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1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149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443篇
  2007年   366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302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46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为揭示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骨骼系统特征及骨骼发育时序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2月龄、3月龄、4月龄、6月龄、1龄、2龄、3龄和9龄8个不同年龄段新疆北鲵骨骼系统进行详细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鲵骨骼系统分为头骨、脊椎骨和附肢骨三大部分,共(217±1)块骨,其中头骨骨骼53块脊椎骨(48±1)块,附肢骨116块。此外,新疆北鲵头颅外形宽扁,犁骨齿排列幼体呈“/”型,成体则呈“■”型颅顶同时具有额顶囟和前颌囟,且前颌囟长与鼻骨长之比达或大于1/2,翼骨前端与上颌骨后端较接近等显著区别于其他小鲵科物种的骨骼特征,可作为种间分类重要依据。基于骨骼发育时序和骨化时间特征对比分析,北鲵骨骼数量和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主要在6月龄幼体和2龄幼体两个时期。6月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头骨:新生出上颌骨、泪骨和前额骨,前颌囟形状逐渐清晰,腭骨退化,翼骨向后回缩,鳞骨向外延展。此外,腰带新生出前耻骨,暗示其进入骨骼变态发育阶段。2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舌器:第三、第四鳃弓退化,外鳃消失,暗示其变态发育接近尾声或结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鲵变态发育时期从6月龄起至2...  相似文献   
172.
竹节参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雌配子体(胚囊)的发育过程。竹节参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线形排列的大孢子四分体。胚囊发育属蓼型,由合点端大孢子发育而成。游离核胚囊时期,胚囊珠孔端的细胞器种类和数量都较胚囊合点端多;胚囊合点端相邻的珠被细胞中有含淀粉粒的小质体,与胚囊珠孔端相邻的退化中的非功能大孢子中则有含淀粉粒的大质体和大类脂体。成熟胚囊中,反足细胞较早退化;极核融合成次生核;卵细胞高度液泡化,细胞器数量较少;助细胞则有丰富的细胞器和发达的丝状器。PAS反应表明,受精前的成熟胚囊中积累淀粉粒。次生核受精后,很快分裂产生胚乳游离核,到几十至数百个核时形成胚乳细胞。卵细胞受精后则要经过较长的休眠期。  相似文献   
173.
细胞核移植技术已被证明是研究发育中核质相互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电融合技术也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细胞融合技术。本实验运用这两项技术,进行了鼠、兔目间核质杂交实验,小鼠8-细胞核在激活的兔去核卵母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超前凝聚及核膨胀,融合卵移植到小鼠输卵管4.5天后,冲洗出,有5.4%的重构卵发育到囊胚期,通过染色体检查,囊胚细胞中均为小鼠染色体,其中一个囊胚为正常小鼠核型(2 n=40,XX)。通过本实验,我们认为:鼠兔远缘核质杂交胚胎的早期发育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4.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以下简称ZEN)被证明具有动物雌性激素的作用(Mirocha等 1967),并且是某些真菌的一种性激素(Mirocha等1968)。李季伦等首次报道ZEN与高等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有关(1980)。现已证实ZEN与植物的春化作用(孟繁静等1986)、短日光周期诱导(韩玉珍和孟繁静1990)、以及花器官的发生、分化乃至开花和受精等(阙月美等1990)  相似文献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家兔与大鼠腓肠肌的生后发育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道立  陈佩林  叶辉  程量 《动物学报》2003,49(5):646-655
研究分析了家兔、大鼠腓肠肌在生后各年龄阶段的内侧头、外侧头的内侧亚体、中间亚体或外侧浅亚体、外侧亚体或外侧深亚体内快慢肌纤维的发育情况,应用大体解剖结合组织化学方法确定了其肌亚体,并进行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图像分析两型肌纤维的直径特征,以及肌构筑学与肌诱发电位的测量。结果表明:家兔在生后1个月时,内侧亚体从其深面凸现于内侧头与外侧亚体之间,中间亚体居于内侧亚体远端;大鼠内侧头未能区分肌亚体,其外侧头分为内侧亚体、外侧浅亚体,而外侧深亚体居于外侧浅亚体的深面呈重叠状:生后2、3天均未能分出Ⅰ、Ⅱ型肌纤维,也未见有原始肌束;Ⅰ、Ⅱ型肌纤维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内侧亚体的Ⅱ型肌纤维比例在家兔与大鼠的生后发育中始终占优,而在其它各肌亚体内,Ⅱ型肌纤维的比例在发育中不恒定,直至成年后Ⅱ型肌纤维才趋于稳定并占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肌亚体内Ⅱ型肌纤维的直径在各年龄段均大于Ⅰ型肌纤维。生后6个月家兔外侧头内侧亚体(FL/CSA)比值越大,倾向于速度型构筑;内侧头、中间亚体和外侧亚体(CSA/MW)比值越大,倾向于力量型构筑。大鼠腓肠肌外侧头内侧亚体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显示葡萄状运动神经末梢支配慢肌纤维,斑点状运动终板位于快肌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