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辣(甜)椒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RAPD技术对我国的34个辣(甜)椒品种进行了分析,22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9条带,其中67条具多态性。采用Nei、Jaccard和欧氏距离3种方法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矩阵,分别根据3个遗传距离矩阵进行UP-GMA聚类分析,得出3个树形聚类图。聚类结果表明,IBPGR将辣椒种划分为4个变种的建议更为合理,Nei方法与Jaccard方法的结果均认为圆锥椒与灯笼椒的亲缘关系较近.而欧氏距离法的结果则认为所有辛辣类型的亲缘关系较近。研究还发现,栽培及育种活动在变种的发展过干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2.
花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品种间亲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7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中国和美国的29份花莲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RAPD分析。扩增形成207条谱带,多态带122条,多态率为58.94%。说明中国花莲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还显示:(1)花莲种质资源可被分为2个品种群:品种群Ⅰ以大花型为主,少量小花型。品种群Ⅰ以中小型花为主。又在欧氏遗传距离11.01处分为7个亚品种群。(2)美洲黄莲与中国莲的花莲之间在DNA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与中小型花关系更近。  相似文献   
103.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水稻不同品种(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清水和0.25%、0.5%的NaCl溶液中分别砂培38份水稻品种(系),测芽长、根长、鲜重和干重,计算芽长敏感指数、根长敏感指数、鲜重敏感指数、干重敏感指数,研究水稻的耐盐性.根据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选出6个主成分(即芽长因子,干重因子,根敏感因子,芽敏感因子,低盐胁迫、鲜重敏感因子),将全部品系分成5个类群并筛选出8个综合品质特性较好的材料(即滇榆3号A,Kyongsan 2,Talsung 18,Kwangyang7-1,Keng Chi Ju,Thou Bir,Ma Gu Tsaw,Tie Gau Tsan).  相似文献   
104.
用5种同工酶分析云南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5种同工酶(酯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分析云南48份芋材料遗传多样性,并将5种同工酶的酶带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8份材料的5种同工酶的酶带数分别在11~19条之间,除超氧化物歧化酶仅有3种酶谱类型外,其余4种同工酶的酶谱数均超过检测试材的半数.将聚类结果与试材的植物学性状相比较,发现以来源、用途、生态位和叶柄、叶心颜色等能对聚类结果进行初步分类,并给予合理解释.因此从试材的植物学性状观察、野生和半野生种的存在以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同工酶分析结果来看,云南省的芋种质资源呈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为芋遗传变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对正面临巨大威胁的云南芋资源进行原生境保存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5.
中国部分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百分比为指标,分别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类平均法和可变法等7种方法,对中国46个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其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树状聚类图,求得各地区植物区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经度范围内(中国东半部地区),两个地区植物区系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其所处的纬度相关,即纬度相近其亲缘关系也相近,反之即疏远。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中国46个地区植物区系之间亲缘关系的结果与经典的理论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6.
浓缩苹果汁生产过程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浓缩苹果汁生产过程中的嗜酸耐热菌进行了分离,得到45株纯的嗜酸耐热芽孢杆菌。根据脂环酸芽孢杆菌(Alicyclobacillus)嗜酸的特点,用LB平板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所有的菌株都嗜酸。用抗热性试验研究了这些菌株产生芽孢的培养时间,结果表明,所有考察的菌株中,33株与DSM3922的生长周期一致,48h内产生芽孢;3株菌生长速度较快,培养17h就能产生芽孢;还有3株菌生长速度较慢,需培养48h后才能产生芽孢。在采用16S rDNA PCR-RFLP法对筛选得到的脂环酸芽孢杆菌进行快速鉴定的基础上,选取7株可能是新种的未知菌株与5株已知的参比菌株的19个表型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和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7株菌都是与已知参比菌株不同的菌株。  相似文献   
107.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能得到清晰、稳定扩增带的引物进行扩增,14个引物共检测了9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23,占24.4%,计算了12个居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并运用UPGMA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严地个体间(居群内)的遗传距离较小,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不同产地个体间(居群间)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前者高,即天目木兰个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它的地理分布有关,天目木兰总体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导致它濒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8.
卢氏县大鲵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大鲵种群样本(n=252)及观察到的当年孵化的幼鲵进行测量,样本采自河南省卢氏县大鲵自然保护区。以大鲵体长、体重为指标,用重心法聚类划分出8个年龄组(不含当年孵化幼鲵)。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鲵的生长发育特点,同时与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对照,根据样本聚类情况推断出大鲵5个个体年龄组及相应的体长和体重指标,对卢氏县大鲵20世纪90年代初的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以大鲵体长和体重为生长指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大鲵年龄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9.
长江春大豆核心种质构建及分析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利用长江春大豆初选核心种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和农艺性状表型等基础数据,对用不同个体取样方法以及不同数据类型建立的核心种质进行评价,目的是确定中国大豆(Glycine max)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根据SSR分子数据聚类,采用类内随机取样,类内以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以及仅依据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都可用于大豆核心种质构建,但是综合不同评价参数发现,以类内随机取样最佳,类内按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次之,单独以遗传相似性系数取样较差。分析不同SSR等位变异保留比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发现,当保留90%和80%的SSR等位变异时,核心种质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由于与SSR分子数据种质遗传关系评价的不一致性,农艺性状等基础数据虽然可用来构建核心种质,但其SSR分子水平代表性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还表明,用不同方法或同一方法不同重复次数取样建立的核心种质具有异质性,且这种异质性随核心种质取样比例的降低而增大,因此,虽然可依据不同数据类型确定相应的方法建立核心种质,但综合表型和分子数据建立的核心种质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0.
宁夏蝗虫地理分布格局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宁夏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将宁夏分为22个分布区域。为方便聚类分析,根据分布范围将宁夏蝗虫分为全布种(22个区域有分布)、多布种(2~21区域有分布)和独布种(只分布在1个区域)3类。在以分布区域为特征做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把多布种分组并确定重叠的分布格局,共分为14个组。各组蝗虫在宁夏的自然分布作为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宁夏蝗虫的多布种多呈不连续分布;分布格局与国内外基本相似;贺兰山是宁夏蝗虫分布的热点。不连续的环境是造成宁夏蝗虫多布种不连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