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黄海媚 《蛇志》2007,19(4):326-326
单纯性肾囊肿是肾脏疾病常见的类型,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的应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成为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最佳方法。该法优点:损伤小、痛苦轻、出血少、康复快,对腹腔脏器干扰小,减少胃肠反应及术后腹腔感染和肠粘连的机会[1],且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我院自2002年1月~2006年6月应用后腹腔镜治疗肾囊肿48例,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囊肿直径4·5~12 cm,其中单侧46例,双侧2例;位于肾上极17例,肾中极15例,肾下极16例。全部病例术前均经B超、CT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恢复好。2护理配…  相似文献   
82.
目的了解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中支原体感染情况及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前瞻性监测本院妇产科4 850例手术病人切口感染情况,回顾性汇总切口感染病原菌培养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4850例手术病人,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13例,切口感染率2.33%。113例切口感染中,支原体感染34例[其中解脲支原体(U.u)感染22例,人型支原体感染(M.h)2例,U.u M.h混合感染10例],占49.28%,支原体混合细菌感染9例,占13.04%。支原体混合真菌感染4例,占5.8%。细菌感染21例,占30.43%。真菌感染1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最高的是交沙酶素95.74%(45/47),其次是强力霉素88.89%(40/45),美满霉素85.71%(30/35)。结论妇产科手术切口支原体感染应引起重视,做好手术前泌尿生殖道清洁准备、手术过程中注意切口保护、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切口支原体感染率。切口支原体感染首选交沙霉素。  相似文献   
83.
目的总结和分析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125例患者分为3组:M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病变)75例,A组(冠脉病变及主动脉瓣病变)34例,D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16例。心肌保护采用4:1冷含血停搏液,应用单纯顺灌、顺灌逆灌结合、顺灌桥灌结合、顺逆灌和桥灌结合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和合理的体外循环灌注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4.
全俄电气工艺研究所的专家研制的简易外科装置——冷等离子氩凝结器,今年获得国际发明大会银奖。这种装置可在手术中起止血作用,同时能对伤口消毒,进而促进伤口尽快愈合。  相似文献   
85.
为探讨食管癌手术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0例食管癌手术前及其手术后10天~14天患者外周血细胞的DNA和CD4,CD8和CD16/56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的凋亡有差异(P<0.05),但血细胞的DNA合成期细胞比率(S-phage fraction,SPE)、细胞增长指数无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的CD4/CD8比值或CD16/56比例有明显差异(P<0.001)。实验数据表明:手术前患者的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有利于平衡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而外周血细胞的CD8、NK(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增高,可能有助于这种平衡作用。但手术后患者肿瘤负荷减轻,免疫功能恢复常态,细胞凋亡率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构建外科手术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为有效监管外科手术质量与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进行外科手术风险因素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的确定。结果 建立了一个由手术固有风险、医疗机构风险、医务人员风险、患者风险4 个一级指标和手术本身风险、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患者个体差异、医务人员责任心、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医院诊疗流程、医务人员团队协作,医院诊疗服务水平、工作负荷等等20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手术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建立一套完善的外科手术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保障手术患者安全、有效进行外科手术质量与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目的 通过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科室来源、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防范措施,提高全院的手术质量。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年度所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回顾性分析62 179份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发生重返手术室的有2411人次,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有435人次,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为6.94‰,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发生在男性、40~59岁年龄组患者中,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科室来源为神经外科(143例)、心胸外科(39例)及口腔颌面外科(27例),术后出血/血肿、未达到效果手术再调整、术后漏、切口问题及手术部位感染为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占总原因的78.8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上报制度,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高的重点科室、重点手术进行监管,是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相关护理干预。方法对502例在我院实施骨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统计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从中抽取100例患者根据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加强抗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502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切口感染38例(7.57%),共培养出病原菌35株。铜绿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最高(51.4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所占的比例最低,均为2.86%,和铜绿假单胞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甲级愈合率(72.00%)明显高于对照组(48.00%),丙级愈合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加强抗感染和抗菌药物应用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切口良好愈合。  相似文献   
89.
目的 通过开展周六手术,缩短病人平均术前等待日及平均住院日。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达到提高效率,增加产能的目的。方法 在多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开展周六手术,改变原有人力配置方式和手术流程,以配合周六手术的进行。结果 手术流程再造后,与之前同期相比术前等待日缩短25.00%, 月平均手术台次增加12.35%, 病人平均住院日降低9.22%。结论 开展周六手术,能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术前等待日,为患者节约宝贵的时间和金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设计了综合医院围手术期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并进行了试验研究,以评价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干预性研究方法,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制定和筛选出评价指标,根据前后统计结果,判断总体改善和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干预组总体有明显的改善,对照组总体改善不明显;干预组评价指标横比、纵比均有明显的改进。结论 围手术期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明显改善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对医疗服务行为有较大的良性影响,并有利于医院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