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50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甘草中的甘草苷和芒柄花苷。将甘草乙酸乙酯提取物经聚酰胺柱粗分后,30%乙醇洗脱物用高速逆流色谱进一步分离,所用两相溶剂系统为乙酸乙酯-水(5∶5,v/v),转速850 rpm,流速2.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从50 mg30%乙醇洗脱物中得到甘草苷8.7 mg、芒柄花苷4.2 mg,纯度分别为99.5%和97.3%。所得产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谱(NMR)鉴定。利用该方法可以对甘草中的甘草苷和芒柄花苷进行快速的分离和纯化。  相似文献   
102.
濒危植物柄扁桃的传粉者及其访花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濒危植物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行为、访花频率和日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柄扁桃的访花昆虫有5目17科19属21种,其中传粉昆虫为3目11科13属15种,主要的传粉昆虫为黑颚条蜂(Anthophora melanognatha)、密林熊蜂(Bombus patagiatus)、大蜂虻(Bombylius major)、黄腿食蚜蝇(Syrphus ribesii)及红足隧蜂(Halictus rubicundus);主要传粉昆虫的日活动规律差异较大,活动高峰期彼此交错;黑颚条蜂具有体积大、携粉量大、小花停留时间短等特点,为柄扁桃传粉的效率最高,今后应加强其生物学、传粉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细柱五加茎中6个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抑制作用.方法:从细柱五加茎中提取得到16-α-羟-19-贝壳杉烷酸、16αH,17 - isovaleryloxy - ent - kauran - 19 - oic acid、贝壳杉烷酸苷A、紫丁香苷、松柏苷、刺五加苷D等6个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其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生长抑制.结果:发现化合物16-α-羟-19 -贝壳杉烷酸、16αH,17 - isovaleryloxy - ent - kauran - 19 - oic acid、贝壳杉烷酸苷A、紫丁香苷、松柏苷对人肺癌A549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刺五加苷D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与其浓度成负相关,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不断降低.结论:6个化合物呈现不同的体外抗肿瘤作用,为细柱五加茎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4.
染色体11q23的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的断裂点簇集群区(BCR)的转位,可引起婴儿急性白血病及与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的生化治疗法相关的白血病。由于MLL基因包括大约30个不同的转位伴侣基因,几个断裂点所在的伴侣基因的序列还不清楚,因而对MLL基因断裂点的PCR克隆是很困难的。锅柄式PCR,即用已知5'端序列和未知的3'端伴侣基因序列以形似一个锅和一个柄的模板扩增断裂点基因DNA,是一种克隆MLL基因断裂区的新方法,可以扩增未知3'端序列的断裂点簇集群区。  相似文献   
105.
广义拂子茅属( Calamagrostis) 是一个世界温带广布的大属, 有些作者又分为拂子茅属和野青茅属, 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处理为一个属较为合适。中国共有37 种广义拂子茅属植物, 但至今没有任何染色体的研究。本文报道了其中产于中国西南6 种野青茅的染色体数目, 其中Deyeuxia petelotii 4 个居群, D1 diffusa, D1 moupinensis, D1 nivicola 和D1f lavens 各一个居群都是四倍体( 2n= 4x= 28) , D1 neglecta 为六倍体( 2n= 6x= 42) 。根据广义拂子茅属植物染色体倍性特征, 该属植物中至今未发现二倍体, 四倍体是该属中倍性最低和最普遍的, 广义拂子茅属的演化很可能是在四倍体的水平上进行的。由于以上几个四倍体种均是狭域分布的类群, 所以可能是由四倍体的祖先隔离分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6.
晋西北黄土区幼龄柠条细根的净生长速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晋西北黄土区5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微根管技术对林地100cm土层深度的柠条细根生长动态进行观测。以根长密度(RLD,mm.cm-3)为基本参数,以净生长量(RLDnet,mm.mm-3)和净生长速率(RLDNGR,mm.cm-.3d-1)为相应导出参数,对2007年生长季(4-9月份)柠条细根的RLDNGR及其与环境因子气温、降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柠条细根的RLDnet为(2.923±1.767)mm.cm-3;RLDNGR为(0.113±0.069)mm.cm-.3d-1。50-100cm土层是柠条细根生长的活跃区,其细根RLDNGR是0-50cm土层细根的1.5倍。柠条细根生长的季节变化趋势呈单峰型,4月初至8月初RLDNGR逐渐增大,8月中旬RLDNGR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小,9月下旬RLDNGR出现负值。统计分析表明,柠条细根的RLDNGR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年生长季柠条细根的累计净生长量为14.613mm.cm-3;累计净生产力为1.461×108m.hm-2。  相似文献   
107.
喀斯特石漠结皮细尖鳞叶藓的吸水机制及耐旱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显强  张来  何跃军  冯晓英  孙敏 《生态学报》2010,30(12):3108-3116
生物结皮是由隐花植物和相关土壤微小生物与表层土壤颗粒胶结而形成的复合体,与维管束植物覆盖一样,它是干旱区地表的重要覆盖类型。苔藓是荒漠植被演替过程中常见的一类先锋植物,同时也是生物结皮中生物量最大的2个类群之一。研究了结皮细尖鳞叶藓的吸水机制和耐旱适应性。结果表明:细尖鳞叶藓最大吸水量和持水率分别达到干重的9.74倍和700%以上,动力学总吸水过程的表观Km值和Vmax值分别为21.67g、10.42g·g-·1DW·min-1,外吸水过程为28.91g和8.56g·g-·1DW·min-1,内吸水过程为43.18g和1.76g·g-·1DW·min-1。可溶性糖含量从142.6mg·g-·1DW(CK)上升到344.3mg·g-·1DW,增长近2.4倍,而游离脯氨酸积累微弱。抗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明显,在0.04U·g-·1FW上下浮动;POD活性在PEG6000胁迫浓度在20%之前呈大幅度上升状态,以后趋于缓和,30%时达最高的131U·g-·1min-·1FW,增加近2倍;CAT活性的变化情况与POD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化量较小。膜脂过氧化指标MDA先略有升高又逐步回落,说明细尖鳞叶藓抗氧化酶系统利用提高POD和CAT活性清除SOD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程中产生的H2O2。因此,在喀斯特石漠化缺少土壤、极度干旱且保水能力弱的环境区域,结皮藓类植物以其特有的吸水特征、持水功能和抗旱机制等生态功能在石漠化治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不同受害程度的甜槠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分析了其与红腹柄天牛危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天牛取食活动的季节,不同受害程度甜槠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可溶性糖含量不同,韧皮部的反应比木质部更加强烈;受害初期的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与未受害相比显著减少,这是植物受害后的一种应激反应,重度受害的植株,可溶性糖含量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09.
论述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外来入侵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目前,该区域已成为外来植物入侵的重灾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Eupatoriumadenophorum)、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Eupatorium odoratum)和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等在该区域危害严重,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受破坏,本地物种面临灭绝,农、林、牧生产乃至区域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该区域的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居全国之冠。研究该区域的外来入侵植物,揭示其危害规律,遏制其危害速度,最终清除该区域的外来入侵植物,恢复该区域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文中详细论述了外来入侵植物对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农牧业及林业的影响,最后指出消除和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0.
核桃-大豆间作系统细根分布及地下竞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晋西黄土区核桃-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挖掘法对核桃-大豆间作系统细根分布特征及地下竞争状况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果农间作系统的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核桃细根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内,水平方向上55.7%的细根集中分布在距树行0.5~1.5m区域中;间作物大豆的根系在垂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0~20cm土层内,水平方向上根干重随距树行距离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水平方向上距树行1.0~2.5m的区域是核桃和大豆地下种间竞争主要发生区,其中以1.5~2.0m区域的竞争最为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