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6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127篇 |
专业分类
8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应用多重PCR(multiple polymerase reaction/mPCR)技术,联合DMD基因内部及附近11个短串连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s)位点连锁分析,对缺失型Duchenne/Beeker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家系成员进行DMD基因分型,确定家系中女性成员是否携带者,并进行产前诊断。3个家系中的4名缺失型患者,其中2例为新发突变:4位女性成员中,1名为携带者。应用mPCR和11个STRs的连锁分析,能快速、准确、客观判断家系中女性成员是否携带者身份,适于DMD/BMD临床研究机构遗传咨询、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常规应用。但在mPCR分析过程中,发现45号外显子扩增产物在不同凝胶中电泳迁移率不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s Electrophoresis/PAGE)对mPCR产物分析快速、清晰,但需要注意片段迁移率,以防止分析错误。 相似文献
12.
13.
垂体后叶素和加压素对离体心肌的直接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大鼠离体右心房和右心室肌条模型,观察了垂体后叶素和加压素对右心房和右心室肌的直接作用。结果表明:垂体后叶素对右心房的自主性收缩频率和幅度及右心室肌的收缩幅度均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加压素对右心房和右心室肌收缩幅度也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但对右心房自主节律无影响;催产素对右心房的收缩频率和幅度则均无影响。加压素V_1、V_2受体拮抗剂d(CH_2)_5Tyr(Me)AVP和d(CH_2)_5(D-Ile~2,Ile~4,Ala(NH_2)~9)AVP对垂体后叶素的负性变力作用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作用,但对垂体后叶素的负性变时作用无阻断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垂体后叶素的负性变力作用主要是由加压素产生的,加压素对心肌有直接的负性变力作用;垂体后叶素的负性变时作用可能是非加压素和催产素成分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4.
聚肌胞联合氟美松、维生素C治疗单疱性角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延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2):118-118
目的:探讨聚肌胞与氟美松、维生素C联合应用时对单疱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对21例(21眼)单疱性角膜炎患者,用聚肌胞针剂联合氟美松、维生素C进行球结膜下注射,隔日一次;并用聚肌胞与氟美松混合液点眼.结果:总计21例,治愈19例(90.4%),基本治愈2例(9.5%);治愈天数:最短12 d,最长41 d,平均23 d;治愈后视力提高2行者3例,2行以上者7例,5行以上者11例.结论:聚肌胞针剂联合氟美松、维生素C,对单疱性角膜炎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角膜无明显毒性损害,是治疗单疱性角膜炎比较可靠、作用肯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大鼠的在体膈肌局部索曼(Soman)中毒法,观察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运动终板的再生和肌接头传递功能的恢复过程,以及肟类药物(HI-6)对两过程的促进作用。提出终板 AChE 活性与高频间接刺激(100次/秒)引起膈肌强直收缩幅度有一定的关系。中毒早期(30分钟以内)HI-6对索曼抑制的膈肌终板 AChE 有一定的重活化作用,并能相应地恢复肌接头的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家兔与大鼠腓肠肌的生后发育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分析了家兔、大鼠腓肠肌在生后各年龄阶段的内侧头、外侧头的内侧亚体、中间亚体或外侧浅亚体、外侧亚体或外侧深亚体内快慢肌纤维的发育情况,应用大体解剖结合组织化学方法确定了其肌亚体,并进行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图像分析两型肌纤维的直径特征,以及肌构筑学与肌诱发电位的测量。结果表明:家兔在生后1个月时,内侧亚体从其深面凸现于内侧头与外侧亚体之间,中间亚体居于内侧亚体远端;大鼠内侧头未能区分肌亚体,其外侧头分为内侧亚体、外侧浅亚体,而外侧深亚体居于外侧浅亚体的深面呈重叠状:生后2、3天均未能分出Ⅰ、Ⅱ型肌纤维,也未见有原始肌束;Ⅰ、Ⅱ型肌纤维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内侧亚体的Ⅱ型肌纤维比例在家兔与大鼠的生后发育中始终占优,而在其它各肌亚体内,Ⅱ型肌纤维的比例在发育中不恒定,直至成年后Ⅱ型肌纤维才趋于稳定并占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肌亚体内Ⅱ型肌纤维的直径在各年龄段均大于Ⅰ型肌纤维。生后6个月家兔外侧头内侧亚体(FL/CSA)比值越大,倾向于速度型构筑;内侧头、中间亚体和外侧亚体(CSA/MW)比值越大,倾向于力量型构筑。大鼠腓肠肌外侧头内侧亚体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显示葡萄状运动神经末梢支配慢肌纤维,斑点状运动终板位于快肌纤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力-生长(改建)"在细胞水平上的体现,为功能矫形治疗和矫治效果的保持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选用2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其中实验组大鼠经戊巴比妥麻醉后佩戴上颌斜面导板,对照组未佩用。依据时间不同又分为四组:1d,7d,14d,21d。采用RT-PCR技术分析各组大鼠翼外肌组织中肌分化相关基因MyoD、myogenin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未施加功能矫形力的大鼠翼外肌组织MyoD表达伴随其生长发育呈现递减趋势,实验组在第7 d出现表达上调。同时,力学刺激后实验组动物myogenin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在14 d组出现明显上调。结论:功能矫形力作用于翼外肌组织可以诱导MyoD和myogenin的表达上调进而诱导成肌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pH值的Kreb's液对人食管下段平滑肌条的体外收缩功能的影响,同时明确食管环形肌(circular smoothmuscle,CM)及食管纵行肌(longitude smooth muscle,LM)对其反应的区别,以探讨酸性反流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的相关发病机制.方法:根据24h食管pH值检测、食管镜检及HE染色结果,分辨、筛选正常人食管平滑肌,制备环形平滑肌与纵行平滑肌条,描述4种pH值Kreb's液(pH∶6.7,6.9,7.1,7.3)组给药前后人食管肌条收缩曲线.结果:LM在各组pH条件下乙酰胆碱的浓度依赖收缩反应无明显差异,但是CM在pH为6.7组中收缩反应明显低于其他各组;LM在各pH组中对异丙肾上腺素舒张反应无明显差异,而CM在pH为6.7及6.9组异丙肾上腺素舒张反应明显降低.结论:不同的酸性条件下食管平滑肌中的纵行肌及环行肌对乙酰胆碱及异丙肾上腺素的反应性不同,酸损伤减弱CM收缩及舒张反应,可能参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等食管运动功能性疾病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