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这一现象虽然在自然界非常常见,但对光照强度敏感,在较短时间里对单侧光刺激发生反应的植物并不多见。笔者在四棱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的引种试验中  相似文献   
92.
以欧石楠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其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对影响茎段不定芽分化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主导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其体胚萌发、生根及移栽;同时,采用树脂切片法对茎段脱分化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及体胚发育过程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在1/2WPM基本培养基上的茎段,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8.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0.6%,平均分化倍数为3.6个,平均分化苗高3.82cm;体细胞经过成熟培养后。在添加1.0mg·L-1 ZT和0.3mg·L-1 IBA的1/2WPM培养基上萌发,萌发的体胚在I/2WPM附加0.2mg·L-1 NAA和0.3mg·L-1 IBA的培养基上形成完整的体胚苗植株,体胚苗生根率达到87.4%,经炼苗后移栽到蛭石:珍珠岩=3:1(V/V)的栽培基质中,成活率可达63.7%。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形胚;体细胞胚以间接方式发生,表现为愈伤组织外层细胞直接发生和愈伤组织组织内部细胞发生。  相似文献   
93.
沙棘木蠹蛾生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娇  李娟  翁强  骆有庆 《昆虫知识》2012,49(6):1629-1635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 Chen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是我国的特有种.2001年以来,沙棘木蠹蛾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是屹今为止我国沙棘林最大的蛀干害虫,给我国的沙棘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论文从形态学和组织学2个方面确定了沙棘木蠹蛾雌、雄生殖系统的特征,同时,对比了雄性交尾前后生殖系统各部位的差异.未交尾雄蛾的生殖系统贮精囊、附腺管和射精管呈白色,其内包含大量的精子束待交尾,已交尾雄蛾的生殖系统呈透明或半透明状.除雄性附腺外,在交尾后的精巢、贮精囊和射精管中都能观察到真核精子束.通过上述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尤其是对贮精囊和射精管中精子束观察,可判断精子束的填充状态,从而判断雄蛾交尾与否,能够检验性信息素引诱剂对沙棘木蠹蛾的防治效果,确立判断雄蛾交尾与否的标准对指导沙棘木蠹蛾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陈丽 《生物学通报》2012,47(4):16-18
自从R.Hooke在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到软木中的方盒状结构后,显微镜就成为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把显微镜作为生物学实验学习中的标志性研究工具,而对于形态、功能多种多样的细胞在初中教材中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作为高中课程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该实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又引入了必修1模块核心线索"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学习,在新、旧知识碰撞中,感悟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本文重点探讨该实验课的教学组织.  相似文献   
95.
研究了成年雌性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肝、小肠和大肠的组织学结构及Ghrelin的分布。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学结构,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并结合DAB显色技术确定Ghrelin的分布。结果表明,黑麂的肝组织分为被膜、肝小叶、肝中央静脉、门管区等结构。被膜为浆膜结构,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血窦的形状不规则。肠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很薄,管壁皱襞与肠绒毛等形态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细胞中有Ghrelin阳性细胞的表达;在肠道,免疫阳性细胞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的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均有分布,尤其在肠绒毛上皮和黏膜下层分布较多。黑麂肝、小肠和大肠结构与哺乳动物基本相似,但无十二指肠腺;Ghrelin阳性细胞在肝、小肠和大肠均有分布,这表明Ghrelin可能对消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6.
刀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幼鱼消化系统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显示,刀鲚体长,口裂大,含有犬齿状的颌齿和尖锥状的腭齿,具有5对鳃弓,鳃耙长度明显大于鳃丝且表面附着不规则绒毛状细齿;胃呈"Y"型,胃与肠连接处具有16~21个指状环形幽门盲囊;肠为直肠,较短,比肠长为0.241±0.080;肝分为两叶,胰为独立的器官。刀鲚口咽腔为复层鳞状上皮,含有腺体、大量椭圆形黏液细胞、少量杯状细胞及味蕾;胃黏膜都为典型的单层柱状上皮,含有较多由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和胃腺;幽门盲囊具有20~25个丰富的褶皱,占满大部分幽门盲囊腔,黏膜层具有微绒毛;中肠黏膜上皮最发达,形成的褶皱细长且连接成网状,单层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交替分布。观察结果表明,刀鲚消化系统具有典型肉食性鱼类特征。  相似文献   
97.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98.
小报春不同授粉组合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报春‘红星’、‘紫霞’、‘罗兰香’3个品种分别设置8种授粉组合,统计了不同授粉组合的结实情况和单果种子数量,并对‘红星’品种部分授粉组合的花粉萌发与花粉管伸长过程进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1)3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单果种子数量均表现为异型植株授粉>长花柱同型异株授粉、长花柱自交>短花柱同型异株授粉、短花柱自交,不同授粉组合间单果种子数量差异极显著,异型植株授粉类型结实率均达到100%,单果种子数量为44~181粒,显著高于自交组合和同型异株杂交组合;以异型致死花粉作为蒙导对短花柱同型异株授粉组合的结实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长花柱同型异株授粉组合的结实没有一致的促进作用;3个品种中‘红星’的结实率和单果种子数量最高。(2)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异型授粉组合花粉在柱头上大量萌发并在花柱中伸长,授粉144h后花粉管开始进入子房;同型授粉组合授粉12h后花粉开始萌发,但直到授粉后144h花粉管还没有进入花柱;自交授粉组合授粉后144h仍无花粉萌发。实验结果说明,小报春存在明显的自交不亲和性,且短花柱类型的自交不亲和性比长花柱类型强。  相似文献   
99.
2011年10月5日,作者在河南省洛阳市洛河凌波大桥至瀛洲大桥段南岸(34°36’N,112°23’E,海拔152m)观察到一只猛禽在空中盘旋,并拍摄到照片。根据现场观察和对照片的仔细辨认,鉴定该猛禽为靴隼雕Hieraaetus pennatus的深色型个体。  相似文献   
100.
陈丽莉  刘绍龙 《四川动物》2012,31(4):598-600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对泽陆蛙消化道各部分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泽陆蛙的消化道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各管壁都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道黏膜层有皱褶和纤毛,无杯状细胞;胃黏膜层有杯状细胞和胃腺,黏膜下层有血管分布;小肠具绒毛、杯状细胞和肠腺,大肠皱褶少,杯状细胞也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