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91.
野鲮亚科口前室鱼类口唇及其相关结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鹗 《动物学研究》1998,19(3):230-236
口唇及其相关结构是野鲮亚科鱼类属级单元的主要分类依据。对我国野鲮亚科中具口前室鱼类类群的口唇及其相关结构形态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吻皮和下唇的形态差异以及吻皮与下唇,上颌与下唇,吻皮与上颌一下唇与下颌之间相互联结的差异构成了口前于类各类群的主要分类特征;口前室鱼类的口型可区分出4种基本式样。  相似文献   
92.
历史长河里流淌的翠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古代对竹子利用的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说明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6 000年前的新时器时代。甲骨文及竹部文字19 5 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6 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实际上,在7 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  相似文献   
93.
《生命世界》2010,(2):79-79
自然界有许多伪装高手,石头鱼就是其中之一。它貌不晾人,身长只有30厘米左右,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将自己伪装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因此得名。 石头鱼属于鱼由科,身体厚圆而且有很多瘤状突起,好像蟾蜍的皮肤。体色随环境不同而复杂多变,想变色龙一样通过伪装来蒙蔽敌人。它的眼睛很特别,长在背部而且特别小,眼下方有一深凹。  相似文献   
94.
越香竹——香竹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导了从云南省金平县用种子(种子来源于越南莱州省的燕汤)繁殖的幼苗引入四川长宁县栽培的香竹属一新种越香竹(Chimonoca lamus peregrinus Yiet L.S.Ma)。新种与马关香竹(Ch.makuanensis Hsuehet Yi)相近似[1,3~5],但节间幼时微被灰粉,密被紫色小点,在分枝一侧中下部或基部扁平,并具纵脊和沟槽,无毛,刺状气生根较短,长约1~3mm,箨鞘短于节间长度,无不同颜色的纵条纹,箨舌三角形、"山"字形或稀近于截平形,高1~2mm,小枝具叶(4)6~8枚,叶鞘口繸毛2~4枚,长3~4mm,叶片下面淡绿色;也近似角香竹(Ch.bicorniculatusS.F.LietZ.P.Wang)[2,4,5],不同在于节间无毛,在分枝一侧中下部或基部扁平,并具纵脊与沟槽,节上气生根刺离生,箨鞘顶端两侧低于或远低于中部,箨舌高1~2mm,小枝具叶(4)6~8枚,叶片长8.5~13cm,宽6~10mm,次脉3(4)对,笋期在春季和秋季,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95.
广东地区宽鳍(鱼巤)种群遗传变异和亲缘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88尾采自广东境内9条水系的宽鳍(鱼巤)(Zaccop,platypus)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初步研究其种群遗传变异和地理格局,所测定的Cyt b基因全序列长1140 bp,其中变异位点98个,简约信息位点75个.共检测到33个单倍型,除鉴江种群只有1个单倍型外,其余8条水系均有多个单倍型.北江、流溪河、鉴江、北流河和罗定江等5个种群有共亭单倍型Hap11,罗定江和北流河之间共享了单倍型Hap4,东江与流溪河共享Hap6,而韩江和榕江共享单倍型Hap29.种群单倍型多样性的平均值(h)为0.908,核苷酸多样性的平均值(π)为0.01961,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NJ树)显示,宽鳍(鱼巤)种群33个单倍型可分为2个分支,其中来自珠江水系(北江、东江、流溪河、罗定江和北流河)和广东西部独立人海水系(鉴江和漠阳江)的宽鳍(鱼巤)种群聚为一支(分支A),广东东部独立入海水系(韩江和榕江)种群聚为另外一支(分支B).2分支间的遗传距离和碱基差异率均较高(0.0517-0.0549,5.35%-_6.49%),明显大于分支A内(O.0012-0.0099,0.26%-2.11%)和分支B内的值(0.0027,1.58%),但远小于宽鳍(鱼巤)与外类群间的遗传距离和碱基差异率(0.0945-0.1912,8.77%-17.11%).这表明分支A与B之间已有明显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来达到物种级水平,韩江和榕汀的种群相对独立,推测可能与莲花山脉的阻隔有关.根据单倍型网络图推测,流溪河可能是广东中西部地区宽鳍(鱼巤)的扩散中心,分别向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和东江扩散,再向鉴江和漠阳江扩散:另外由扩散中心经东江到榕汀再向韩江扩散.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8.50%,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66.24%.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皆表明广东境内9条水系的宽鳍(鱼巤)在整个种群上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明显的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96.
采笋对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竹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笋是大熊猫栖息地内一种持续的人类干扰活动。为了评估采笋对大熊猫主食竹竹笋生长发育的影响,2009年7—11月,在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镇设置实验样方,对比研究了早期采笋、中期采笋、晚期采笋、一直采笋和不采笋5种采笋方式对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竹笋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期采笋、中期采笋和一直采笋样方的发笋量显著高于不采笋样方(P0.05),其发笋量分别是不采笋的1.53倍,1.57倍和1.62倍;晚期采笋样方发笋量与不采笋样方差异不显著(P0.05)。2)早期采笋使八月竹在发笋早期和发笋中期的发笋量增加,中期采笋仅使八月竹在发笋中期的发笋量增加,而一直采笋使八月竹在整个发笋期的各个阶段的发笋量均显著增加(P0.05)。3)一直采笋样方的幼竹数量、株高均显著低于其他采笋样方,其基径只显著低于不采笋样方(P0.05);早期、中期、晚期采笋和不采笋样方相互间仅幼竹株高差异显著(P0.05)。4)早期、中期和晚期采笋与不采笋样方的发笋总量、退笋总量和采笋总量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建议仅在八月竹发笋中期采笋,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扶持。  相似文献   
97.
四季竹立竹表型可塑性的林分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优良的观赏和夏秋笋用竹种四季竹的丰产林分密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四季竹纯林4种林分密度(17500~27500株·hm-2,D1;37500~42500株·hm-2,D2;55000~62500株·hm-2,D3;72500~82500株·hm-2,D4)的分株构件因子调查,并对立竹主要形态特征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四季竹立竹胸径和相同胸径下的节间长分别呈"∧"和"∨"形变化,极值分别出现在D3和D2密度。相同胸径下的立竹冠幅和枝盘数均呈"∨"形变化,并且最小值都出现在D2密度;立竹枝长和残枝率均呈倒"N"形变化,枝长最大值和残枝率的最小值均出现在D3密度。林分叶面积指数呈"∧"形变化,最大值出现在D3密度;立竹单叶面积与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同胸径下的立竹全高、胸高壁厚、枝下高和枝夹角、单叶质量、比叶面积在不同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经主成分分析,立竹表型形态与秆形构件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枝条构件,最后是叶片构件。经通径分析,各林分密度立竹表型综合得分大小顺序为:D3D4D2D1。在试验林立竹胸径条件下,D3是四季竹无性系生理整合成本和效益的密度阀值,是分株形态良好建成的适宜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98.
广东北江马口鱼个体生殖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9年3、4月,从北江中随机采集成熟度为Ⅳ期的马口鱼雌性个体55尾,测量体长(L)、体重(W)、净体重(Wn)和性腺重(Wo)等形态学指标,并用鳞片鉴定年龄,用重量法计数绝对生殖力(F),计算出体长相对生殖力(FL)、体重相对生殖力(FW)、成熟系数(GSI)和丰满度(K),并用5种数学模型及多元逐步回归方程拟合了马口鱼绝对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用于统计生殖力的马口鱼样本由1+~3+龄3个龄组组成;绝对生殖力在1486.29~12 025.78粒之间,平均为4842.42粒;体长相对生殖力在163.33~856.27粒/cm之间,平均为437.30粒/cm;体重相对生殖力在99.77~470.27粒/g之间,平均为207.29粒/g.绝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净体重、性腺重、年龄呈抛物线相关,与成熟系数呈幂函数相关,与丰满度的关系不显著.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绝对生殖力与体重和成熟系数密切相关,相关式为:F=-312.129+137.765W+108.715GSI(R2=0.719,n=55,F=57.089, P<0.001).  相似文献   
99.
为探讨不同水系中间黄颡鱼(Pelteobagrus intermedius)的形态差异及地理分化问题,采用形态学方法, 测量12个水系中间黄颡鱼150尾样本的18个形态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其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58.918%,并可将这12个水系的群体分为3簇.华南沿海地区西部诸独立入海小水系中的中间黄颡鱼群体与海南岛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大于与西江干流群体的相似性.防城港地区3条直接入海的小水系的群体在形态特征上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其分化主要表现在吻、眼和尾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0.
以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复溶水为试验相,采用96h急性毒性试验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对稀有(鱼句)鲫的毒性.结果显示,高浓度的复溶水对稀有(鱼句)鲫胚胎、仔鱼和幼鱼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更为敏感.随着复溶水浓度的增加,稀有(鱼句)鲫受精卵孵化率降低,仔鱼畸形率增高、成活率降低、生长减慢;对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的NOEC、LOEC和MATC分别为12.5%、25%和17.68%;对幼鱼96h LC50为69.1%.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底泥经晾晒后毒性大幅降低,暗示恢复东湖通江状态并让水位自然涨落,可能有助于缓解污染、恢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