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6篇
  免费   1073篇
  国内免费   858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35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常人各年龄组染色体着丝粒点(Cd)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运用本室改良的Cd-NOR银染技术对80例4个年龄组的正常中国人的Cd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1)正常人随年龄增加,Cd消失的频率、Cd变异及Cd-NOR融合频率也相应增加,特别是Ⅲ、Ⅳ组(中、老年组)增加的频率尤为显著;(2)首次对Cd消失的过程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即Cd消失首先表现为Cd变小, 随着变小程度的加大,最终导致Cd消失;(3)在本研究中首次观察到单个Cd的现象,作者认为是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一分为二的延迟现象。各年龄组间单Cd出现频率无统计学差异,同一年龄组中,2号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上单Cd出现频率显著高于理论值;(4)随年龄增高,Cd各项观察值的增高在男性与女性间未见明显的差异。 Abstract:The Cd variation of human chromosome in four groups of different age has been investigat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requencies of Cd disappearing,size variation and Cd-NOR fusion increased with the age rising,especially in the group of aged people.We suggest that the variation of Cd shows the size changes first,and then disappears completely.We also observed some cells in which a few chromosomes shows only a single Cd in centromeric region.Cd variation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相似文献   
72.
一种水稻卷叶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水稻卷叶品种流岗卷叶粳与4个平展叶品种及1个卷叶标志基因(rl3)系的杂交或回交后代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流岗卷叶粳的卷叶特性以单基因不完全显性方式遗传; 该基因与rl3基因不等位,当rl3位点处于隐性纯合时两者以累加方式发生互作。这一等位基因可作标志基因使用,暂定名为Rl(t)。 Abstract:Liugangjuanyejing is a rolled leaf mutant of rice.A genetic study on the rolled-leaf character was carried out by crossing it with four flat-leaf cultivars and a genetic marker line (with a rolled-leaf allele rl3).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character was controlled by an incomplete dominant gene which was non-allelic to rl3 locus and that there existed addi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loci when the rl3 locus was homozygous recessiveness.This new rolled-leaf allele was provisionally named as Rl(t) and could be used as a genetic marker of rice.  相似文献   
73.
秦玉川  管致和 《生态学报》1995,15(2):128-133
两种叶螨及其捕其性天敌的微气候生态位维的组成由苹果树冠内20个位点的气温、照度和叶片含水量构成。研究表明:(1)温度、照度和叶片含水量三者综合作用效应高于各单因子独立效应;(2)两种叶螨及共天敌的生态从6月到8月急剧缩小。叶螨间的生态位在6、7月趋于分离,而在8月份有较多的重叠。山楂叶螨的生态位与和敌的重叠较小或分离;苹果全爪螨的生态位在6月与小花蝽的重叠值较高,而在7月与草蛉及捕食螨的重叠值较高  相似文献   
74.
将大鼠置于模拟海拔8km高度的低压舱内缺氧1周及缺氧后空气中常氧恢复1周和2周,观察了左右心室功能、心肌肥厚、心肌收缩蛋白含量及其Ca ̄(2+),Mg ̄(2+)-ATP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8km缺氧1周后肺动脉压及右心室收缩压明显升高,左右心室±dp/dtmax及收缩指数明显降低。左右心室肌明显肥厚,心肌收缩蛋白Ca ̄(2+),Mg ̄(2+)-ATP酶活性明显减低。缺氧后常氧恢复1和2周后,左右心室功能逐渐恢复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心肌肥厚逐渐减轻或恢复正常,心肌收缩蛋白Ca ̄(2+),Mg ̄(2+)-ATP酶活性也逐渐升高。因此说明:心肌收缩蛋白Ca ̄(2+),Mg ̄(2+)-ATP酶活性的改变是心功能变化的重要生化基础之一,它的减低是缺氧心肌对环境的代偿适应。  相似文献   
75.
本文报道从临床病人和医院内环境分离的165株革兰氏阴性不发酵杆菌的鉴定,以及这些菌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的结果。165株菌归属为五个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莫拉氏菌属、无色杆菌属和产碱菌属。绝大部分菌株对于常用抗生素耐药。讨论了细菌鉴定方法和程序。提出这些菌与临床感染具有密切关系,耐药菌株对于感染症治疗和医院内感染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6.
黄立铨   《广西植物》1981,(4):31-33
<正> 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我国有杜鹃花650多种,云南是该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中心,据初步统计我区有44种之多,占全国本属种类的6.7%,分布遍及全区各地。杜鹃花种类多,花色鲜艳,花期较长,形态多样,有“花中王”之称,可作庭园绿化、美化,是很有经济价值的观赏植物。杜鹃花含有杜鹃醇等多种成份,对镇咳和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有好疗效。近几年来国内有关单位曾做些引种栽培工作,但大多数种类还是处于野生状态。我们于1980年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正>由英国“应用微生物学及研究中心”研制的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含有凝集原2及3,百日咳毒素和丝状血凝素。188名婴儿进入一项随机的双盲试验,以联合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的无细胞或全细胞菌苗按3、5及8~10个月的间隔进行接种。两组的局部反应相以,但在接种无细胞菌苗后,具有全身反应的婴儿显著地少于全细胞菌苗。对无细胞菌苗凝集原和毒素组分的抗体平均对致滴度高于全细胞菌苗。接种第三剂菌苗后一年,无细胞组抗体的持久性亦较好。  相似文献   
78.
统计分析表明两种叶螨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各自生态位宽度较大。两种叶螨的时动空间生态位与各自种群消长曲线相一致,显示了它们对资源有相似要求以及“逐步扩散整树危害”的取食危害方式。它们的生态位分离表现在叶片正、反面及叶片反面的某些小“领域”上。苹果全爪螨更喜欢分布在树冠上层和外层。统计和模糊分析都表明草蛉和小花螨与两种叶螨的时间同步和空间同域性较强,捕食螨与叶螨的时间生态位重叠较小,而空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天敌与叶螨间的时空生态位重叠以及天敌食谱生态位宽度结合分析有助于合理评价天敌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9.
慢性扁桃体炎与细菌L型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慢性扁桃体炎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通过50例慢性扁桃体炎的病原微生物培养、组织切片细菌学及电镜等研究,发现慢性扁桃体炎组织中细菌L型也相当常见,L型培养阳性率是88.5%,且组织切片L型感染率与培养阳性率基本一致(P>0.05)。电镜在扁桃体组织间质及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内均见到细菌L型。提示慢性扁桃体炎与细菌L型感染关系极为密切。并认为,L型侵入组织并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的特性,可能是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