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1篇
  免费   655篇
  国内免费   4147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373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378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325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602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620篇
  2011年   566篇
  2010年   531篇
  2009年   540篇
  2008年   757篇
  2007年   467篇
  2006年   443篇
  2005年   495篇
  2004年   437篇
  2003年   479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296篇
  1999年   299篇
  1998年   232篇
  1997年   205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185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50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41.
利用切片方法观察了猞猁Felislynx肝脏的组织结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表皮生长因子(EGF)在肝脏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肝脏外被覆一层结缔组织薄膜,肝小叶不规则且分界不清,肝板、肝血窦及狄氏间隙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肝板由一排肝细胞构成。肝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多为单核,少数具双核,肝细胞间比较松散。肝血窦发达,内可见血细胞。EGF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肝细胞质中,表明EGF可能参与细胞新陈代谢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942.
以甘肃省玛曲县高寒沙化草甸为对象,应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其不同沙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演替的进行,物种组成数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在轻度沙化阶段物种数最多(43种),禾草类和豆科类物种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呈逐渐减少规律,优势度逐渐减弱;在极度沙化阶段(除垂穗披碱草外)几乎完全消失,莎草类和杂类草一些物种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则均呈逐渐增大规律,优势度逐渐增加,并在重度或极度沙化阶段成为优势种、次优势种或重要伴生种;随沙化演替进程,蒲公英、狼毒和乳白香青等物种则表现出波动性,最后消失,物种组成和数量的变化导致沙化演替进程中高寒草甸草场质量逐渐降低.(2)相邻沙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较高,而相距较远的沙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较小,沙化演替系列两个极端阶段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最小.(3)垂穗披碱草在整个沙化演替过程中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逐渐减小,但其值都较大.(4)生态位总宽度占前5位的物种依次是:垂穗披碱草、莓叶委陵菜、矮嵩草、高山唐松草和苔草,其值分别为1.653、1.438、1.387、1.295和1.204.(5)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系数的平均值随沙化程度加深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轻度沙化阶段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为0.824.  相似文献   
943.
早产儿语言发展存在特殊规律.行为研究发现,早产儿在词汇、句法、语义言语流畅性等方面存在发展滞后的现象.早产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可能持续到成年早期,但具体的滞后程度受到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有研究开始考察早产儿的脑发育情况.研究者发现,青少年时期的早产儿在大脑白质、皮层下灰质和小脑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改变,但关于早产儿语言发展的脑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证.简述了早产儿语言发展的行为研究和脑神经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揭示早产儿这一特殊群体在语言发展和认知神经方面的规律.研究认为,应结合行为研究与脑神经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对早产儿语言发展机制的探讨,也为考察正常儿童语言获得规律提供特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4.
以三叶木通花蕾为材料,采用RT-PCR、3-′RACE方法克隆了三叶木通花粉前纤维蛋白基因,命名为Atf-Pro(GenBank登录号GQ478584)。结果表明:AtfPro的cDNA全长735 bp、阅读框393 bp、编码131个氨基酸,有1个342 bp的3′端非翻译区。预测分子量约为14.081 kD,等电点4.74。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发现,AtfPro基因属于植物花粉profilin基因家族的新成员。RT-PCR定性分析表明,AtfPro基因在三叶木通花蕾、花药、雌花花瓣和柱头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幼叶、茎尖、根尖组织中低水平表达或不表达,生殖器官中的表达时期从花序分化发育开始到开花散粉结束。  相似文献   
945.
《西北植物学报》2010年第1~12期共发表论文397篇(含英文5篇),论文共获得各类研究基金795个项目的支持,平均每篇论文获基金项目达2.0025个.有385篇论文均获得各类研究基金的支持,占刊载论文  相似文献   
946.
基于广西环江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典型峰丛洼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 hm2动态监测样地,选择4个多样性和5个群落结构属性变量,运用地统计学和分形几何学理论方法,分析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分形特征和分布格局,以探讨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样地树木种类和除平均高度外的4个结构属性变量均值适中,变异系数较高(48.37%~71.01%),植物多样性丰富且稳定性强,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异系数仅在5.49%~22.64%之间。(2)除均匀度的Moran’s I系数接近0且无规律外,其他8个属性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分别用球状、指数和高斯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R2)高达0.900~0.982,C/(C0+C)值和分维数D值分别在0.582~0.827和1.738~1.871之间,具有中等以上的空间依赖性。(3)密度、平均冠幅和高度的自相关范围和变程小于其他指标,其分布和形成过程决定了整个森林植被的空间格局。(4)森林植被的Kriging等值线图充分表征了人为干扰、地形、土壤质量的综合差异。(5)自相关、半方差模型的变程和Kriging等值线图综合分析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空间异质性研究的采样间隔10 m左右较适宜,但采样范围应大于10hm2,这对确定该区域动态监测样地的面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7.
1.题目与标题:论文题目务求简明、确切、新颖,与文章内容一致,不用副题,一般不超过20字,且中、英文题目表述要一致。题目请勿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中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  相似文献   
948.
对经过3种水分处理的4个花苜蓿居群(内蒙古科右中旗、克什克腾旗、陕西南泥湾和甘肃兴隆山)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它们的可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上下表皮细胞厚度外,土壤水分处理对花苜蓿的叶片解剖结构有着显著影响。随着水分减少,大部分花苜蓿居群栅栏组织厚度增加,海绵组织厚度相应减小,叶片厚度增大,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增加,疏松度减少,叶脉突起度增加。10个解剖指标中,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的可塑性指数最大,上表皮细胞厚度次之,叶片厚度最小。4个花苜蓿居群可塑性指数平均值大小排序为:科右中旗〉克什克腾旗〉南泥湾〉兴隆山。综合方差分析和Ducan多重比较,可推测:花苜蓿的抗旱性与其分布的地域有关,分布于典型草原地带的科右中旗和克什克腾旗2个居群的花苜蓿的叶片结构可塑性要较分布于森林草原地带的南泥湾居群和兴隆山居群大。。上述结果有助于了解花苜蓿的生态适应特点,同时也为筛选适应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优良豆科牧草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9.
莲藕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累积与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2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莲藕苗期以叶片生长并积累光合产物为主,膨大根状茎成型后,叶片、叶柄和根状茎中的干物质不断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以产量形成为主,干物质累积总量增长呈"慢-快-稳定"的变化趋势;氮磷钾累积量与干物质累积量变化趋势一致,并与之呈极显著正相关,莲藕氮磷钾养分累积总量之比为1∶0.12∶1.31。移栽后97-160 d是莲藕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仅叶片、叶柄和根状茎中的氮磷钾随同干物质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根系还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氮磷钾直接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后者分别占同期氮磷钾累积量的69.8%、79.2%和75.0%。160 d膨大根状茎中干物质、氮、磷和钾累积量分别平均占植株总累积量的81.1%、85.2%、88.8%和80.2%。  相似文献   
950.
利用封顶式生长室模拟未来变化的气候条件,研究了亚高山林线优势物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4种草本植物形态与竞争指标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处理2个生长季后,高CO2浓度条件下,岷江冷杉冠体积增加42%,比叶面积、比冠体积和比根长分别增加17%、65%和19%;温度升高使岷江冷杉冠形更纵向生长,冠体积增加22%,根冠比和比根长均比对照增加17%;二者同时升高使岷江冷杉冠体积增加79%,比叶面积、比冠体积和比根长分别增加17%、197%和18%.CO2浓度升高处理下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的株高、基茎和每株叶片数增加,但比叶面积降低;甘肃苔草(Carexkansuensis)、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和紫花碎米荠(Cardamine tangutorum)的各项指标变化与青茅相反.温度升高下青茅、苔草、草莓株高、基茎和根冠比下降.二者同时升高条件下4种草本植物的基茎和每株叶片数增加,但比叶面积和根冠比降低.这表明,在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处理下,岷江冷杉形成有利于生长的冠层结构且单位质量的竞争力增加,而4种草本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竞争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