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可调负重支具训练联合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3月~2021年6月间收治的9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n=46,接受常规训练、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和研究组(n=47,接受常规训练、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联合下肢可调负重支具训练)。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疼痛情况、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干预1个月后、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依次升高,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依次下降(P<0.05),干预1个月后、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采用下肢可调负重支具训练联合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DHS组和PFN组,每组各32例。DHS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的固定方式,PFN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方式。手术后对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rri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DHS组相比,PFN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Harris评分均较低(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3.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来观察并比较3种不同弹性模量钛合金股骨假体在羊股骨置换模型中von-Mises应力分布的情况。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一健康成年羊的下肢股骨进行全长的CT扫描,扫描层厚为0.5 mm,扫描所得的数据存储为DICOM文件。将得到的DICOM文件导入到CT图像分析软件Mimics 10.0,然后利用Mimics 10.0软件来生成股骨的骨质点云数据,再将生成的骨质点云数据导入到Simpleware分析软件,通过机械加工反求中的复杂曲面造型技术建立起精确的三维实体模型。对三维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确定了髓腔的形状,并根据羊下肢股骨髓腔的形状设计了作者实验用的羊股骨假体模型,然后在ANSYS 12.1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给予加载缓慢行走载荷以及扭转载荷,分析并比较羊股骨以及3种不同弹性模量钛合金股骨假体在股骨置换模型中von-Mises应力分布的情况。结果:在缓慢行走载荷以及扭转载荷条件下,3种不同弹性模量钛合金股骨假体von-Mises应力分布变化趋势一致,假体的柄颈结合部以及假体柄上1/3为应力集中区域。3种不同弹性模量的最大应力集中点均位于柄颈结合部,60 GPa弹性模量的股骨假体植入后假体的最大应力最小(37.8 MPa、29.1 MPa),股骨的最大应力最大(12.6 MPa、24.5 MPa);80 GPa的次之,假体的最大应力(38.4 MPa、33.4 MPa),股骨的最大应力(12.5 MPa、24.5 MPa);110 GPa的股骨假体植入后假体的最大应力最大(38.9 MPa、38.1 MPa),股骨的最大应力最小(12.3 MPa、24.5 MPa)。60 GPa弹性模量的股骨假体植入后的假体最大位移和相对位移均最小(缓慢行走载荷下假体最大位移为0.551 mm、相对位移为0.008 mm,扭转载荷下假体最大位移为0.730 mm、相对位移为0.011 mm)。结论:较低弹性模量的钛合金股骨假体(60 GPa)由于其弹性模量更接近于骨组织的弹性模量,股骨假体与股骨间的"应力遮挡"效应较小,更有利于应力在股骨假体及股骨间的传递,增加了股骨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延长了其临床寿命。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究近端膨胀髓内钉与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及躁动发生率比较。方法:病例来源为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入我院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膨胀钉组30例,采用近端膨胀髓内钉的手术方法,PFNA组30例,采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的手术方法。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X射线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髋关节功能的比较,同时对比躁动发生率。结果:X线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手术后骨折处均复位良好,无并发症及内固定物的脱落及松动,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PFNA组相比,膨胀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显示,与PFNA组相比,膨胀钉组的优良率明显升高,髋关节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膨胀钉组患者躁动率为10.00%低于PFNA组患者躁动率为3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更利于骨折的愈合,且躁动发生率较低,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优于较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5.
目的:建立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与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腰骶段生物力学改变后半骨盆假体力学结构的特点。方法:采用CT薄层扫描采集原始数据,分别建立正常骨盆、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以及半骨盆假体置换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在第4腰椎上终板平面施以500 N的垂直纵向载荷,分析不同骨盆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与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相比,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健侧骨盆应力分布以骶髂关节、髋臼窝及耻骨为主,置换侧半骨盆假体以耻骨连接棒、髋臼杯及髂骨座为主,最大应力出现在耻骨连接棒,应力峰值为65.62 MPa。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健侧应力相对减小,置换侧髂骨固定座与骶骨固定处应力相对减小,应力分布以腰椎椎弓根钉棒、耻骨连接棒及髋臼杯为主,最大应力出现在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为107 MPa。结论:半骨盆假体置换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钉棒分担了半骨盆置换后健侧骨盆及置换侧髂骨固定座与骶骨固定处附近的部分应力,缓解应力集中现象,降低术后骨盆破坏风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半骨盆置换后骨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股骨上端骨折,以动力加压髋螺钉进行骨固定治疗,骨折愈合后,取出动力加压髋螺钉以后的股骨上段与完整的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性相比较,为临床内固定取出术后功能锻炼的强度提供量化依据。方法:收集8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分别测定完整股骨上段和动力加压髋螺钉取出后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改变。结果:动力加压髋螺钉取出术后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与完整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股骨上端骨折如果以动力加压髋螺钉为治疗手段,在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后,功能锻炼只能控制在慢速步行水平,不能进行奔跑、跳跃等活动,以防止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
目的:为制备新型复合血管,对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新生儿脐带静脉48条,分别应用酶消化法,贴壁法和机械刮取法获得内皮细胞,以含20%的胎牛血清M199液进行培养,相差镜下观察其贴壁和生长规律。结果:以酶灌注法优于内膜刮取法和内膜贴壁法;而酶灌注法以消化15至20分钟获取细胞和贴壁较多,采取两次消比法较一次消化法效果为佳。结论:三种方法获取和培养的内皮细胞,在数量上用于制备新型复合血管受到一定限制,有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8.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伤后早期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4月到2021年8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TXA组与对照组各35例。TXA组于伤后6小时内静脉滴注TXA1g(与100 mL生理盐水配伍,半小时滴完),对照组伤后6小时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观察指标:入院即刻及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术前2小时、术后2周查下肢静脉血管B超明确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记录术后伤口感染、伤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指标包括术前隐性失血量、术前输血率。安全性指标为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和D-二聚体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纤维蛋白原逐渐增加(P<0.05)。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TXA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2)伤后第1、2天和术前清晨两组隐性失血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TXA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01)。(3)TXA组术前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TXA伤后早期应用可有效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的隐性失血量,降低术前输血率,不增加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减少术后伤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
摘要 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的疗效,并分析两种入路方式对假体位置和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THA患者,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PLA组37例和DAA组43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影像学指标、步态参数、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AA组的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短于PLA组,手术时间长于PLA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PL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下降(P<0.05);DAA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PLA组,VAS评分低于PLA组(P<0.05)。DAA组臼杯位于安全区的比例高于PLA组(P<0.05);两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假体居中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DAA组的单腿支撑时间长于PLA组,步频大于PLA组,Foot off高于PLA组(P<0.05)。两组术后7 d 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DAA组术后7 d的5-HT、PGE2、NO水平低于PL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THA患者采用DAA的入路方式,除手术时间较长外,其在手术切口、术中损伤、髋关节功能恢复、步态参数、减轻术后疼痛、臼杯位于安全区的比例等方面均优于PLA,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0.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最佳手术时机,并分析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早期组(n=61,骨折后48 h内进行手术)和延期组(n=67,骨折后48 h后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此外,根据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将128例患者分为优良组(优、良)和不良组(可、差),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早期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延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费用少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延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外侧壁分型为III型、下地负重时间≥30 d、Evans分型为不稳定型、骨密度为T<-2.5SD、ASA分级为II级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手术时机为早期则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延期手术,伤后早期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更能促进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恢复效果同时也受到年龄、外侧壁分型、下地负重时间、Evans分型、骨密度、ASA分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