生前后这两个生理过程主要与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浓度有关,因此参与PGE2合成与代谢的酶,如环氧酶(COXs)、PGE2合酶(PGESs)和前列腺素15-羟基脱氢酶(PGDH),以及四种PGE2受体及该途径相关的药物在动脉导管的结构和功能中的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2.
邹自强  方芳  闾四平  潘波  陈杰  易剑  付庆 《生物磁学》2009,(13):2546-2548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部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3例膝部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患者,其中肢体严重缺血患者(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皮温下降,皮肤花斑或者苍白)13例,部分缺血患者(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但有毛细血管充盈征)10例。腘动脉修复方法:端端吻合术4例,修补术5例,切开取栓术3例,对侧大隐静脉移植修复术10例。修复顺序:先修复血管再固定骨折8例,先固定骨折再修复血管14例,处理骨折前先建立临时性动脉内分流10例。结果:肢体存活19例,截肢4例。截肢者均为严重缺血患者,其中1例患者因严重骨折和广泛软组织损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行I期截肢,3例患者因术后反复感染(1例合并肾功能不全)行Ⅱ期截肢。严重缺血的患者只有3/13例完全恢复,而部分缺血的患者有6/10例完全恢复。血管再通时间≥8h的患者只有4/13例完全恢复,而血管再通时间〈8h的患者有5/9完全恢复。结论:膝部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时,肢体缺血程度和缺血时间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术后感染仍是造成截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3.
杨倩  王四旺  谢艳华 《生物磁学》2009,(20):3861-3863
目的:观察双丹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梗死体积、自由基变化的影响,探讨双丹胶囊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大鼠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给药干预,在给药后观察行为学、脑梗死率、脑指数、脑含水量、SOD、MAD等指标。结果:双丹胶囊可改善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动物的脑梗死率、脑指数、脑含水量、提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并成剂量依赖。结论:双丹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部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3例膝部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患者,其中肢体严重缺血患者(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皮温下降,皮肤花斑或者苍白)13例,部分缺血患者(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但有毛细血管充盈征)10例.胭动脉修复方法:端端吻合术4例,修补术5例,切开取栓术3例,对侧大隐静脉移植修复术10例.修复顺序:先修复血管再固定骨折8例,先固定骨折再修复血管14例,处理骨折前先建立临时性动脉内分流10例.结果:肢体存活19例,截肢4例.截肢者均为严重缺血患者,其中1例患者因严重骨折和广泛软组织损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行Ⅰ期截肢,3例患者因术后反复感染(1例合并肾功能不全)行Ⅱ期截肢.严重缺血的患者只有3/13例完全恢复,而部分缺血的患者有6/10例完全恢复.血管再通时间≥8h的患者只有4/13例完全恢复,而血管再通时间<8h的患者有5/9完全恢复.结论:膝部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时,肢体缺血程度和缺血时间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术后感染仍是造成截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03年2月~2006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并入选的1025例脑卒中患者,572患者均行头颅CT/MRI,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狭窄程度的计算遵照NASCET测量标准,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并对惠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的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在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吸烟史方面与非狭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筛查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积极干预,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程会昌  霍军  时菊爱 《四川动物》2006,25(1):125-127
为了研究鹧鸪腺胃和肌胃的动脉分布状况,本实验用血管铸型法对10只鹧鸪胃的动脉分支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结果表明,鹧鸪的腺胃由腺胃背侧动脉和腺胃腹侧动脉供应营养,肌胃由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供应,肌胃背侧动脉是胃右动脉的一末端分支,肌胃腹侧动脉由胃左动脉分出。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分析经肝固有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6例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护肝、降黄、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行经肝固有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腹水消退10例(55.55﹪),腹胀减轻16例(88.99﹪),下肢浮肿减轻6例(33.33﹪),对照组分别为2例(11.11﹪)和6例(33.33﹪),1例(5.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1,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丙氨酸转氨酶(ALT)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也有改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ALB(P=0.002)、PTA(P=0.020)、ALT(P=0.010)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的ALB(P=0.001)、PTA(P=0.093)、ALT(P=0.000)指标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在移植术中移植术后近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肝固有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明显、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可作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可选择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心力衰竭患者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众说纷纭,特别是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改变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尚缺乏直接的试验证据。本文依据心力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的降低幅度,探讨心力衰竭导致呼吸调控异常的机制。方法: 选择5名心力衰竭患者,连续桡动脉逐搏取血,测定PaO2,PaCO2,pHa和SaO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动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比较患者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是否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心力衰竭患者与心功能正常患者动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包括2例外科手术和3例ICU住院监护患者,4男1女,年龄(69±7)岁,身高(169±10)cm,体质量(75±19)kg,左心射血分数(LVEF)=(38±3)%。动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7±2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7±2次心跳,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心力衰竭患者PaO2,PaCO2,[H+]a和SaO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分别是(7.94±2.02)mmHg,(1.18±0.56)mmHg,(0.54±0.17)nmol/L和(0.21±0.07)%,分别是各自均值的(6.1±1.5)%,(3.2±1.5)%,(1.5±0.5)%和(0.2±0.1)%。与心功能正常患者比较,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幅度呈现明显降低趋势,但仅PaO2和[H+]a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连续逐搏动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心力衰竭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也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但其变化幅度较心功能正常患者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旨在观察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18βGA)对微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分离出豚鼠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和肠系膜动脉(mesenteric artery,MA)后,用酶消化法制备单个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的变化。结果显示:(1)1mmol/L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4-AP)和1mmol/L tetraethylammonium(TEA)都可以部分抑制微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外向电流。(2)18βGA电压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微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18βGA主要抑制0~+40mV电压区间的激活电流,其中对+40mV激活电流的抑制作用最强。10、30和100μmol/L18βGA对AICA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40mV)的抑制率分别为(25.3±7.1)%、(43.1±10.4)%和(68.4±3.9)%,对MA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40mV)的抑制率分别为(13.2±...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