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861.
在低磷(0.5 mg·L-1) 营养胁迫下,运用生理生化方法分析了化感水稻PI312777(PI)与非化感水稻Lemont (Le) 对稗草抑制作用潜力的变化特性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在低磷营养胁迫下,化感水稻品种PI对受体稗草根干重的抑制能力明显提高,在处理后的5 、10和15 d,其对稗草地下部干重的抑制率分别增加了5.64%、3.89%和12.13%,增加幅度比非化感水稻品种Le显著.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营养条件相比,用低磷营养下生长的化感水稻PI的根系分泌物处理稗草5、10和15 d,受体稗草叶片中POD活性的促进率分别提高了20.19%、15.47%和6.68%,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促进率分别提高了18.08%、17.71%和12.50%,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增加了13.89%、18.60%和2.10%. 在低磷营养胁迫下,化感水稻通过抑制受体植物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其对氮营养的吸收,同时显著提高了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减缓了受体稗草的生长速度,提高了其抑草作用潜力.  相似文献   
862.
盐度变化条件下芦苇对互花米草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琨  赵福庚  张茜  钦佩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8):1863-1867
以芦苇凋落物为试材,采用溶液浸提法和厌氧腐解法,获得水提物和腐解产物两种浸提物母液;在5‰和10‰盐浓度下以两种浸提物母液和25%母液分别处理互花米草种子、刚萌发的幼苗以及互花米草滩涂中特有的互花米草益生菌,考察盐度变化对互花米草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以及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处理能够显著促进互花米草种子的萌发、幼根以及互花米草益生菌的生长(P<0.05).较高的盐浓度(10‰)下,芦苇水提物对互花米草的萌发、生长和互花米草益生菌的生长呈促进作用;当盐浓度降低至5‰时,该促进作用消失.在较低的盐浓度(5‰)下,芦苇腐解产物对互花米草萌发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较高盐浓度(10‰)时,则对互花米草益生菌产生显著促进作用(P<0.05);在试验的任一盐浓度下,芦苇腐解产物对互花米草幼苗和幼根的生长均存在显著的抑制效果(P<0.05).  相似文献   
863.
地形校正对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常用的4种地形校正模型(Cosine模型、C模型、C+SCS模型、Minnaert模型),以IDL语言为二次开发平台,对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2007年7月21日TM图像进行地形校正,从视觉差异、图像的定量统计特征两方面评价了4种地形校正模型的修正效果,并比较了地形校正后几种遥感因子与森林生物量的相关性,建立了森林生物量的遥感反演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形校正模型对森林生物量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K-T变换采用线性变换方式,地形校正后遥感数据与森林生物量的相关性出现了较大波动,应根据地表信息调整变换参数,因此该变换方式不适合与地形校正结合使用;植被指数的信息量在地形校正后明显提高,其与森林生物量的相关性显著增强;4种地形校正模型中,Cosine校正过度,不宜采用,C模型和C+SCS模型通过引入半经验参数,较好地消除了地形效应,Minnaert模型校正后降低了森林生物量估测的误差,有效地提高了遥感反演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864.
地黄对芝麻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离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组织中抑制芝麻(Sesamum indicum)生长发育的化感物质, 以弄清地黄茬种植芝麻造成芝麻严重减产的原因。以芝麻为受体的生物测定为检测跟踪手段, 通过浸提、萃取、硅胶柱层析分离方法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方法, 分离鉴定了地黄组织影响芝麻的化感物质。对地黄不同组织的浸提液进行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影响芝麻生长发育的化感物质在地黄叶中含量高。地黄叶浸提液的不同有机相萃取组分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乙酸乙酯相化感活性最强, 乙酯乙酯相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获得的洗脱组分Fr7化感活性最强。通过GC-MS及验证试验证明: 地黄抑制芝麻生长的化感物质是月桂酸和2,6-二叔丁基苯酚。研究表明地黄他感作用与自毒作用的化感物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65.
环境胁迫下植物的化感作用及其诱导机制   总被引:120,自引:9,他引:111  
孔垂华  徐涛  胡飞  黄寿山 《生态学报》2000,20(5):849-854
植物化感作用是生态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对植物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释放化感物质这一重要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在对环境胁迫下植物化感作用的变化及环境胁迫因子对化感物质听诱导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后,指出植物化感化质的产生和释放是植物在环境胁迫的选择压力下形成的,植物化感作用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相似文献   
866.
辽宁东部山区林地生态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数字高程模型和SPOT-5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在辽宁东部山区有代表性实验区域内,完成了生态土地类型(ELT)和生态土地类型相(ELTP)两个等级的分类和绘图,构成了生态分类系统(ECS)等级结构中最低的两个层次.实验区域内共得到5种ELT和34种ELTP.ELT的划分以环境特征为基础,表征了植被分布的潜在状况和森林生态系统潜在的生产力.ELTP是对ELT的再划分,是生态分类系统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我国林业区划中的小班.ELTP既包含ELT中的环境信息又包含现存植被构成的信息,具有空间精准、生态学含义明确的优点.在森林管理活动中,采用ELTP代替小班可以从景观尺度科学地指导森林经营计划编制,调整森林管理方式,实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867.
果实成熟的味感变化及其生理生化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果实成熟是指果实在生长末期经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而达到食用品质的最佳状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果皮的颜色、果实的味感和硬度等均产生变化。其中 ,味感变化尤为明显和重要。1 甜度增加许多果实未成熟时 ,往往没有甜味或甜味较淡。随着成熟过程的进展 ,甜度才逐渐增加。果实中所含的糖类主要包括贮藏性糖和结构性糖两大类。贮藏性糖主要是可溶性糖 (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 )和淀粉。结构性糖主要是构成果实细胞壁的果胶类物质。在果实成熟中 ,淀粉可转化为可溶性糖 ,从而使甜度增加。例如香蕉 ,未成熟时淀粉含量占果实重量的 2 0 %~ 2 …  相似文献   
868.
存在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的他感物质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在与病原菌、害虫及其他食草动物的生存竞争中,产出了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作为天然产物化学的成果,已有许多有关此类代谢产物的研究。1964年Ehrlich和Raven发表协同进化概念以来,引起了人们对植物生产的化学物质及其围绕植物的多种生物的作用的兴趣,进而,随着天然物化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数量增加,如今,主要从被子植物分离鉴定的次生代谢产物已有相当大的数量。现阶段,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研究植物在受到微生物、动物等的攻击时,为对抗这种攻击…  相似文献   
869.
弱激光对大鼠胃运动的调节及其作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成年Wistar雄性大鼠,应用Raybould法测定了弱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大鼠胃运动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为:(1)弱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大鼠胃内压及胃收缩频率均有明显升高作用;(2)腹腔预先注射酚托拉明,部分抑制了弱激光效应;(3)腹腔预先注射心得安,显著地抑制了弱激光的升压及升频作用,并使胃内压及胃收缩频率低于单纯心得安的效应值;(4)腹腔预选注射纳洛酮,部分抑制了弱激光的效应;(5)腹腔预先  相似文献   
870.
杉木根桩和周围土壤酚含量的变化及其化感效应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研究了杉木根桩在分解过程中酚类物质的释放规律及其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分解程度的加深,根桩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减少.根桩中酚类物质含量的梯度为根系>心桩>边桩;根桩在分解过程中酚类物质向外释放并会在土壤中积累,根桩周围土壤中酚类物质含量高于非根桩周围土壤.盆栽试验说明酚类物质会影响杉木种子的萌芽率.将田间调查的杉木树高、地径与根桩密度进行相关分析证明杉木根桩保留在造林地上,不利于下一代杉木的生长.建议改革杉木人工林的传统作业方式,造林前将根桩从造林地中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