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比较锁定型γ钉(Locking Gamma Nail,LGN)、普通型γ钉(Traditional Gamma Nail,TGN)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分别接受锁定型γ钉(A组)、普通型γ钉(B组)和动力髋(C组)内固定治疗的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共92例。记录和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A组、B组和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但A、B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C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C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LGN的固定效果和生物力学性能良好,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整体治疗效果优于TGN和DHS,可作为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止点定位的治疗原则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月在我院开展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3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术后治愈情况及不同临床结果下股骨止点定位的差异。结果:38例患者未出现重建失败病例,无翻修手术。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Lysholm评分与Tegner运动评级,发现术后患者Lysholm与Tegner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临床疗效的不同,分为治疗满意组27例,不满意者11例,观察两种手术结果的股骨止点定位情况发现满意组股骨止点位置为(67.32%±6.53%),不满意组为(61.39%±5.86%),两组数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止点定位对术后患者膝关节能力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证股骨止点定位的有效性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3.
甘少清 《蛇志》2014,(4):424-425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对22例股骨粗隆骨折行闭合复位PFNA固定术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工作,术中使用牵引床时注意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熟悉手术步骤,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规范的术中护理与严谨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血吸虫病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2015年9月-2018年6月,我院共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0例,其中合并慢性血吸虫病的患病组患者115例,未合并慢性血吸虫病的正常组患者145例,分析和比较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腹部腹水量(ABD),血清白蛋白(ALB),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腹部腹水量(ABD),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药物调整后患病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显著改善。结论:与正常组相比,合并慢性血吸虫病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术前及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均存在明显异常。通过术前药物治疗及围手术期的药物维持,患病组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有明显好转,但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仍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干预。同时,术后抗凝药物治疗需要谨慎。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重组合异种骨治疗股骨非感染性骨不连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9月间我院应用重组合异种骨(RBX)治疗的37例股骨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4~70岁,平均31.6岁。骨折部位:股骨近端4例,中段30例,远端3例。骨不连类型:肥大型9例,营养不良型6例,萎缩型22例。固定方式:加压钢板24例,髓内钉11例,外固定架2例。结果:37例患者获得51-131个月的随访,平均90.2个月,骨不连一次手术愈合率:94.6%,4例股骨近端骨不连患者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3例,良1例,差0例,优良率100%。3例股骨远端骨不连患者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评定疗效,优1例,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66.7%。30例股骨干骨不连患者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和KSS评定疗效,优21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96.7。总优良率94.6%。长期观察均无免疫排斥反应表现。结论:RBX用于治疗股骨非感染性骨不连具有材料充足、骨折愈合率高、组织兼容性好长期应用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自体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86.
近年来,微系统技术、神经计算和生物系统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新型植入式智能神经假体装置的发展、生产和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其中一项特别引人关注的进展就是智能视觉假体。虽然通过中枢视觉系统到知觉域的机制还未完全了解,但视觉假体是通过电刺激视觉通路的不同部位来产生有用的视觉感受。许多年前,哲学和心理物理学研究都强调视觉感受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为了研制视觉假体,我们使用两张映射图来描述中枢视觉系统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我们提出一种具有自学习功能且包括几个阶段的视网膜编码器(retina encoder,RE)。视网膜模块的RE模拟视网膜的功能并假定其实现了模式P1从物理域到神经域的映射操作M1。与此相对应的,中枢视觉系统模块则实现另一个映射操作M2,即M1在神经域的输出信号被转换到知觉域而产生视觉感受P2。在设定的迭代和基于感受的学习过程中,一名拥有正常视力的被试参与实验来提供由P1而产生P2的感性的相似性估计作为学习算法的输入,该算法反过来调整RE的参数矢量使得P2足够接近P1。更具体的说,全部RE时空滤波器可以借助遗传算法与被试交互式的实现调节。另一种视网膜编码器RE^*使用特殊的时空滤波器组、决策树算法以及仿真的微小眼动算法组合构成。这种新编码器可以显著提高调节的结果。近期RE的研究集中在试图增强RE本身基于P1模式预处理的特性、模式分割、时间模式表达的选择性调整以及刺激电极簇的选择性控制。随着神经假体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性。方法:于2011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选取单侧新鲜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40例(其中老年患者(年龄≥60岁)282例)及同期住院的非骨折老年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44例老年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有无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记录患者入院后首次抽血生化检验结果中钠离子值,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低钠血症发生情况。在3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比较不同年龄段间骨折发生率、低钠血症发生率,分析低钠血症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相关性。结果:骨折组患者与非骨折组患者性别、年龄段、合并慢性疾病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60岁患者中,骨折发生率与低钠血症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低钠血症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相关,纠正低钠血症有助于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目的:比较对侧皮质锁定螺钉与锁定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5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对侧皮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A组:对侧皮质锁定组),采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B组:锁定螺钉组)。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内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在每个随访节点对每位患者进行患肢的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末次随访时对患肢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功能。骨折愈合的定义为活动时骨折处无痛且在骨折正侧位X线平片上可见到断端骨皮质骨痂连接。术后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内固定断裂、骨不连以及感染等。结果:本研究52例骨折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在手术相关指标及切口愈合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骨折愈合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A组均显著短于B组(P均0.05)。末次随访时52例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A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88.5%;B组:优15例,良6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0.8%。两组对比A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A组发生骨不连2例,骨折内固定断裂2例。B组发生骨不连3例,畸形愈合2例。结论:与传统锁定螺钉相比,对侧皮质锁定螺钉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对侧皮质锁定螺钉的治疗指征及自身强度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经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L2-4椎体骨密度、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Harri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L2-4椎体骨密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经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其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IFF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FHR组(n=51)和PFNA组(n=51),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第3、6、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AFHR组,下地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多于AF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FHR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且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和5.88%,与AFHR组的1.96%和9.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IFF的手术治疗中,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AFHR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